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固化,朝政混亂,人民顛沛流離的時代.在幾經(jīng)波折,經(jīng)歷生死后,王陽明看清了那個時代最大的弊病,那就是無論上至天子,下至黎民,大多數(shù)人都被所閹割的圣學(xué)所束縛,不能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看到自己的良知:有些是因為軟弱,隨波逐流,昧著良心貪圖享樂或者干壞事;有的是看錯了自己的良知,只知道一味的愚忠或順從,或者走上了防抗的道路.
反觀今人,也是有太多這樣的人.就拿自己身邊司空見慣的人來說.明明知道要好好學(xué)習(xí),卻還是不能控制的每天玩樂.這樣的人恐怕十之八九吧.具體分析起來,還是由于軟弱,軟弱是因為沒有立志.
有了志向,又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行動.這就要想到之行合一了和格物致知了.其實這就是一個不斷認知迭代升級的過程.有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知行合一中我們最男客服的一個難點就是跨越知和行的鴻溝.這是需要大勇的.
不得于言,務(wù)求與心,不可;不得于心,務(wù)求于氣,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此時此刻堅定一個志向,心無旁騖,然后養(yǎng)浩然之氣,也就是那一股心勁,方可有大勇.
后記:進一個月,內(nèi)心時常恐懼,行為近乎放蕩與懦弱.讀<<王陽明三部曲>>和<<孟子>>才有所感,心境位置大開.其實人的這一生就是在不斷地知行合一,自我迭代,只有讓自己的內(nèi)在充實,達到莊子所謂的道德的境界,才能成為一個大宗師,入世干一番事業(yè).
2017年4曰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