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資治通鑒》概括了就是“親賢人遠小人”畴蹭,但是為什么我們還要去讀整套書幾百萬字呢?因為書或者文章存在的意義鳍烁,不是去說明一個道理叨襟,而是想說服讀者接受一種觀點。
比如幔荒,老師告訴一個學生糊闽,《論語》就是講“修身,齊家爹梁,治國右犹,平天下”,那么學生只是聽到了這條信息姚垃,但是他沒有接受這個觀點念链,他還不相信“修身,齊家积糯,治國掂墓,平天下”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看成,這條信息對他來說君编,信息量等于零,因為聽前和聽后川慌,他沒有任何改變吃嘿。
而讀完一整本《論語》后偿荷,讀者有什么變化嗎?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唠椭,這些對話發(fā)生在不同時間跳纳,不同地點,不同人物的身上贪嫂,每一個場景都是一個故事寺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哲學的道理,每一個哲學道理都是一次說服力崇,每一次說服的角度都不一樣斗塘,全書讀下來,你一共被說服400多次亮靴。
心理學有一句名言: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成為真理馍盟。
人對世界的感知是在不斷地重構(gòu),不斷地形成茧吊,當“修身贞岭,齊家,治國搓侄,平天下”經(jīng)過400多次瞄桨,從不同的場景、不同的角度在我們的思維里重構(gòu)的時候讶踪,新的認知就形成了芯侥,俗話說,就是被洗腦了乳讥。
舉個例子柱查,我很多年前就聽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即把學到的知識去做了云石,做到了唉工,才叫“懂了”。非常簡單直白留晚,我過去以為我懂了酵紫,可是真懂了嗎告嘲?
測試一下错维,去年疫情期間,我定下了鍛煉的目標橄唬,每周鍛煉4天器械赋焕,1天跑步,但是仰楚,真的可以做到嗎隆判?
當然做不到了犬庇,為什么?因為天氣太熱侨嘀,因為天氣太冷臭挽,因為下雨,因為太陽太大咬腕,我到底想要一種什么樣的天氣情況欢峰,才開始執(zhí)行我的計劃呢?我也不知道涨共。
我已經(jīng)“知道”了要鍛煉身體纽帖,但怎么就是“行”不下去呢?我明明已經(jīng)知道了“知行合一”了啊举反。
這就是我聽過“知行合一”這個說法后懊直,我以為我懂了,但是還是做不到火鼻,也不知道為什么做不到室囊。
這就是不懂。
今年魁索,我讀完了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波俄,和王陽明的《傳習錄》,我才明白什么是“知行合一”蛾默,為什么我明明知道了“知行合一”懦铺,卻做不到。
舉個例子支鸡,《大學》里有一句話“如好好色”冬念,可以把“知行合一”“知行一體”給說明白。一位男士在路上走著牧挣,突然看見一位美女穿了一件低胸服裝正面走來急前,然后這個男士的注意力就立馬被吸引到了這位美女的身上。
這里的“看見”美女就是“知”瀑构,注意力被“吸引”就是“行”裆针,中間沒有任何空隙,就是前者一發(fā)生寺晌,后者立馬就條件反射世吨,這就是“知行合一”。
再舉個例子呻征,什么是孝順耘婚?就是在冬天的時候,你自己感到冷了陆赋,就要想一想父母穿暖了沒有沐祷,然后馬上給父母送保暖用品過去嚷闭,這就是“知行合一”,這就是孝順赖临。
不是先把自己的羽絨服買了胞锰,然后晚上和朋友去喝酒,然后過了一個星期兢榨,才想起這件事胜蛉,又在網(wǎng)上下單,等了好幾天色乾,才把東西給父母送去誊册。按照儒家的觀點,“知”和“行”中間穿插了自己的私欲暖璧,這已經(jīng)是不孝了案怯。
怎么把“知行合一”落實到自己的身上呢?
就像我昨晚的健身計劃澎办,其實我不太想動嘲碱,因為天氣變冷了,懶得動局蚀,但是我突然想起“知行合一”的訣竅就是:知道自己今晚要鍛煉的事情之后麦锯,立即拿起器械鍛煉,中間不要給自己大腦穿插任何的思辨的機會琅绅。
因為只要你開始在腦子里思考鍛煉的問題扶欣,出來的肯定都是不鍛煉的理由,然后你很快就被自己說服了千扶,今天還是不練吧料祠。
“知行”不能合一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在“知”和“行”中,插入了懶惰等人欲澎羞,只要不給自己的大腦思辨的機會髓绽,“知行就能合一”。
現(xiàn)在妆绞,我又把“知行合一”改成了一句口號:“少廢話顺呕,干就是了”。每當我意識到我將要在“知”和“行”穿插其他欲望時括饶,就立馬告訴自己:“少廢話株茶,干就是了”。
但是巷帝,如果你也想學習“知行合一”忌卤,那么“少廢話扫夜,干就是了”這句話是不夠的楞泼,因為我剛剛講的例子驰徊,只是在一個角度去說服了你,你對“知行合一”的理解堕阔,最多也就是達到了“聽過”第一次或者第幾次而已棍厂。
如果你想真正學習“知行合一”,你至少還需要300個不同場景來說服你什么是“知行合一”超陆,這就需要你去讀四書牺弹,去讀《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