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伸头,我是小豬佩奇,這是我的弟弟喬治舷蟀。我們最喜歡的運動就是跳泥坑恤磷。
但是最近有些家長說小朋友跟著我學壞了,一天到晚跳跳跳跳雪侥,而且還會學豬叫碗殷。看了這些我很難過速缨,大人們可能已經(jīng)忘記了其實跳泥坑是一件很歡樂的事情锌妻,為什么說是跟著我們學壞了呢?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是豬吧...
其實一直以來大家對豬的誤解都很深旬牲。首先大家覺得我們很骯臟仿粹,因為在亞洲很多國家都有將豬圈和廁所建在一起的傳統(tǒng),稱之為“豬廁”原茅,這樣可以直接用糞便來喂養(yǎng)豬吭历。
大家還覺得我們又懶又饞。
甚至還有人給我們安上了好色的壞名聲擂橘。
當然最讓人詬病的是我們的愚蠢晌区。每當人們需要形容對方蠢笨的時候總是會被牽連出來,諸如“蠢豬”通贞、“蠢得像豬”朗若,幾乎都成為了固定的詞組。
我們真的是愚蠢的動物嗎昌罩?這個答案一直困擾著我哭懈。
不過幸虧這部國家地理紀錄片《動物天才系列之豬篇》給我們正了名,帶來了許多證據(jù)證明我們的智商比大家想象中要高茎用。我們豬可是動物界中相當聰明的動物遣总,對人類有著遠比充當食物更重要的作用。
智商超群不是吹的
美國生物學家艾德華·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認為轨功,決定一個動物是否聰明要看它腦的大小還有學習的速度旭斥,然后他按照這個標準制定了一個排行榜,而在這個排行榜上豬確實是排名比狗高的夯辖。
首先琉预,豬的大腦結構類似人的大腦結構。它遍布的溝槽和皺褶代表著智力蒿褂,精良的大腦構造發(fā)展出強大的感官系統(tǒng)控制功能圆米,也增強了豬問題解決和感情表達能力卒暂。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Stanley Curtis做了一個實驗,如果豬使用游戲機上的搖桿將紅球推入藍色區(qū)域娄帖,它將獲得獎勵也祠。參加實驗的豬很快就掌握了這項技能,
在此之前近速,黑猩猩和狗也通過了這項實驗诈嘿,但是沒有人想到被認為愚蠢的豬也能掌握地如此迅速。
在升級版的搖桿實驗中削葱,豬的表現(xiàn)甚至超過了與人類基因更近的黑猩猩和一向聰明的狗奖亚。
在這個實驗里,電腦屏幕上有兩個豬從未見過的抽象圖案析砸,訓練師不會告訴豬應該怎樣做昔字,但只要游標點到正確圖案就能獲得獎勵,豬很快就領悟了這項游戲的精髓首繁。
Stanley博士說這些豬的聯(lián)想能力比大多數(shù)黑猩猩要快作郭,比某些黑猩猩快很多。而參與實驗的狗即便是受訓一年后弦疮,也只能在訓練師的幫助下才能完成夹攒。
當然豬的聰明才智不單單體現(xiàn)在對固定模式的學習,很多科學家認為豬在長期的生存考驗中學會了抽象思考胁塞,通過分析評估信息來學習新行為咏尝,并運用到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中。
比如一頭叫做“娜麗”的表演豬啸罢,它有一項表演內容是用球將瓶子撞倒状土。有一次,沒有能使用球完成表演伺糠,而選擇了直接用身體去將瓶子撞倒。因為它想既然目的是把瓶子撞倒斥季,為什么一定要使用球呢训桶?
可見豬不但會被動學習,還會主動將思考納入學習的過程中酣倾。它們看到開頭和結尾舵揭,然后想出如何達成這種結果的方法。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躁锡,科學家稱之為“側面學習”午绳。
另外一只叫做馬斯林的圓肚豬同樣驗證了豬的這種主動思考的能力。馬斯林的主人訓練它將高爾夫球推進一個套圈的洞里映之。
當馬斯林發(fā)現(xiàn)無法完成時拦焚,它會進一步思考:既然結果是讓高爾夫球進到洞里蜡坊,也許可以采用別的方法,于是它把套圈舉起來套在球上赎败。這是多么聰明的策略帮跹谩!
