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有關發(fā)展心理學的書——《了不起的我》饱苟,書名和封面設計都有點中二,看完后卻收獲了很多啟發(fā)和感動,想與大家分享一二岖寞。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
這本書脫胎于陳海賢老師的付費音頻課程《自我發(fā)展心理學》柜蜈,他在書中介紹了一系列實用的心理學工具仗谆,旨在幫助讀者直面人生的種種問題,從而完成自我的轉變淑履,包括如何養(yǎng)成一個新習慣隶垮、如何讓心智更為成熟、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關系秘噪、如何走出人生的艱難時刻等等狸吞。
說實話,在閱讀之前指煎,我對于這本書的預期類似《精進》(沒有說《精進》不好的意思)捷绒,是一本具有理性、效率贯要、條理等特質的書暖侨。事實上,這本書中確實提供了很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崇渗。除此之外字逗,還有大量的咨詢案例和作者本人的切身體會,這些普通人的困惑宅广、迷茫葫掉、痛苦,以及自我發(fā)展中的堅韌跟狱、執(zhí)著和淡然俭厚,才是這本書里最打動我的地方。
01 開啟改變:改變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新經驗
開啟改變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驶臊,很多心懷期待挪挤、但遲遲無法付諸行動的人最常說的話是,“我渴望改變关翎,但我沒得選擇扛门。” 但陳海賢老師認為纵寝,我們其實一直都有選擇论寨。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時,更多時候是沒有我們想要的選擇,或者不愿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葬凳。
如果一味地去尋找改變會面臨的困難绰垂,改變就真的不可能發(fā)生了,我們也就從靈活機動的人火焰,變成了無能為力的環(huán)境的犧牲品劲装。改變,無疑是需要巨大勇氣的荐健,哪怕是對于像陳海賢老師這樣資深的心理咨詢師而言,也容易當局者迷琳袄。
唯有懷揣勇氣江场,反躬自省,我們才能夠開啟改變之路窖逗。
改變的本質址否,其實是創(chuàng)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碎紊。我們希望減少玩游戲的時間佑附,就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休閑娛樂方式來代替玩游戲。
作者提醒我們仗考,人是由理性和感性共同驅動的音同,要想推動自己改變,光靠理性的利弊分析并不足夠秃嗜。所謂“動之以情权均,曉之以理”,先要在情感上有所觸動锅锨,才能聽得進道理叽赊,進而采取行動。
很多人會希望通過內疚必搞、自責等消極情緒來鞭策自己改變必指,腦中一直有一個上進又正義的自我在審判墮落又卑劣的自我。但這容易引發(fā)惡性循環(huán)恕洲,在嚴厲的自我批評中塔橡,我們會越發(fā)沒有士氣,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霜第、虛度光陰谱邪,容易破罐子破摔,更加放縱下去庶诡。
比起焦慮惦银、恐懼、內疚等消極情感觸動,愛扯俱、憐憫书蚪、同情、忠誠這類積極情感觸動更能有效激發(fā)改變迅栅。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要不要對自己提高要求殊校,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對自己的厭惡读存,還是愛和期待为流。”
02 思維進化:控制的兩分法
要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让簿,除了要開啟行為的改變之外敬察,還要推動思維的進化,培育成長型心智模式尔当,勇于探索和嘗試莲祸,促進自我不斷進化。
在實際生活中椭迎,我們很容易陷入防御型心智模式锐帜,表現(xiàn)出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畜号。
有僵固型思維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很重缴阎,容易把批評當作對自己的負面評價付枫,而不是幫助自己改進的反饋箱蝠。
應該思維就是無法容忍現(xiàn)實和愿望不一樣,這個愿望可能來自于社會主流欣福、他人的期待或者自我的理想替饿。父母認為孩子應該乖巧聽話语泽,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好好努力,戀人認為對方應該溫柔體貼视卢,當現(xiàn)實和愿望之間存在落差時踱卵,就容易被消極情緒所籠罩,無法接納自己或者他人据过。
絕對化思維跟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關惋砂。一方面,它幫助我們在漫長的進化中總結經驗绳锅,保全和發(fā)展自己西饵,另一方面,它會把傷害和挫折絕對化鳞芙,會讓人陷入悲觀主義眷柔,從一段戀愛失敗期虾,擴大到對愛情的失望。
那么驯嘱,如何避免防御型心智模式镶苞,培育成長型心智模式呢?
