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想到《走出中世紀二集》的文字要比《走出中世紀》更為激烈一些。那個隱藏在背后的歷史指向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翩迈。
朱維錚教授的《走出中世紀》和《走出中世紀二集》這兩本書在內(nèi)容上雖然多來自個人的零碎手稿颅围、演講街望、學術研討這一類內(nèi)容袋坑。但是從整體上看卻相當?shù)闹髦记逦幢阍谶@兩部文集中主要集中在中國的近代史胳喷,時間線卻是一路延續(xù)下來,《走出中世紀》主要集中在明代夭织,《走出中世紀二集》主要集中在清代及民國初年吭露。
中國歷史觀念中的“以史為鑒”怎么看都成為歷史研究的一種限制。此種的限制主要是這種觀念中的“鑒”由誰來完成尊惰。在官修的二十四史中讲竿,有眼毒者指出這二十四史說來說去不過是一部帝王家事而已,與“黔首“無甚太大關系弄屡。再者一說题禀,即便二十四史皇皇巨著在前,又能幾人能“鑒之”呢膀捷?萬系一世乃屬癡人說夢迈嘹,朝代興替倒是常事。不過是從中蹦達出來一些板蕩之人變成戲文中傳唱的故事全庸。
“中世紀”的觀念并非來自中國歷史觀念秀仲,此處借鑒的由來無非是采用他者的歷史研究法來審視中國的歷史。而這壶笼,也是迄今才有的歷史視角和觀念神僵。從“中世紀”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中自帶的榮耀損失過半覆劈。而這種審視的初衷保礼,就是來自中國近現(xiàn)代史帶給我們的屈辱和無奈感。在這種歷史屈辱感之下墩崩,歷史學家需要從更為長遠的時間里探尋中國“積弱”的病因何在氓英。我想,到了此處鹦筹,“以史為鑒”才有了對每一個人而言的現(xiàn)實感铝阐。
為了“沉疴”而尋找診斷的方法,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出發(fā)铐拐,絕不會只是從當下去反思徘键,而更多的是從歷史記錄中找到種種跡象和源頭练对。我們當下的每一天的生活絕非來自我們的獨創(chuàng),而是來自我們的繼承吹害。我們不但繼承了父輩的生活螟凭,也同時多多少少繼承了他們的生活觀念。用學術的言語來分析它呀,那些生活觀念會變成我們的言談舉止和行事準則螺男。在每一個成為過去的時刻里,這些都會成為歷史記錄纵穿。這些有關個人的歷史記錄匯聚成為社會潮流下隧,再逐步的演變?yōu)榇髿v史觀。大歷史中的興盛衰敗具體到個人谓媒,就是個人需要承受的時代命運淆院。
我們總想知道個人的命運會怎樣?對于個人而言句惯,過往的命運永遠是有缺陷和不滿足的土辩。但我們甚少會想到過往的命運中到底藏著什么樣的將來。最為含混的解釋就是:因果使然抢野。對于歷史發(fā)生而言拷淘,歷史學家不會輕言歷史的走向和未來,但是卻糾結(jié)于歷史的過去蒙保。在這里辕棚,歷史學家深信,在歷史的深處藏著那個不可捉摸的未來邓厕。
朱維錚教授的《走出中世紀》也同樣是在歷史深處檢索著不可捉摸的未來逝嚎。這個未來的時間限定他沒有做限定,但是對這個不可捉摸的未來详恼,朱維錚教授的確寫出了種種需要警惕的事宜补君。
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所呈現(xiàn)的種種積弱弊端,不是今天才有人來說的昧互。至明一代挽铁,中國歷史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思進取和閉關鎖國已經(jīng)為時人所詬病,明清易代之際的嘆息還未消失敞掘,清一代完全繼承了明一代的體系叽掘,在閉關鎖國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思想的封閉。與康乾盛世同行還有大興“文字獄”的歷史玖雁。而這種國家策略更扁,從根本上拒絕了中國的進取。朱維錚教授對于中國“走出中世紀”的敘述重點就在于此。
有意思的是浓镜,《走出中世紀》及《走出中世紀二集》的封面上溃列,單單只有一個用來叩門的“環(huán)獸”。只是我們不知道膛薛,在那門之后听隐,是否有著一個更為誘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