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群里聊天時箱熬,群友小A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她和男朋友已經(jīng)交往3年狈邑。男朋友之前是在工廠工作城须,做手機安裝。后來米苹,工廠效益不佳糕伐,男朋友被辭退了。
之后蘸嘶,男朋友有象征性地出去找找工作良瞧,但都沒有消息。后來训唱,就干脆一直窩在家里褥蚯,不停地打游戲,或者在網(wǎng)上追劇况增。
男朋友在家從來不干家務赞庶,什么事情都推給她來做,變得很依賴她澳骤。這種狀況將近持續(xù)了一年歧强,后來實在頂不住外界壓力,才被趕鴨子上架般地找了份不溫不火的工作为肮。
我們在群里都異口同聲地問小A摊册,“你當初居然沒跟這樣的男人分手?”
她的回答也令人驚訝:“其實他也沒有那么不好颊艳,只是失業(yè)了茅特,對我還算溫順,而且我這個人也喜歡照顧別人籽暇,覺得被別人需要很有價值感温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戒悠,小A和她的男朋友其實陷入了依賴共生的關系熬荆。
1、依賴共生的雙方互相成全绸狐、彼此獲利
依賴共生這個概念最早來自于一項對酗酒者的觀察研究卤恳。酗酒者不僅依賴酒精累盗,也依賴于家人對他們的悉心照顧。
家人雖然對照顧酗酒的“病患”頗有微詞突琳,但他們也發(fā)現(xiàn)若债,因為對方對自己的這份依賴,使得雙方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拆融。
酗酒者在戒酒之后蠢琳,這份依賴共生關系被打破,他們和家人的關系反而變得比以前脆弱镜豹。
由此心理學家得出結(jié)論傲须,當一方由于酗酒、沉迷游戲等一些習慣性的不良行為趟脂,或者由于身體或心理的一些缺陷泰讽,而不能照顧自己,轉(zhuǎn)而盡情地依賴另一方昔期,而另一方成全或者享受對方的這種依賴已卸,對對方進行過分的、強制的照顧硼一,從中獲得“被需要”的價值感累澡、以及替對方做決定的掌控感時,那他們就建立了依賴共生的關系欠动。
比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永乌,“你怎么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后沒有了我具伍,你可怎么辦翅雏?”
她們一邊抱怨指責孩子,一邊又不斷地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人芽。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望几,很多媽媽的潛意識里并不希望孩子有太過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樣她們就可以把孩子綁在自己的身邊萤厅,享受照顧“弱者”的高價值感橄抹,以及“一切都是她說了算”的權威感。媽寶男的養(yǎng)成惕味,其實就是典型的依賴共生關系的體現(xiàn)楼誓。
在婚戀關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模式。伴侶中的一方屬于“照顧者”名挥,另一方屬于“被照顧者”疟羹。
“被照顧者”會在生活某一方面表現(xiàn)得“很無力”,不能或者不愿意自己去解決問題,“照顧者”就主動承擔起照顧的責任榄融,并不停地替他收拾爛攤子参淫。
依賴共生關系中的雙方互相成全對方,是共生關系得以持續(xù)的重要原因之一愧杯。
2涎才、成年人“病態(tài)”的依賴共生,始于童年時期的發(fā)育創(chuàng)傷
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溫霍爾德在《依賴共生:親密關系中的依賴性人格》這本書中指出力九,依賴共生關系是始于生命早期6個月內(nèi)的發(fā)展性創(chuàng)傷耍铜。
① 嬰兒0-6個月與媽媽的依賴共生關系
在孩子0~6個月這個時間段里,由于嬰兒是無比脆弱的畏邢,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业扒,他們只能完全依賴媽媽或者其它養(yǎng)育者才能夠活下來检吆。
嬰兒的自我意識也十分薄弱舒萎,無法分辨出“你”和“我”的關系。在嬰兒的眼里蹭沛,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臂寝。嬰兒和養(yǎng)育者此時處于一種天然的依賴共生關系之中。
兒童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說過:“6個月前的嬰兒期稱為正常共生期摊灭,之后的都是病態(tài)的咆贬。”
在這個短暫的帚呼、健康的共生期里掏缎,媽媽最重要的任務是跟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系。
比如媽媽給孩子喂奶時的肢體動作煤杀、語言表情眷蜈,都會影響依戀關系的建立。
如果媽媽總是對孩子笑沈自,表現(xiàn)出輕松的酌儒、快樂的神情,那么嬰兒會感覺到自己是好的枯途、可愛的忌怎、被喜愛的,這個世界是接納他的酪夷。
反之榴啸,如果媽媽在看到嬰兒的時候總是表現(xiàn)地很不耐煩,一臉的擔憂晚岭、焦慮鸥印、不知所措,那么嬰兒會覺得自己是不可愛的,會覺得有什么壞事要發(fā)生一樣辅甥,會感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酝润。