書中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控制的兩分法」鞠评。
“控制的兩分法:努力控制我們能控制的事情茂蚓,而不要妄圖控制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昊希”
第一步聋涨,區(qū)別哪些是我們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负乡。對于我們控制不了的部分牍白,再怎么焦慮、恐懼都沒有用敬鬓,只會白白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內耗上淹朋。
第二步笙各,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钉答,作好計劃,認真實踐杈抢。
這種思考方式数尿,是讓我們把目光從對最終結果的擔憂上,轉移到此時此地的行動上惶楼。
千里之行右蹦,始于足下。
03 關系中的自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之前一川理所當然地認為歼捐,「自我」純粹與「我」相關何陆,是獨立于外人而存在的。陳海賢老師提供了新的思維豹储,實際上贷盲,人總是生活在關系中,親人剥扣、朋友巩剖、戀人、同事钠怯、陌生人佳魔,這些關系塑造著我們,影響著自我的所思晦炊、所想鞠鲜、所感宁脊、所行。
每段關系中的「自我」不盡相同镊尺。
前幾年過年時朦佩,網上曾經流行過回老家前后的對比照,好多人在工作的大城市里是光鮮亮麗的Ashley庐氮、Sarah语稠、Eric,回了老家就變成憨厚淳樸的阿芳弄砍、小麗和阿偉仙畦。這背后不單是環(huán)境的變化,更有關系的轉變音婶,在外與同事慨畸、朋友相處時的「自我」,和在家與父母衣式、親戚相處時的「自我」是不一樣的寸士。
每一種關系中都有一個「自我」,它們都是真實的「自我」碴卧。我們所處的關系弱卡,對于我們的行為有著決定性作用。
“既然自我是關系的產物住册,那么自我發(fā)展的核心問題婶博,就從一個孤立的個體如何創(chuàng)造新經驗,轉變成一個身處關系中的人如何構建有利于自我發(fā)展的新關系荧飞》踩耍”
相信大家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關系,有的令人如沐春風叹阔,有的壓抑沉悶挠轴。越是親密關系,對自我的塑造和影響就越大耳幢。這些年里岸晦,被大家不斷熱議的原生家庭、校園霸凌帅掘、PUA(心理控制委煤、精神控制)等等,其本質都是不健康的關系修档,不健康的關系繼續(xù)發(fā)展下去足以摧毀一個人碧绞。
怎樣才能建立健康的關系呢?
作者提供了一種方法吱窝,叫做「課題分離」讥邻。
簡單來說迫靖,就是區(qū)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兴使,我們各自把自己的課題做好系宜。
比如表達我們的需要、拒絕別人发魄、勇于爭取和嘗試盹牧,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需要處理的課題,而他人會接受還是拒絕励幼,會做出什么樣的評價汰寓,那是他們的課題,不應該成為我們解題的出發(fā)點和評價標準苹粟。
課題分離有滑,就是人際關系中的「控制的兩分法」。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嵌削,別人的評價和行動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毛好,把別人的事留給別人操心。
04 走出瓶頸:賦予生活意義
在生活中苛秕,有些轉變是我們主動促成的肌访,有些轉變則是因外界變化而被動產生的。
人生無常想帅,生老病死场靴、怨憎會啡莉、愛別離港准,無論我們愿意與否,人總是處在發(fā)展和變化中咧欣。在變化的進程中浅缸,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轉折和挫敗在所難免魄咕。
作者告誡我們衩椒,轉折期是自我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在轉折期中哮兰,我們必須學會把自我打碎重構毛萌,方能走入人生新的階段。
在「舊我」和「新我」的更迭之中喝滞,我們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難題阁将,包括如何面對結束,如何處理迷茫右遭,如何重建做盅,如何選擇缤削,如何應對創(chuàng)傷等。
轉變從結束開始吹榴,但結束并不意味著完結亭敢。
“結束只是一段生活的終結,而不是生活本身的終結图筹∷У叮”
結束也不意味著找到了答案,在新舊交替的階段远剩,感到迷茫是無可避免的劝篷。就像四季更迭有其節(jié)奏,轉變也沒有辦法一蹴而就民宿,必須熬過漫漫寒冬娇妓,才能迎來新春。
轉折后的自我重建活鹰,常常充滿了偶爾和意外哈恰,是我們往日不經意播下的種子,在今日破土而出志群。書中提到褚時健出獄后變身橙子大王着绷,采銅從IT公司離職后創(chuàng)作了《精進》。他們都是因為偶然的契機锌云,才開啟了自我重構荠医。
“但這種偶然又和他們之前生命中的重要經歷和資源相聯(lián)系,包含了某種必然桑涎”蛳颍”
他們沒有在原來的道路上繼續(xù)死磕,而是選擇另起爐灶攻冷,重新開始娃胆。很多時候,放棄并不比堅持更容易等曼,它同樣需要勇氣里烦。
身處轉折期的我們,總會面臨許多令人糾結的選擇禁谦。
