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這部書相信各位都不陌生召调,即使你沒有讀過,也一定聽過蛮浑。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唠叛,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沮稚,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艺沼,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共294卷蕴掏,歷時19年才完成障般。該書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盛杰、經濟挽荡、文化、人物評價等即供,宋神宗皇帝以該書“鑒于往事定拟,有資于治道”,特賜名曰《資治通鑒》逗嫡。
由此可知青自,《資治通鑒》是一部寫給帝王以學習治國理政的書。那么驱证,歷經千年延窜,時移事易,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還有閱讀學習的必要嗎雷滚?
下面我想談談促使我捧起這部史家巨著的緣由需曾。
一、學習歷史
當這套20本裝的《資治通鑒》攤開在眼前時祈远,仿佛并不是攤開了一套書呆万,而是緩緩展開了一幅橫跨千年的立體長卷,跟隨著司馬溫公的腳步车份,踏過大江南北谋减,穿越時空隧道,時而遇到說客謀士的激烈爭辯扫沼,時而遇到文人墨客的多情哀怨出爹,剛經過喧囂繁華的盛唐庄吼,再回首卻已是戰(zhàn)火紛飛的五代。一個個人物的上場严就,一個個朝代的更迭总寻,在這部長卷里你可閱盡這千年的興衰。
做為一部編年體通史梢为,逐年記事是它區(qū)別與紀傳體的二十四史最直觀的地方渐行,而以時間為線來理清歷史脈絡,重點人物再到二十四史中單獨看其傳記铸董,對于歷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學習歷史最基本也最扎實的方法祟印。
二、以史為鏡粟害。
“以銅為鏡蕴忆,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悲幅,可以知興替套鹅;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夺艰∮罂蓿”唐太宗李世民的話言猶在耳,甚至字里行間都能看出他對失去魏征的不舍之情郁副,一面“人鏡”尚且如此珍貴减牺,遑論無數帝王將相交織而成的“史鏡”?
而《資治通鑒》就是這樣一面“史鏡”存谎,十幾個朝代拔疚、上百位帝王、數千個人物順著指尖劃過既荚,你方唱罷我登場稚失,共同演繹了一出氣勢恢宏的中華史。今天的一句話很可能就是明天人頭落地的導火索恰聘,而帝王“一言興邦句各,一言喪邦”的故事也屢見不鮮∏邕叮“觀歷代興衰凿宾,識人事臧否”。帝王可以借鑒歷史兼蕊,了解國家興亡更替的原因初厚;個人也可以通過學習歷史,洞察人心孙技、洞悉人性产禾,并更加清醒地認識排作、預判身邊的形式。
土地還是這片土地亚情,人也還是這些人妄痪,幾千年來早已深入骨髓的文化屬性又讓這些事有著令人拍案的一致性,說你身邊的任何一件事都能從歷史中找到答案也毫不為過楞件。
三拌夏、讀史明智
為什么說讀史使人明智呢?其實讀史使人明智是建立在“以史為鏡”的基礎上的履因。
前面講了,“以史為鏡”就是說盒蟆,通過讀史坏挠,我們可以預判事件的發(fā)展走向和規(guī)律号俐。繼而可以總結出一些事情成功、失敗的經驗毅舆,在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可以規(guī)避失敗愈腾,甚至可以導向成功憋活。
往大了說,通過讀史虱黄,我們可以去總結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悦即,比如中國人講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橱乱,又比如西方講的“分裂辜梳、統一,再分裂泳叠、再統一”作瞄,雖然說法不同,但異曲同工危纫。
往小了說宗挥,通過讀史,我們可以去總結一些經濟發(fā)展种蝶、企業(yè)發(fā)展契耿、人事更遷的規(guī)律。比如蛤吓,經濟發(fā)展的周期理論等宵喂。
而要想總結這些規(guī)律并為我所用,就要求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会傲,以不同的單位視角來審視同一個歷史事件锅棕。例如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滅亡拙泽,在蜀漢內部意味著衰亡,而從整個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來看就意味著統一和發(fā)展裸燎。再比如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顾瞻,從歷史的當口看,也是一個政府推翻了另一個政府德绿,建立了一個新的統一中國的朝代荷荤,與其他朝代并無二至;但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即意味著北方的少數民族統一了歷來以漢族為政權的華夏之邦移稳。當然蕴纳,還可以放眼全球,拿華夏文明的發(fā)展來對比歐洲文明的發(fā)展个粱,找出全人類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古毛。
在審視歷史事件、總結歷史發(fā)展的同時都许,還要試著從哲學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事件稻薇,并反過來從歷史事件中提煉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胶征,才能真正做到讀史明智塞椎。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將在這里圍爐煮茶睛低,靜心讀史案狠,任憑鐵壺松濤裹挾著疾風勁雪氣吞萬里如虎。
以上就是我讀《資治通鑒》之前的文字钱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