柴門醒客
退休后經(jīng)常有人提醒:不要再騎自行車了——太不安全。年齡漸增谬哀,至今已近八旬刺覆,有更多這樣的提醒。不得不思考用了一輩子的自行車史煎,是繼續(xù)騎行還是放棄谦屑?終于有了一個結(jié)論;這不只是健康和安全的問題篇梭,而是哲學問題氢橙。把是否繼續(xù)騎自行車說成哲學問題恐怕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但是小而言之恬偷,說它是價值觀的問題悍手,應(yīng)該就沒有太多異議了。意思是在安全和生活質(zhì)量之間的平衡方面袍患,你更傾向于往那方面加一個砝碼坦康。或者你是否愿意付出一點安全代價诡延,換取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滞欠。
原因也很簡單,自行車具有健身和代步的雙重功能孕暇。就老年人而言仑撞,恐怕以代步者居多。據(jù)筆者估計妖滔,大致來說隧哮,如果尚能行動自如,老年人的生活圈座舍,步行可達方圓2---3公里沮翔;自行車(非電動)可達10---15公里。按這個估算曲秉,如果放棄騎車采蚀,等于把生活圈的半徑一下減少到原來的五分之一。這還不算如果攜帶重物造成的影響承二。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榆鼠。
當然勸說放棄騎車的人也有足夠的理由——改坐公交車就可以了。那就需要第二個估算亥鸠,假如去10公里遠的地方妆够,公交和自行車兩者相差多少時間识啦。這當然視所在城市的不同以及目的地周邊的公共交通方便程度不同而異。平均而言神妹,我的第二個估算是:公交至少需要多化50%的時間颓哮,而且所多化的時間是不確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鸵荠,意味著你需要提前動作冕茅,這就不止50%的增量了。
生活的安全和方便都是人生所需要的蛹找,問題是如何平衡兩者的關(guān)系姨伤,于是就牽涉到價值觀了: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對于以“活”為高權(quán)重熄赡,或者是因體能等原因騎車已經(jīng)很勉強的人而言姜挺,無疑首選是放棄騎車;對于要求有一定質(zhì)量的生活而活著彼硫,而且體能尚可應(yīng)付的人而言炊豪,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會選擇繼續(xù)使用拧篮。
林彤于2012年曾發(fā)表《福州市居民出行方式與年齡分異》一文词渤。并給出了圖1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為了方便觀看串绩,筆者在原文的圖中添加了紅色的1—8的分型編號缺虐。
? ? ? ? ? ? ?圖1林彤文章的年齡分異圖
從圖1可以看出,在左側(cè)的35歲及以下組礁凡,自行車(第2項)的占比是20%高氮,到36---55歲組,此比例下降到8%左右顷牌,奇怪的是到55歲以上組剪芍,又回升到12%左右。而步行(第1項)的比例窟蓝,在這三個組別中的差別卻不是太大罪裹,只是在55歲以上組略有下降。
從這個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运挫,居民在退休后放棄步行的人多了状共,選擇自行車的人也多了。這和我們的直觀認知或許有所相悖谁帕。其實細想也有道理峡继。退休后,原來單位遠的不再用公交地鐵匈挖;原來坐單位班車的也不需要了碾牌;原來自駕上班的也沒有此剛需了颠猴。如果把自行車組和電動車組兩者相加,恐怕可以超過其他類別的總和小染。當然這是十多年前的統(tǒng)計,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贮折,電動車得到快速增長裤翩,而道理并沒有變:人老了,騎車的需求更加上升了调榄。
我國是自行車大國踊赠,自行車曾經(jīng)是每個家庭的“大件”。家庭往往以擁有一輛名牌自行車引以為豪筐带。即使如此也有從不騎車的人。對這部分人伦籍,當然就無需為繼續(xù)還是放棄的問題燒腦了腮出。另外,時代在發(fā)展胚嘲,生活不斷改善,自行車的價值和地位也在迅速下降攻锰。再過幾年妓雾,或許我們要討論“老年人自駕,到底是繼續(xù)還是放棄”的問題了君珠。
無論是步行還是騎行,都是綠色出行材部。在這樣的背景下唯竹,加上老齡化的加劇,政府要做的浸颓,無疑就是增加出行的安全保證旺拉,使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棵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