有關豬的智力的研究還有很多僵刮。
在一項分別于1970年和1981年進行的名為“鏡子測試”的科學實驗中据忘,科學家發(fā)現(xiàn)可以認出鏡子中自己的有:類人猿種、獼猴搞糕、瓶鼻海豚勇吊、逆戟鯨、大象窍仰、歐洲喜鵲汉规、鴿子和豬。參與測試的8只豬里有7只豬可以認出自己辈赋,而狗鲫忍、貓和人類嬰兒(18個月前)都不行。
神經(jīng)科學家洛麗·馬里諾說:“我們已經(jīng)證明钥屈,豬與非常聰明的狗悟民、黑猩猩、大象篷就、海豚甚至人類一樣擁有很多認知能力射亏。”
總的來說,豬擁有極好的長期記憶能力竭业,擅長走迷宮及其他需要確定物體位置的測試智润。它們還能理解簡單的象征性語言,以及明白復雜的行動和物體標志組合未辆。
生存能力不是蓋的
美國杰克·梅爾(Jack Meyer)教授對美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窟绷、體型龐大的超級野豬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他發(fā)現(xiàn)逃脫的年幼家豬會在野外隨著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生生理上的變化咐柜。它的毛會變得又粗又硬兼蜈,用以抵御野外更加惡劣的氣候。它的頭蓋骨上緣的輪廓也會從彎曲變得平直拙友,這種結構能夠幫助它們在野外挖掘泥土为狸,尋找食物。
這種改變生理特點的獨特能力遗契,是豬能夠在野外比其他馴養(yǎng)動物活得更好的原因之一辐棒。
豬鼻,是豬應對生存挑戰(zhàn)的重要硬件結構,能充當嗅聞工具漾根、鏟子和指尖泰涂。它是完全由軟骨組成的圓盤,中央有鼻孔立叛,一塊獨特的前臂骨在頭蓋骨前方連接豬鼻和頭骨负敏,頭部強有力的肌肉和腱連接豬鼻形成強有力的挖掘構造。
豬鼻能移動混凝土秘蛇,連根拔起小樹其做,和輕輕拿起東西。豬鼻和人的指尖一樣有許多的神經(jīng)末梢赁还,所以它的嗅覺異常靈敏妖泄,能聞到泥土下三分之一米處或者1600米以外的食物,甚至可以追蹤狗聞不到或者難以分辨的氣味艘策,還可以在氣味干擾的情況下追蹤特定氣味且不像狗那么容易分心蹈胡。
例如頂尖的食材——松露早期都是由豬來尋找挖掘的。深埋在土地下面的松露在成熟時會散發(fā)出一種只有嗅覺靈敏的動物才可以聞到的氣味朋蔫,松露獵人就會牽著豬到橡樹林里尋找罚渐。
后來松露獵人也會選用狗來完成這項作業(yè),但是在這方面狗比豬要差一些驯妄,狗狗們要經(jīng)過專門訓練才能找到松露荷并,而豬完全依靠嗅覺和本能就可以。
豬在出生后就能聽能看能走路青扔,它們從母體中掙扎出來源织,自己弄斷臍帶并迅速找到乳頭。剛出生的小豬帶有八顆尖利的針齒微猖,在初次吃奶爭奪奶頭的戰(zhàn)斗中會派上用場谈息,這是其他哺乳動物剛出生時都不具有的生理結構。
小豬在初次爭奪乳頭時候會使用針齒作為武器凛剥,一旦乳頭的順序排定侠仇,小豬就會經(jīng)歷劇烈的社會行為變化,它們會卸下武器犁珠,專心于自己選定的奶頭傅瞻,忘記其他兄弟姐妹,這種行為被稱為“奶頭分配”盲憎。
奶頭一旦分配妥當,無論你如何混淆它們胳挎,小豬都能迅速找到屬于自己排定的奶頭饼疙。這是大自然在豬圈維持和平的聰明策略,也是豬群野外生存的秩序所需。
正是豬在生理結構和社會行為方面的復雜性窑眯,決定了豬是地球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頂尖動物屏积,它們有著卓越的生存和適應能力,從而成為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磅甩,數(shù)量最多的哺乳動物之一炊林。
拯救人類不是光說不練的
雖然豬經(jīng)常被人類稱作樣貌丑陋的代表,但是就體內構造而言卷要,豬幾乎可以說是人類的替身渣聚,而就某些重要器官而言,豬和人類的幾乎一模一樣僧叉,比如奕枝,心臟,冠狀動脈瓶堕,軀干大小等隘道。
除了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豬的基因是哺乳動物中與人類基因最相近的郎笆,它的DNA和人的相似度達到99.9%谭梗。通過在豬身上的實驗,可以改善或研發(fā)用于人體的新療法宛蚓,確保其安全有效激捏。
而由于其重要器官和人類器官的相似性,豬的很多器官和部位可以用于患病人類的移植苍息,如皮膚缩幸、角膜、胰臟細胞等竞思。
除了移植器官表谊,對于豬腦部的研究也為人類解開大腦的秘密提供了幫助。
科學家通過多個實驗表明盖喷,當豬在幼兒時期遭遇爆办,例如提前斷奶等巨大的環(huán)境壓力,則這種壓力會對其大腦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傷课梳,從而導致好斗距辆、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對危機的反應失常以及記憶力的破壞暮刃。
一直以來我們豬都背負了太多誤解跨算,骯臟、懶惰椭懊,還有愚蠢诸蚕。但是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豬不但說不上愚蠢背犯,甚至還可以說是動物界中超級聰明的動物之一坏瘩。
它強大的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多數(shù)動物無法超越的。它獨特的生理結構還能夠給人類在醫(yī)學研究和臨床應用上帶來巨大的助益漠魏。
希望大家在了解了這些以后倔矾,能夠對我們的印象有一個正面的改觀哦!以后請尊重一下豬寶寶柱锹,罵人笨的時候不要再讓我們躺槍好嗎哪自?
參考資料:
[1]Ehsan Khoramshahi,Juha Hietaoja,Anna Valros,Jinhyeon Yun,Matti Pastell.Real-time recognition of sows in video: A supervised approach[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2014 (1)
[2]M.C.Meunier Salaiin,et al.The relation of pigs behavior and distance[J].Pig News and Information.1990(2)
[3]K.Budimir,?G.Kralik,?V.Margeta. Behaviour Genetics of Pigs[J].Agriculturae Conspectus Scientificus.2013(3)
[4]趙克儉.美國對豬的行為學的研究[J].世界農業(yè).1993(04)
[5]徐斌,林煜,陳俊拋,劉輝,學習記憶過程中海馬S100β和NOS表達的變化及其相關性[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0(02)
[6]劉良,張世華,陳楊,張璐璐,豬的行為特征[J].畜禽業(yè).2010(09)
[7]金光彥.東亞的廁所[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