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提問后,你是否直接給出答案畴栖?随静??
廚房里吗讶,巖巖問媽媽:“水為什么會流傲敲汀?”
媽媽一邊為三歲半的寶寶能問出這么有洞察力的問題而感到驚喜照皆,一邊猶豫這個問題該怎么回答重绷。
愣了幾秒,媽媽說:“去問你爸爸膜毁≌炎浚”
一分鐘后,巖巖從書房回來瘟滨,大聲告訴媽媽:“爸爸說因為水是液體候醒!”
這個答案沒錯,但巖巖得不償失:得到了一個對自己沒有意義的正確答案杂瘸,卻喪失了原本可以繼續(xù)探究的學習機會倒淫。
拆為己用
我們提問的時候,要想方設法提出能真正從中學習的問題败玉。而在回答孩子的提問時敌土,提醒他/她不要太關注正確答案镜硕,促進他思考自己的提問。
我們應該怎樣回答提問呢返干?
一種回答是能夠給出正確答案谦疾,另一種回答是能夠促進正確思考。前者就相當于上網搜索并一下找到信息犬金,后者更像是跟一位真正的智者(而不是專家)交談念恍。
扼殺問題的最大兇手是什么?
不是粗暴的打斷晚顷,而是正確的答案峰伙。因為正確答案(如“水是液體”)往往是一些事實性知識,而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對孩子而言是探索未知的興趣该默,對成人而言是關聯(lián)自己的能力瞳氓。正確答案貌似滿足了好奇心,實際上是把學習者探索未知的熱情轉化成了記憶事實性知識的苦差栓袖。
應用實踐
如果你為人父母匣摘,想知道孩子再問那些寶貴的問題時(當問題來的時候,你總是毫無準備)裹刮,應該怎樣回應才能幫助他提升學習能力音榜,那你也需要準備一點兒學習促進者的技巧:
1. 可以先稱贊他/她的提問:“你這個問題問得很細致啊捧弃!”
2. 可以讓他/她自己嘗試回答:“你認為是為什么呢赠叼?”“對啊,為什么石頭就不會流呢违霞?”
3. 可以啟發(fā)他/她自己尋找答案:“這個問題爸爸也不是很清楚嘴办,不過我們可以一起把它搞清楚。我們去網上搜一下好嗎买鸽?”“爸爸有一位朋友是流體力學專家涧郊,我們一起給他打個電話好嗎?”
4. 可以挑戰(zhàn)自己的發(fā)散性思維眼五,延續(xù)他/她的問題妆艘,問出更多、更好玩的或更深刻的問題:“水變成冰還會不會流暗狻双仍?”“除了水還有什么會流笆嘞!桌吃?”
5. 可以和他/她討論,在討論中有意識地聯(lián)系他/她過去的經驗苞轿,幫他規(guī)劃可以怎樣用上這個新知識茅诱,逐步塑造他大腦中思考問題的方法逗物,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突破自己認知習慣瑟俭,鍛煉成為一個學習促進者翎卓,這樣我們的孩子就會知道,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斷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問摆寄,比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盡力消化和應用學到的失暴。
以上內容來自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將不會再給我的孩子直接給出答案微饥,而是促進他/她思考逗扒。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能讓孩子做到什么欠橘,自己首先要做到矩肩。反之孩子會迷惑的,他也不會去堅持做肃续。
也就是榜樣的力量黍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