該讀書還是該工作胁黑?該堅守還是該離職?該創(chuàng)業(yè)還是該打工州泊?每一種選擇背后都有一個「可能的自我」丧蘸,但是要如何選擇呢?作者在書中提供了選擇的兩個原則拥诡。
第一個原則触趴,經濟選擇還是心理選擇氮发。
經濟選擇是考慮風險、收益冗懦、機會爽冕、成本等各項利弊得失,但我們很難掌握完備的信息來權衡披蕉,經濟選擇實質上是讓渡了我們的自主性颈畸,它是信息的計算和加工。
心理選擇是回歸到「自我」本身没讲,思考每一個選擇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眯娱?我們想要成為哪一個「可能的自我」?這種選擇方式意味著承擔更多的責任爬凑,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徙缴。
第二個原則,環(huán)境可能性還是自我創(chuàng)造嘁信。
環(huán)境可能性重點放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怎樣的于样,而自我創(chuàng)造關注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再來看環(huán)境能夠提供什么潘靖。表面上兩種思考方式的結果可能一樣穿剖,但在自我創(chuàng)造的思維下,我們與選擇的關系是不一樣的卦溢,決定選擇的力量來源于我們對未來的構想糊余,而不再來源于環(huán)境。
自我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单寂,沒有已經鋪陳的道路贬芥。選擇只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后面的很多步需要我們先邁出第一步之后才會知道凄贩。
在轉折期遇到的挫折超過一定程度誓军,會給我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袱讹,你完全沒辦法欺騙自己按照曾經的方式繼續(xù)生活下去疲扎。
創(chuàng)傷的修復需要時間,需要相信會有新的未來重新長起來捷雕,需要重新賦予生活意義椒丧。我們究竟如何理解自己面對的困境?是堅信一切終將過去救巷,還是懷疑自己不配擁有幸福與快樂壶熏。只有對生活抱有堅定的信念,才足以支撐我們度過至暗時刻浦译。
05 人生地圖:一條不斷延伸的路
自我的發(fā)展離不開所處的人生階段棒假。同樣是關系的喪失溯职,青春期失戀、中年離婚和老年喪偶帽哑,對于人生發(fā)展的意義是不同的谜酒。
每個人生階段,我們都面臨著特定的人生課題妻枕。陳海賢老師在書中將人生劃分為青春期僻族、成年早期、中年期屡谐、老年期四個階段述么,來分別介紹特定階段的人生課題。
現(xiàn)代人的青春期普遍長一些愕掏,一般在15~25歲之間度秘。青春期最重要的課題是確定身份認同,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饵撑。只有學會對自己負責以及容納矛盾敷钾,我們才算真正確立了身份認同。
成年早期通常指25~35歲之間肄梨,這個階段的人生課題是建立親密關系與職業(yè)認同阻荒。親密感的建立意味著我們的「自我」擴大了,不再只是以「我」為中心众羡,愛人也是我們「自我」的延伸侨赡。
建立職業(yè)認同是成年早期的另一重要課題。職業(yè)不只是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粱侣,它還意味著事業(yè)和使命羊壹。建立職業(yè)認同意味著我們能接受職業(yè)背后的人際關系,能把“自己從事的工作鑲嵌進自己整個的人生故事里齐婴,讓它變成整個人生故事中的一部分油猫。”
中年期是一個驚濤駭浪的動蕩期柠偶,一般是35~60歲情妖,最重要的任務是應對中年危機。中年危機除了害怕衰老以外诱担,最大的挑戰(zhàn)來源于「可能性的喪失」毡证,一眼就能看到未來。
要想戰(zhàn)勝中年危機蔫仙,重要的是擺脫「小我」料睛,從他人的成長中,獲得新的可能性。這個「他人」可以是家庭的下一代恤煞,可以是下屬屎勘、后輩、學生居扒,也可以是社會中被影響挑秉、被幫助的其他人。
在老年期苔货,人生最后的課題是整合自己的人生犀概。所謂整合,第一種含義是回顧自己的人生夜惭,并找出人生的意義姻灶,這個意義并不需要很宏大。第二種含義是將自己納入更大的人類群體中诈茧,把自己看作某種演化進程的一部分产喉。
“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就是破除我執(zhí)敢会,從「小我」走向「大我」”曾沈,最后達到「無我」的過程。
自我發(fā)展是一條不斷延伸的路鸥昏,在開始之前并沒有既定路線塞俱,我們選擇一種可能性出發(fā),在路途中經歷順境逆境吏垮,在過程中讓一切發(fā)生障涯。這個發(fā)展的過程本身,就叫「自我」膳汪。
后記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唯蝶。
這本書所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一川僅從個人的角度遗嗽,與大家分享這本書中有啟發(fā)的部分粘我。推薦大家自己去閱讀全書,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不同痹换,所面臨的問題不同征字,從這本書中的收獲就有很大不同。
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給予你幫助與陪伴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