盡管嬰兒在此時還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出內(nèi)心那種朦朧的感受璃弄,但媽媽對他的反應都會潛移默化地進入到他的潛意識里要销,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隱蔽地發(fā)揮作用。
② 孩子6個月到3歲之間夏块,要完成“分離”的任務疏咐,從而為之后的“獨立”做好鋪墊
如果媽媽或者其他養(yǎng)育者能夠跟嬰兒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系,那么他們會順利地進入到下一個關系發(fā)展階段脐供,也就是“分離”階段浑塞,通常這個階段的時間為6個月到三歲之間。
在這個時期內(nèi)政己,嬰兒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識酌壕,但他們可能還活在自己的全能自戀中,覺得當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歇由,仍然可以任意地使用媽媽卵牍。
而“分離”的目的就是要給孩子樹立邊界,告訴他們沦泌,你是你糊昙,我是我,媽媽不是任由你使用的對象谢谦,你不能夠罵媽媽释牺,不能夠打媽媽,你需要尊重媽媽回挽,才能夠獲得媽媽的幫助没咙。
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他自己能夠做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完成厅各,不能夠讓媽媽幫他去完成镜撩。很多家長,在孩子已經(jīng)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還在替他去做队塘,比如說吃飯袁梗、穿衣服、背書包等等憔古,這其實都是沒有“分離”或者不愿意“分離”的表現(xiàn)遮怜。
“分離”是獨立的鋪墊,如果媽媽不能和孩子“分離”鸿市,不能建立基本的界限感锯梁,那么這個孩子很難形成獨立的人格即碗。
這也是很多專家不建議隔代撫養(yǎng)的原因,因為老人通常會比較寵孩子陌凳,他們更難“說服”自己跟外孫剥懒、孫女“分離”。
當然合敦,“分離”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初橘,就是這個孩子內(nèi)心有一定的安全感,而這個安全感來源于他和媽媽或者其它養(yǎng)育者在嬰兒時期所建立的依戀關系充岛。
如果媽媽或者其他養(yǎng)育者在健康的依賴共生期里保檐,長期地、頻繁地不顧及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崔梗,那么這個嬰兒本質(zhì)上就是缺愛的夜只,他會感到巨大的不安全感。
當一個人感到不安全的時候蒜魄,自然就不愿意被“分離”扔亥,不愿意單獨勇敢地去做一些他本能夠完成的事情,而是選擇依賴他身邊的人权悟。也就是說砸王,他“自愿”蜷縮在依賴共生的關系里,來獲得一種保護感和安全感峦阁。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如果養(yǎng)育者沒有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耘成,那么這個額外的負擔榔昔,會被帶到下一個成長階段,以此類推瘪菌。
如果這個成年人撒会,他沒有尋求幫助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么他很有可能把這個問題帶給下一代师妙,所謂的原生家庭的輪回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诵肛。
就像榮格說的:“健康的人不會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默穴,轉(zhuǎn)而成為折磨他人者怔檩。”
3蓄诽、樹立好邊界薛训,直面困難,才能走出依賴共生的關系
前面提到仑氛,依賴共生關系的雙方是“同謀”乙埃,共同促成這段關系闸英,但同時他們也都是“受害者”。依賴共生關系之所以是病態(tài)的介袜,在于它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甫何。
“被照顧者”開始很享受被照顧的“恩惠”,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遇伞,他本應承擔的責任沛豌,沒機會面對;他本應為自己的將來所做的準備赃额,也沒機會去做加派;他從未為戰(zhàn)勝“困境”接受過訓練,這使得他變得更加無力跳芳,變得更依賴對方芍锦。
而“成全對方的依賴”的照顧者因為對方不斷“退化”,也越發(fā)襯托出了他的重要性和強大感飞盆,但因為他幾乎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照顧對方身上娄琉,也使得他自己的發(fā)展受限。倘若中途“被照顧者”脫離了他的照顧吓歇,他會感到之前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一炬孽水,整個人像被抽走了脊梁骨,從而陷入巨大的恐慌城看、焦躁或抑郁之中女气。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依賴共生的關系呢?
