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授課的過程中毕籽,除了因應課程本身的領域給予工具或模型之外恰响,也常常會希望學員在培訓之后真正發(fā)生思維的轉變后频。舉例來說语婴,在團隊溝通課程中的經(jīng)典環(huán)節(jié)“溝通視窗”胚宦,我們除了詳細解釋四個象限所代表的含義和具體使用的方式(how)以外;也會延伸到背后的底層邏輯(why)锻梳,讓學員可以在自己對應的特定環(huán)境下靈活運用。那這所謂的思維轉變净捅,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疑枯?
19世紀的一位美國著名神學家Tryon Edwards曾經(jīng)說過:“Thoughts lead on to purposes; purposes go forth in action; actions form habits; habits decide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fixes our destiny.”
這段話翻譯過來,說的就是“思想決定行為蛔六,行為決定習慣荆永,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国章【咴浚”而這也讓我想起在古語中,也有“積思成言捉腥,積言成行氓拼,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桃漾』捣耍”這樣的句子。人類的智慧并不會因為不同的語言有所改變撬统,像這樣東西方皆有的俗句名句所在多有适滓,也讓我們確定了,宇宙中的真理不管用什么樣的形式表達恋追,實質上都是一樣凭迹。
既然思維的轉變可以給我們這么多的幫助,甚至改變命運苦囱。具體到底要如何去做呢嗅绸?其實不難,就是讓自己從只追求know-how撕彤,慢慢轉變成追求know-why的過程而已鱼鸠。
在現(xiàn)今社會,很多時候我們早已不相信羹铅,世間萬物都需要好好地扎下馬步蚀狰,我們更想要的就是一個快速而立即有效的速成手段。也正因為如此职员,這么多的“標題黨”麻蹋,不管是暢銷書還是文章,好比說“十分鐘教你財富自由”焊切、“學會五招讓你馬上晉升”等..其實都是在勾起讀者的渴望致富扮授、渴望成功的心態(tài)。
當然蛛蒙,我并不是說這樣類型的知識來源我們就必須要拒之千里糙箍,有時正因為標題不夠聳動或聽來無趣,反而讓一些好書乏人問津牵祟;但是如果你發(fā)現(xiàn)這樣類型的知識體系中深夯,忽略了how背后的why,那就仿佛在學生時代公布考試成績時诺苹,只關心自己考得好不好咕晋,而忽略了是否真的學會欲傳達的知識點,讓自己成了固定型思維收奔。這既是空洞的掌呜、也很難對我們的長期成長提供幫助。
know-how和know-why之間坪哄,如我們提到的那些標題黨质蕉,就是以know-how為魚餌的行銷手段势篡。它用告訴你怎么做來說服你的邊緣腦,以讓你相信只要照做就可以快速得到想要的結果模暗。know-how本身沒有錯誤禁悠,但是如果不去探究其底層邏輯,也就是不去know-why兑宇,那就成了“知其然碍侦,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了。
還記得泥叔曾經(jīng)在魔力演講的課程中用古靈精怪這四個字來總結演講者的境界變化隶糕。古瓷产,就是照本宣科。好比說演說時的開場方式枚驻,學員自己無法決定要用諸多方法中的哪一種濒旦,于是就只依照培訓師建議的特定方法來做每一次的使用;靈测秸,說的則是已經(jīng)可以靈活運用疤估、可以依照演講的特定主題來選擇不同的開場、結尾等霎冯;精,境界更勝一籌钞瀑,除了靈活程度沈撞,熟練度也已經(jīng)很高,說明花費了大量時間來練習優(yōu)化雕什;怪缠俺,這里的“怪”更多指的是別樹一格、自成一路的概念贷岸。因為已經(jīng)完全掌握知識點背后的底層邏輯壹士,并將其全盤吸收;再融入了自身過往的各種經(jīng)驗及智慧偿警,終于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躏救。
要做到境界的提升,其實都是從know-how走到know-why的歷程螟蒸,演講是如此盒使、人生也是如此。黃金圈理論明確地告訴了我們why的重要性七嫌,也告訴了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還停留在what和how少办;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只要在每次得到一個SOP诵原、一個作法英妓、一個流程時挽放,認真探索詢問為什么是這樣子、為什么要這樣做蔓纠,當知道原因之后骂维,即會激活自己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讓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贺纲,那我相信航闺,我們就距離真理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