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看到貓叔公眾號里發(fā)的晨讀材料來源書單简僧,抱著自己心里一直有的疑問從頭看到尾。疑問是什么棍矛?是發(fā)現(xiàn)晨讀材料中的來源書目中從來都沒有中國人寫的書恭应。在參加的這次行動營22天讀書打卡活動中沧烈,讀書任務規(guī)定的書目里也僅有劉墉一個人勉強算是中國人敛纲,說勉強喂击,并不是說劉墉不是中國人,而是大家都知道淤翔,劉墉是臺灣人翰绊,其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是在臺北和美國完成的,與中國大陸毫無關系旁壮。
粗略回顧一下自己這么多年讀過的書监嗜,當然其中大部分是國人寫的,但總結(jié)起來都是文學歷史類書籍寡具,書柜中僅有的幾本管理或思辨類的書秤茅,的確沒有中國人寫的。在過去童叠,為了愉悅自己而讀的書中框喳,大都是故事情節(jié)性高于哲理思考性,從讀過的書中找到的厦坛,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和對一段過往的了解五垮。這幾年,對周邊環(huán)境和自身提升逐漸感覺到強烈的局限杜秸,開始有意識地擴大閱讀視野放仗,尋找各類成長管理和學習方法的書,從各種網(wǎng)絡平臺找到的推薦書目幾乎都是外國人寫的書撬碟。
昨天帶著孩子在書店看書诞挨,找到剽悍晨讀參考書目中的《從0到1 開啟商業(yè)與未來的秘密》一書,書中提到“照搬他人模式要比創(chuàng)造新東西容易呢蛤,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會使世界發(fā)生從1到n的改變惶傻,增添許多類似的東西,但是每次我們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時候其障,會使世界發(fā)生從0到1的改變银室。”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励翼,卻在發(fā)展變化的腳步上永遠緩慢蜈敢,我們的書籍中有的是人文情懷,是對歷史過往的膜拜汽抚,唯獨在改變世界的自然科技上永遠在模仿別人的姿態(tài)抓狭,缺少自己的步伐。
想起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和《中國大歷史》中提及的造烁,與他國以憲法精神和制度構(gòu)建國家不同辐宾,中國是“以人心維持政府”和“文化塑造形體”狱从,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不過是已經(jīng)掩蓋于黃土之下的文化叠纹、傳統(tǒng)季研,和科技無關,和革新無關誉察。每一次在看過歐美大片之后与涡,都會慨嘆電影中的腦洞大開,而我們的電影持偏,為數(shù)不多的好片子驼卖,也總是勝在“情懷”。想起一次和朋友的聊天鸿秆,走在這個世界前列的國家酌畜,總是在“向前看”的,而我們卿叽,總在“緬懷”桥胞。當歐美一次次掀起科技浪潮推動社會進步的時候,中國人緊隨其后以無比認真和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復制科技大國的成功考婴,中國成為全球化的范例贩虾,而在《從0到1 開啟商業(yè)與未來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彼得?蒂爾看來,從宏觀層面看沥阱,全球化只是把某個地方的有用之物推廣到世界各地缎罢,只是一種1到n式的“水平進步”,只有創(chuàng)造新技術考杉、新方法的“科技”才是從0到1的“垂直進步”策精。從個體層面看,決定一個人的自我革新能力的是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崇棠。而這種學習絕不是我們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一直以來踐行的對事實咽袜、信息和經(jīng)驗向大腦的灌輸和機械記憶,而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大腦不斷加工易茬、被積極運用,最終深入地內(nèi)化理解及老、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學習思考方式抽莱。
今天,在書架上翻到了《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骄恶,封底上赫然寫著“中國教育不會教你的批判性思維方法”食铐。這本書是去年這個時候買來的,習慣了惰性知識灌輸?shù)奈疑常诜藥醉撝蟊闶唛w虐呻。我想象泵,是時候重新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