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武漢有個14歲的初三男生因為在學(xué)校打牌被請家長枝缔。他媽媽到校后布疙,二話不說扇了兒子幾個耳光,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愿卸。男生一個人站著灵临,默默思考了3分鐘,毫不猶豫地從5樓跳了下去擦酌。
這是對家庭教育暴力最深刻也是最慘烈的一次詮釋俱诸。這位媽媽對孩子一定是有愛的,但是赊舶,她選擇了錯誤的方式進行表達睁搭。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笼平,樂于互助园骆。可究竟是什么寓调,讓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锌唾,以致互相傷害?”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的開篇就拋出了發(fā)人深省的疑問夺英。這位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xué)之父卡爾·羅杰斯的溝通專家晌涕,用50多年的實踐來尋找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總結(jié)出觀察痛悯、感受余黎、需要、請求四個關(guān)鍵溝通要素载萌,幫助人們情意相通惧财,和諧相處巡扇。
01.我們?nèi)绱吮┝Γ且驗殛P(guān)注了錯誤的地方
有個男人在街燈下趴著尋找東西垮衷,警察過來問他在找什么厅翔,他說在找鑰匙。警察又問搀突,你是在這里丟的嗎刀闷?男人說,不是仰迁,是在公園丟的涩赢。看到警察很困惑轩勘,他急忙解釋,但是這里比較亮怯邪。
這個故事很像《南轅北轍》绊寻,聽起來很荒唐,而實際上每天都在發(fā)生悬秉。
比如《正面管教》中所說:你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若想讓孩子變得更好澄步,先要用打罵的方式讓他感覺更糟糕?
馬歇爾博士認為和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愛村缸,但主流文化讓彼此迷失了方向。
什么是主流文化武氓?比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梯皿,“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競爭文化县恕,“棒打出孝子”的養(yǎng)育文化……
這些文化我們不談對錯东羹,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很容易放大你內(nèi)心的恐懼忠烛、焦慮属提、抑郁,把你的注意力引向錯誤的地方美尸。
比如遇到矛盾冤议,明明可以和氣商量,卻擔(dān)心自己表現(xiàn)太“軟”而受欺負师坎,于是選擇了惡劣的態(tài)度恕酸。
再比如教育孩子,明明可以柔聲細語屹耐,卻擔(dān)心這樣的方式不能快速讓孩子符合環(huán)境要求尸疆,于是選擇斥責(zé)打罵椿猎。
就像前段時間的徽州宴老板娘事件,自家的狗嚇到了孩子而引起爭執(zhí)寿弱,老板娘情緒激動之下居然放言要弄死對方孩子犯眠,以至于以一己之力干翻自家整個公司。這就是“高人一等”“強者為王”等文化對人格的滲透症革,使暴力的使用成為習(xí)慣和常態(tài)筐咧,最終也必受暴力的狠辣反噬。
因此噪矛,馬歇爾博士在書中一再提醒:把內(nèi)心的愛融入生活量蕊,這才是你真正需要關(guān)注的地方。
02.做到非暴力溝通艇挨,只需專注四個要素
怎樣才算是一個能夠表達愛的標準的“非暴力溝通”呢残炮?可以看看以下場景。
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兒菲利克斯在家里亂扔臟襪子缩滨,媽媽回家一看势就,黑乎乎的襪子咖啡桌下有,電視機旁也有脉漏。
一般家長看到這一幕苞冯,常常會氣不打一處來:“你多大人了?襪子放哪里不知道嗎侧巨?”“吃了十幾年飯舅锄,我就教育出你這么個玩意兒?”“我一天到晚這么辛苦司忱,還要伺候你這個邋遢鬼”……
這些語言所隱含的暴力是可怕的皇忿,它讓家長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不懂事、家長的付出沒有成果烘贴、家長自己也有很多苦惱和情緒等錯誤的地方禁添,以至于忘記,和孩子對話的目的是讓他承擔(dān)責(zé)任桨踪,解決問題老翘。
所以拋出的話語傷害值驚人,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锻离。
再看看菲利克斯的媽媽是怎么表達的:“菲利克斯铺峭,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汽纠,因為我注重整潔卫键,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到洗衣機?”
這就是一個標準的“非暴力溝通”虱朵,里面包含四個要素莉炉。
第一個要素钓账,觀察,就是要把事實表達得客觀絮宁、準確梆暮、具體。比如菲利克斯的媽媽用了“咖啡桌下”“兩只”“電視機旁”“三只”這樣具體而準確的詞匯绍昂,就事論事啦粹,不夸大其詞。用我們的話講叫“對事不對人”窘游,孩子就不會因感受到暴力的壓迫而奮起反擊唠椭,引發(fā)無休止的爭論。
第二個要素忍饰,感受贪嫂,就是表述因事情而產(chǎn)生的情緒。很多人不會表達感受艾蓝,只會表達想法撩荣。比如看到臟襪子亂扔,“我覺得他就是個邋遢鬼”是想法饶深,而“我不太高興”才是感受。想法是主觀上對事情的認識逛拱,帶有攻擊性敌厘,而感受是關(guān)注自身的情緒,不帶暴力朽合。
第三個要素俱两,需要,就是引發(fā)感受的根源曹步。很多父母經(jīng)常會覺得心中有一股“無名火”宪彩,其實就是有了憤怒的情緒,卻不知道它根源于何處讲婚。而在孩子看來尿孔,這樣的父母就是莫名其妙、喜怒無常筹麸。有個媽媽說活合,她看到孩子寫作業(yè)字很糟糕,氣得把作業(yè)本撕了——“我只知道我很生氣物赶,但你問我為什么生氣白指,我覺得很難說清楚〗妥希”
有人會說:不就是因為這個孩子的字寫得差告嘲,所以媽媽才生氣的嗎错维?