① 先認識到問題测柠,才能談改變炼鞠。
依附型人格通常沒有自我,他們習慣于依附外界的人和事轰胁,習慣依賴于另一方去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谒主,從而逃避自己對人生的責任。
由于依賴者沒有自我赃阀,所以他們其實很難真正體驗到親密和愛霎肯,他們更多的只是為了維持一段關系。
而維持關系的目的就是為了依附他人榛斯,很多情況下观游,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處在依賴共生的關系之中。
或者換句話說肖抱,那些總是過于依賴他人的人還不知道备典,這世上存在其他更好的、更健康的關系模式意述。
比如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提佣,女主角松子是一個在童年時期沒有被正確養(yǎng)育的孩子吮蛹,父親幾乎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身患重病的妹妹,對松子“不管不顧”拌屏。
由于極度缺愛潮针,沒有跟養(yǎng)育者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系,使得她在成年之后倚喂,總是過度依賴他人每篷。
為了把對方挽留在一段關系里,即便被家暴端圈、被出軌焦读、被出賣,都不愿意走出“病態(tài)依賴”的關系模式舱权。
可以說矗晃,松子一生的經(jīng)歷,都在印證榮格的那句話:“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宴倍,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张症。”
所以想要走出依賴共生的關系鸵贬,我們首先要產(chǎn)生覺醒俗他,意識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以及這個問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否則根本就難談改變阔逼。
② 勇敢地給自己定義邊界兆衅,防止他人入侵
從依賴共生的成因來講,選擇病態(tài)依賴的人颜价,是因為在幼兒時期沒有成功地跟父母“分離”涯保,沒有建立良好的邊界意識。
在中國人的家庭教育中周伦,邊界意識是一個很不被看重的問題。
很多父母由于對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未荒,所以他們在插手孩子的生活時也顯得理直氣壯专挪。
大多數(shù)具有依賴共生問題的家長或成年人,當他們侵犯別人的邊界片排,或者自己的邊界受到他人侵犯時寨腔,他們都沒有定義和保護邊界的能力。
正如同每個國家都會劃定清晰的邊界線率寡,每個國家的領土都不容他國侵犯一樣迫卢,個人的邊界也同樣需要嚴陣以待,這樣才能確保人格的獨立冶共,在心智上達到真正的成熟和強大乾蛤。
建立心理邊界每界,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說“不”家卖。
比如在開頭提到的小A的案例眨层。當男朋友失業(yè),過度依賴她時上荡,如果她真正為男朋友著想趴樱,那么她需要做的絕對不是“寵溺”他,在所謂的“艱難時期”過度地照顧他酪捡,而是跟他劃清“邊界”叁征。
這里所說的“邊界”不是說斷絕關系,而是告訴男朋友逛薇,現(xiàn)在確實遇到了困難捺疼,但你不能一直消沉下去,宅在家里不能解決問題金刁,你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帅涂,而不是由“我”替你去負責。
同時尤蛮,小A還可以在精神上多跟男朋友溝通媳友,了解他一直宅在家里的原因和想法,并多鼓勵和支持男朋友产捞,多給他打氣醇锚,幫助他走出困境。
相比一味地寵溺坯临、一味地滿足對方的依賴焊唬,劃定邊界是一個不太討人喜歡的做法,很有可能得到的是對方的不理解看靠、指責和抱怨赶促。
但如果想要走出依賴共生的關系,我們的態(tài)度必須十分堅決挟炬。當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堅持時鸥滨,對方也就知道了你的“底線”,也就不再去觸碰了谤祖。
說“不”婿滓,其實是一種反抗,而任何反抗其實都是在嘗試獲得獨立粥喜。越是獨立成熟的人凸主,越能夠守住自己的邊界,越不會把自己的“命運”和“責任”交到他人的手上额湘。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就講到卿吐,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旁舰,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但两,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鬓梅、逃避痛苦。而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谨湘,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绽快,不及時處理,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紧阔,承受更大的痛苦坊罢。
只有擺脫依賴,直面痛苦擅耽,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活孩,我們才更可能跟我們所愛的人建立起“相互獨立又十分親密”的健康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