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今天繼續(xù)學習《答顧東橋書》最后的內容。
? ? ? ? 第一節(jié)還是敘述關于“格物”驼侠、知行合一教硫、致良知的觀點涧尿。反復強調學習和尋求自己的心百新,一以貫之地格物致知帖蔓,致良知矮瘟。“多聞多見”的知識塑娇,如果不是反求于心而獲取的良知澈侠,那也是無用的,只能成為炫耀的資本而已埋酬。對于學者而言哨啃,那樣的“知”并無助于其獲取真知,也就更無助于其成為圣者了写妥。
? ? ? ? 說到一票歷史上的圣人拳球、君主、名人珍特,他們各有長短祝峻。即便他們行為表現上也會有瑕疵,但仍需觀其本心來判斷次坡。天理良知是一樣的呼猪,但每個人的能力卻各有不同,先生強調的是只要人人遵循本心的良知砸琅,行天理之道宋距,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這里最根本的是心的純凈症脂,心體純潔明澈谚赎,即去除人欲、惟存天理诱篷『剑回看堯舜時代,圣人之心與天地萬物結成一個整體棕所,他們也以這種仁愛之心教化天下百姓闸盔。而那時的百姓也心無旁騖,因為那時沒有龐雜的知識琳省、繁瑣的記憶迎吵、泛濫的辭章和令人追逐的功利躲撰。所以展現出來的是一派和諧景象:無論高低貴賤、無論鴻儒白丁击费,大家都各得其所拢蛋、樂得其所,同心同德蔫巩、天下安定谆棱。因為大家都因為內心中共同的義理而達成共振和共鳴,而不去顧及知識技能的偏進與攀比圆仔。
? ? ? ? 然而夏商周之后垃瞧,霸道漸行其道,孔孟逝去坪郭,儒學也邪說橫行皆警,世人也被私欲、虛榮漸迷心竅截粗,即使是圣人智者也不免沾染舊習。至王陽明所處時代他已感慨功利熏心已幾千年了鸵隧!因此绸罗,陽明先生力排眾議,倡導知行合一的真正儒學的回歸豆瘫,教化學者力求心之本真珊蟀、天理良知,便是希望能引導大眾歸于正道外驱,期待社會也能回歸到同心同德的和諧狀態(tài)育灸。但這又是何其之難啊昵宇!盡管如此磅崭,先生也愿以自己微薄之力點燃希望的圣火,并寄希望于沒有私心累贅的豪杰壯士瓦哎。堅信:天理在心中砸喻,終究不滅;良知的光明蒋譬,永世長存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