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聽到大道理的反映說起,這里引用一句《道德經(jīng)》的話:
上士聞道职恳,勤能行之惨远;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话肖;下士聞道,大笑之葡幸。
老子把這個反映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我理解的上中下并非是把人的智慧分高中低等最筒,而是說的我們對待新的規(guī)律和知識的態(tài)度及理解的層次∥颠叮可能我們每個人在某個特定的領(lǐng)域都會扮演上士床蜘、士士辙培、下士的角色,也都有各自的對待道的態(tài)度和方式邢锯。你可以去實踐扬蕊,可以時偶爾嘗試,也可以懷疑回避丹擎。
這句話百度百科的解釋為:
上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尾抑,努力去實行;
中等人聽了道的理論蒂培,有時記在心里有時則忘記掉再愈;
下等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护戳。
從網(wǎng)上找個四個我喜歡的版本解說:
上士聞道翎冲,勤而行之;
南懷瑾:真高明的人一聞道就悟了媳荒,并且百分之百地奉行抗悍。
白巖松:最優(yōu)秀的人,知道一個大道理后钳枕,二話不說就去執(zhí)行缴渊。
林語堂:有志的人,所以聞道就努力不懈地去實行么伯,絕不間斷疟暖。
樊登:境界很高的人,聽到了真正的“道”就能堅持去踐行田柔。
中士聞道俐巴,若存若亡;
南懷瑾:這種人聽盡管聽硬爆,說是不信嗎欣舵?卻又每個禮拜天一定上教堂祈禱禮拜。一到初一缀磕、十五缘圈,便一本正經(jīng)跑廟子,上香拜佛袜蚕。平常庸庸碌碌糟把、隨隨便便,好像只有那一天才有菩薩牲剃、神明顯靈遣疯,其他時間,胡作非為都可以凿傅,這便是若存若亡缠犀。
白巖松:中等人聽到一個大道理后数苫,一邊執(zhí)行一邊懷疑,這事行嗎辨液?
林語堂:普通的人虐急,由于識見不足,認道不清滔迈,所以覺得道似真似幻止吁,若有若無。
樊登:中等境界的人聽到了“道”亡鼠,認為有道理赏殃,但是并不太在意,難以去實踐间涵,或存或亡仁热。
下士聞道,大笑之勾哩。
南懷瑾:還有些人抗蠢,聽人傳道說法,自認為最高明思劳,認為別人都是神經(jīng)病迅矛,一笑,就走開不理了潜叛,這就是“其次秽褒,侮之”的典型。
白巖松:下等人則是哈哈大笑威兜,估計還得爆兩句粗口销斟,什么玩意兒這是?根本不理會椒舵。
林語堂:俗陋的人蚂踊,識見淺薄,根本不曉得道為何物笔宿,聽見合于道的話犁钟,反而哈哈大笑起來,以為荒誕不經(jīng)泼橘。
樊登:“下士”這一層次的人涝动,聽到一個高妙的道理就嘲笑,說“太逗了炬灭,這樣做根本就行不通”捧存。
我的理解:
老子所說的第一種人,南懷瑾認為是高明的人,白巖松稱之為優(yōu)秀的人昔穴,林語堂說是有志的人,樊登把這種人看做是境界很高的人提前,說的都有道理吗货,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的人。這樣的人狈网,當他看到一個好的道理宙搬,或是前人的經(jīng)驗,勵志名言拓哺,新的知識勇垛,有著開放的思想態(tài)度,愿意去思考其背后的深意士鸥,并結(jié)合自己以前所學的知識闲孤,和現(xiàn)實的實際情況,認可了這個理烤礁,也愿意把道理做為自己行事準則讼积。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正如卡耐基所言:只有打破慣性思維方式脚仔,并且知行合一勤众,才能夠?qū)⑽覀儗W到看到的理論變成生活的指南針。
第二種人鲤脏,就是王陽明所說的:未有知而不行者们颜,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猎醇。黑格爾說:熟知非真知窥突。有時候我們只是自以為知道,實際上理解的不深姑食。所以感覺不能付出行動波岛。正如有人常說的一句話:道理我都明白,為啥還是做不到呢音半?實際上真的都明白嗎则拷?所謂的明白,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曹鸠,這種情況容易只是在心里想:“我這次真的要去實踐了”煌茬,但實際是:根本什么都沒做或半途而廢。只是嘴上說知道了彻桃,說三個字很簡單坛善,但是實踐是一個復雜困難的事,如果對理論知道的不夠深刻,在實踐中一點阻礙都會動搖我們的決心眠屎。能搞懂理論剔交,相信理論的人少得可憐。現(xiàn)實社會中80%以上的人都不相信理論改衩,討厭聽那些大道理岖常,只看現(xiàn)實層面。(如果你告訴一個人葫督,做什么可以掙錢竭鞍,他大概率是不信的,不信所以不可能去行動橄镜,等看你真的賺錢了偎快,他才會相信,然后才能更有動力去行動洽胶。)
第三種人晒夹,認知不夠,對那些道理沒有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妖异,也不愿意多想惋戏,因為缺少對知識的好奇心,也缺少耐心他膳,聽了覺得那都是費話响逢,對自己沒用。用兩個字總結(jié)就是:呵呵棕孙!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提出過