其實不是這樣。心理學(xué)中有個ABC理論橄唬,分別代表事件赋焕、認知、感受轧坎。結(jié)論是宏邮,引起感受的原因是認知,而并非事件缸血。
也就是說蜜氨,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認知會引發(fā)不同的情緒捎泻。
比如孩子字寫得糟糕飒炎,有的媽媽會認為,這說明孩子進步的空間很大笆豁,媽媽自己寫字也不好郎汪,正好可以把一起練字作為親子活動,讓自己和孩子共同提高闯狱,說不定她還會因此感到欣喜煞赢。
所以如果媽媽感到憤怒,她應(yīng)該思考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哄孤,比如她擔(dān)心孩子因此在學(xué)校被老師歧視照筑,擔(dān)心孩子因字丑而失分,繼而與自己的理想學(xué)校失之交臂瘦陈,等等凝危。
菲利克斯的媽媽也是這樣表達的,她說:“因為我注重整潔晨逝《昴”
把情緒歸結(jié)于自己的需要,暴力自然不會產(chǎn)生捉貌。
第四個要求支鸡,請求,就是不帶強迫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趁窃。請注意兩個表述的區(qū)分:“把襪子拿到房間去苍匆!”和“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去?”馬歇爾博士強調(diào)棚菊,如果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浸踩,他們就不會樂意滿足我們的需求。
家長們往往喜歡使用強迫的方式统求,因為他們內(nèi)心先假設(shè)孩子是不會配合自己的检碗,同時也認為只有這種方式才會顯示出成人的權(quán)威据块。
有人會說,事實上折剃,孩子就是不會配合啊另假,那么我有什么辦法,是他逼我這么做的怕犁。
對于這個想法边篮,馬歇爾博士是這樣說的:“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愿望,并不意味著奏甫,一旦人們說“不”戈轿,我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著阵子,除非已經(jīng)充分體會是什么妨礙了他人說“是”思杯,我們就不會試圖說服他們∧咏”
換句話說色乾,如果對方拒絕了,你應(yīng)該想辦法弄清楚他拒絕的理由领突,在這個過程中暖璧,對方就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愛就流動起來了君旦。
03.學(xué)會愛自己漆撞,是走向非暴力的捷徑
心理醫(yī)生曾奇峰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媽媽很反感孩子吃飯吧唧嘴于宙,看到就皺眉頭,并說:“吃飯不要吧唧嘴悍汛,像豬一樣捞魁。”曾奇峰說离咐,在這個過程中谱俭,他看到了這個媽媽對她自己的很多攻擊。
表面上看宵蛀,是媽媽對孩子的行為發(fā)起了攻擊昆著,并且標榜自己從不吧唧嘴的優(yōu)秀。但實際上术陶,她是在想:“如果我有這樣吧唧嘴的習(xí)慣凑懂,我就會感到很屈辱∥喙”
媽媽確實沒有吧唧嘴的習(xí)慣接谨,但她可能有其他自己不能忍受的生活習(xí)慣摆碉,因為她不可能是完人。所以她對自己所有不能忍受的生活習(xí)慣的態(tài)度是:批判脓豪、諷刺巷帝、自我貶低。最終這個攻擊向外投射扫夜,形成了對孩子的暴力楞泼。
馬歇爾博士說:許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無法從失誤中獲益笤闯。如果我們專注于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堕阔,我們就更有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王爾德說:愛自己望侈,是終身浪漫的開始印蔬。但如何愛自己,是一個讓人感到為難的課題脱衙。
《非暴力溝通》給出的啟示是侥猬,當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一味責(zé)備自己捐韩,就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退唠。
比方說,很多人常常因自控力低而自我責(zé)備“說了減肥荤胁,怎么又忍不住吃瞧预?真是一頭豬!”“前天才制定的閱讀計劃仅政,今天就連一頁書都沒看垢油,活該個loser!”……這些自我懲罰往往不會幫到你,反而會讓問題越來越糟圆丹。同時滩愁,這一針對自己的暴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外放,投向你身邊的人們辫封。
而非暴力的方式是硝枉,問一問自己:“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滿足怎樣的需要倦微?”一旦我們放下單一的羞愧妻味、恐懼、內(nèi)疚欣福,開始感受到內(nèi)心更豐富的情感责球,身心就會發(fā)生明顯變化,從而對我們追逐夢想產(chǎn)生更強的推力。
我們時常將自己裝扮成強大的模樣棕诵,企圖通過強硬的形象保護自己裁良,可最終卻往往和他人一起傷痕累累。
學(xué)會在表達和傾聽中運用觀察校套、感受价脾、需要和請求,看似是一種示弱笛匙,卻能以弱勝強侨把,以柔克剛,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與距離妹孙。
愿我們都能學(xué)會非暴力的溝通方式秋柄,獲得更和諧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