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作者:羅伯特.賴特
第7章 淺讀
我們確實會傾向于將“自我”——內在、真實的我——看做某種恒長的東西氓奈,認為它從孩童時期一直到成年都保持不變痹籍。
但事實上我們肯定是變化的,我們的變化不僅僅是從孩童變?yōu)槌扇舜海沂敲繒r每刻都在進行罢防,有時通常被認為是恒常的方面,我們也會發(fā)生改變唉侄。
改變與在上一章中提到的大腦模塊有關咒吐。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佛學用作質疑“自我”存在證據(jù)的心理變化和無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這些模塊作用的結果恬叹。
看清這一點有助于我們理解佛學冥想實踐中的一個核心矛盾候生,接納“自我沒有控制權,甚至在一定意義上不存在”這個理念绽昼,可以使我們的“自我”——或者某種類似的東西——掌握控制權唯鸭。
通過實驗結果得知,某種你認為在頭腦中非常穩(wěn)固的特征硅确,其實并沒有那么穩(wěn)固目溉。比如你是愿意去人多的地方,還是愿意去清凈的地方疏魏,正確的答案是視情況而定停做。
這或許不算是驚天動地的大發(fā)現(xiàn),我們都知道大莫,人在不同的情緒下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xiàn)蛉腌,所以浪漫的情緒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是站得住腳的只厘。浪漫愛情電影烙丛,促使你的求偶模塊掌握控制權,恐怖電影使你的自我保護模塊掌握了控制權羔味。
另外一種描述這種狀況的方式河咽,我們在不同的情緒下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就好似在回避一直質疑的問題赋元,如果你的喜好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忘蟹,那么不同時刻的你,又怎么能算作同一個你呢搁凸?
所謂的情緒變化媚值,難道不正是在掩飾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并非同一個你這個事實嗎护糖?關于這個問題爭論一天也不會有結果褥芒,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過去20多年來有相當多的心理學家嫡良,逐步接受了這個觀點锰扶,認為大腦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通過模塊化模型很好的展現(xiàn)。
“模塊由感覺激活”這一觀念使我們對佛教的兩種基本理念“不執(zhí)于情”和“無我”——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了新的認知寝受。
是感覺決定了當下由哪個模塊負責坷牛,隨后只有該模塊決定,你在那段時間里所做的事情很澄。
從這個角度來看漓帅,我們就能更清晰的認識到為什么“不執(zhí)于情”更有助于我們接近“無我”的境界锨亏。
在第3章中,作者就特別提到某些感覺或多或少都是假的忙干,與他們保持距離就能心明眼亮器予,以此明確感覺和幻覺之間的關聯(lián)。
但是捐迫,只有認識到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描述感覺與幻覺的關系乾翔,我們才能避免被感覺迷惑,感覺不僅會帶來特定短暫的幻覺施戴,還可能引出完全不同的心態(tài)反浓。并改變一段時間內的知覺和傾向,不管這種改變或好或壞赞哗。
佛學思想和現(xiàn)代心理學在這一點上交會雷则。在我們人類生活中并沒有掌控局勢的,唯一的自我肪笋,也沒有意識的首席執(zhí)行官月劈,有的似乎是一系列的自我。
它們輪翻上陣藤乙,掌控局勢猜揪。
如果它們是通過感覺掌控局勢的,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坛梁,改變感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姐,就可以改變局勢。
據(jù)作者了解划咐,解決這個問題拴念,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正念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