個人構(gòu)念論的觀點舔亭。個人構(gòu)念是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蟀俊、評價钦铺、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當我們遇到相同類似的事件及場景時肢预,我們習慣用經(jīng)驗來對這個新的問題作判斷矛洞。當一個人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里的個人構(gòu)念就會趨向于單一烫映,缺少靈活性沼本。所以思想容易狹窄,你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锭沟、最好的對策抽兆。
心理學家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費恩巴赫共同編寫的一本書《知識的錯覺》講:智慧來自于外部,而非來自我們自身族淮。大多數(shù)人感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非常細致辫红、連貫和有深度凭涂,但實際情況比這差遠了。這種現(xiàn)象叫做:解釋性深度的幻覺贴妻。
正如查爾斯·達爾文所說: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切油。這種認知偏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名惩。
看這張圖我們就更能明白:無知的人往往最自信白翻。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對自己無知這件事根本不知道”。所以他們沉浸在自己虛幻的優(yōu)越感中绢片,以為自己比其它人都優(yōu)秀。達克效應被心理學家認為元認知能力的缺失岛琼。佛拉維爾提出元認知的概念底循,指對個人學習、思維活動的認知槐瑞,即對認知的認知熙涤,也就是你要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覺知困檩、自我完善的能力祠挫。元認知能力缺失的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脹。這種情況我們很容易跟一個詞聯(lián)系在一起悼沿,這個詞叫做:固執(zhí)等舔。固執(zhí)的人不輕易改變自己的認識,會將一個觀點堅持到底糟趾。
美國心理學家萊昂-費斯汀格在解釋人的固執(zhí)的心理時慌植,認為這是由認知失調(diào)導致的。他認為义郑,人都會遇到信念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的情況蝶柿,這種情況就會導致認知平衡失調(diào),此時非驮,人們就會感覺難受從而想辦法來恢復心理平衡交汤。恢復平衡的方式有兩種劫笙,一是承認事實芙扎,一是找到一個理由來維持平衡。后者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失調(diào)邀摆。
而固執(zhí)的人面對跟自己相左的意見時纵顾,會異常敏感,異常自尊栋盹,拒絕反省施逾、拒絕傾聽、拒絕學習。
說到這汉额,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上面所說的很象我們身邊的一些老人曹仗,家長,我們會感覺有時侯跟他們溝通起來很費勁蠕搜。其實就是這種情況怎茫。因為長期的習慣性思維和經(jīng)驗,有了思維定式妓灌,不會變通轨蛤。讓他們很自信。因為本身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不足虫埂。
我們也可能想到身邊的一些年輕人祥山,身上也會有固執(zhí)的特點〉舴或是我們自己也偶爾對某件事存有毫無邏輯的執(zhí)念缝呕。不管是思維定式,認知失調(diào)斧散,還是面對挫折和焦慮開啟了自我防御機制供常。固執(zhí)本身就是一種認知錯覺。
只有獲取知識量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鸡捐,但是固執(zhí)的思想又讓他們拒絕傾聽和反省栈暇,就變成一個死循環(huán)。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闯参,刷新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真的很難瞻鹏,除非有一天真的學到了知識或一個事件讓他真正的反省。那才是進步的開始鹿寨。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新博,會是我們前進的一個屏障。所以改變固執(zhí)心是我們面臨自我修身的第一要事脚草。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赫悄。
如果一個人總是看不習慣周邊的事,聽不進去別人的話馏慨,什么事都覺得挺逗樂埂淮,這時候我覺得是最該反思的時候。
所以時刻保持空杯心態(tài)才有變好的可能性写隶。
長大只一瞬間倔撞,成長卻是一輩子的事。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慕趴,你我都在路上痪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