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大千世界”一詞肪康,很多朋友的嘴邊就會像智能輸入法一樣,自動跳出“無奇不有”的下句姜贡,似乎大千世界是為了無奇不有才誕生的试吁。其實,鮮有人知楼咳,大千世界的每一個字都是不折不扣的佛教詞匯熄捍,原生于漢唐以來的佛經(jīng)翻譯。
先說“世界”母怜,《楞嚴經(jīng) - 卷四》說“世為遷流余耽,界為方位”。世糙申,意思是時間的推移宾添,甲骨文、金文中“世”同“止”柜裸,但比“止”多了幾個指事的點劃缕陕,表示說不是一般的停止,那就是生命的終結(jié)了疙挺,后來就慢慢演化成大時間的推移扛邑;“界”呢,就容易了铐然,活活一個形聲字蔬崩,而且下面的“介”既是聲旁又是形旁,恐怕不用多解釋搀暑,就是空間意思沥阳。所以,世界自点,是時空的并合體桐罕,和我們現(xiàn)在說的“四維空間”如出一轍,這就是兩千多年前印度地區(qū)先民對宇宙的認識桂敛。
世界這個詞在佛教進入漢地之前是沒有的功炮,我們中國人是用“天下”來表達近似的意思。
那“大千世界”呢术唬?其實這個原詞是“三千大千世界”薪伏。我想說,印度這個民族是非常擅長邏輯思維的粗仓,而且相當不厭其煩嫁怀,這也是印度裔的電腦程序員聞名世界的主要原因。體現(xiàn)在宗教哲學上也一樣 —— 佛學系統(tǒng)在討論宇宙時從時空角度分成小千世界借浊、中千世界眶掌、大千世界三個層級,小千世界是最小的組成單位巴碗,一個小千世界又由欲界朴爬、色界、無色界構(gòu)成橡淆,而再細的組合說起來很費篇幅召噩,我無意傳播宗教,所以一筆帶過逸爵,總之具滴,佛教系統(tǒng)以意識感官為標準,甚至用恒河里的沙子作比喻师倔,定義了從小到大构韵、逐步疊加的一整套體系,用以描述宇宙。這和我們現(xiàn)代科學通過觀測研究得來的原子-分子-物質(zhì)-星球-星系的宇宙觀極為相似疲恢,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分層級”和“有序累積”的觀點凶朗。宇宙的產(chǎn)生、構(gòu)成和未來發(fā)展显拳,是所有哲學思想的基礎棚愤,在數(shù)千年前的人類,在沒有任何觀測儀器的情況下杂数,能如此貼切地描述客觀世界宛畦,是非常讓人贊嘆的。
三千大千世界揍移,是印度傳統(tǒng)信仰的內(nèi)容次和,在佛祖釋迦牟尼及傳人的總結(jié)歸納下成為了佛教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我一直懷疑佛教的宗教性那伐,其實原始佛教倒更像是一個純粹的哲學系統(tǒng)斯够,運用嚴密復雜的邏輯說明了他們的世界觀。 可惜喧锦,大千世界的原本涵義读规,已經(jīng)被我們逐漸淡忘,甚至有鄙夷佛學的人還愿意將大千世界掛在嘴角燃少。
時至今日束亏,在釋迦牟尼預言的末法時代,我想把漢語常用詞匯里源于佛的那部分拈將出來阵具,不妄想系統(tǒng)表述這個宗教碍遍,而是用那些碎片化的詞匯,來折射一下佛祖的哲學光輝阳液,也許能給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一些裨益怕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