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所以有韜晦者[1]洋访,防乎盜也裕坊。故人亦然赃春。夫盜亦人也牵素,冠屢焉[2],衣服焉绍载。其所以異者诡宗,退遜之心[3]滔蝉、正廉之節(jié)[4]击儡,不常其性耳[5]。2視玉帛而取之者[6]蝠引,則曰牽于寒餓[7]阳谍;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涂炭[8]螃概。牽于寒餓者矫夯,無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吊洼,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训貌。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9],楚籍則曰“可取而代”[10]冒窍。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递沪、正廉之節(jié),蓋以視其靡曼驕崇[11]综液,然后生其謀耳款慨。為英雄者猶若是,
況常人乎谬莹?是以峻宇逸游[12]檩奠,不為人所窺[13]者桩了,鮮也。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羅隱集》
物品的所以有隱藏不露的埠戳,是為了防備盜賊井誉。人也是一樣。盜賊也是人整胃,同樣要戴帽穿靴送悔,同樣要穿著衣服。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爪模,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欠啤,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莨啵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洁段,說我這是出于寒冷饑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共郭,說我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祠丝。出于寒冷饑餓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說除嘹;為了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写半,應該以百姓的心為心。但是漢高祖劉邦卻說:“我的住室應該象秦皇這樣尉咕〉”楚霸王項羽也說:“秦皇可以取而代之∧甓校”想來他們并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悔捶,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秦皇的奢華尊貴,然后產生了取而居之與取而代之的想法单芜。象他們這樣的英雄尚且如此蜕该,何況普通的人呢?所以說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游樂洲鸠,不為人們所羨慕覬覦堂淡,那是太少了。
“峭蟆(錢伯城)
【注釋】
物:物品绢淀,指貴重的物品。韜晦:隱藏不露袜匿。韜:藏匿更啄。晦居灯,晦跡祭务,躲藏起來内狗。[2]冠屨(jù句):戴帽穿鞋。屨:鞋子义锥、靴子柳沙,一作履。冠屨原是名詞拌倍,這里作動詞用赂鲤。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樣的用法柱恤。[3]退遜之心:謙退忍讓的心指安分守己数初,不作非分之想。[4]正廉之節(jié):正直不貪的品格梗顺。指做人的高尚人品泡孩。[5]不常其性: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裝句法寺谤,原意應是“其性不陈嘏福”。不常变屁,不能長久不變的意思眼俊。“乘诠兀”是形容詞作動詞用疮胖。[6]玉:寶玉。帛:綢制品誊役。玉帛在春秋時代作為諸侯會盟時的禮物获列,后代作為財寶的總稱谷市。[7]牽于:出于蛔垢、受制于。這句可譯作“受……所牽引”迫悠。晚唐作家寫文章愛用生硬語或生僻語鹏漆,這是一例。[8]涂炭:困苦创泄。涂:泥土艺玲。炭:火燒成的黑炭。生靈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象陷泥墜火一樣鞠抑。[9]西劉:指漢高祖劉邦饭聚,他建都長安,稱為西漢搁拙。居宜如是:據《史記》和《漢書》所載秒梳,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法绵,去京城咸陽出差,見到秦始皇出游酪碘,嘆息道:“大丈夫當如此也朋譬!”后來起兵,率先攻進咸陽兴垦,“欲止宮休舍”徙赢,打算住進秦皇宮殿,被樊噲探越、張良諫止狡赐。羅隱這里說劉邦講過“居宜如是”的話,大概就是指的后一件事钦幔。[10]楚籍:西楚霸王項羽阴汇。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节槐〔笫“可取而代”:項羽年輕時,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蘇州)铜异,一同觀看秦始皇的出游哥倔,說道:“彼可取而代也!”見《史記·項羽本紀》揍庄。[11]蓋:可能是咆蒿、大概是。在文言文中蚂子,“蓋”字一般用來承接上文沃测,提起下文。靡曼驕崇:奢華尊貴食茎。靡曼原意是奢侈華麗蒂破,驕崇有姿意尊貴享受的意思。[12]峻宇逸游: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游樂别渔。指帝王的居住與游樂附迷。[13]窺:窺視。這里指羨慕哎媚、覬覦喇伯。
羅隱(833-909),字昭諫拨与,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稻据,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买喧,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捻悯,應進士試箩朴,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秋度,益為統(tǒng)治階級所憎惡炸庞,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考了幾年荚斯,總共考了十多次埠居,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事期,史稱“十上不第”滥壕。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兽泣,光啟三年(公元887年)绎橘,55歲時歸鄉(xiāng)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唠倦、司勛郎中称鳞、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稠鼻,享年77歲冈止。
羅隱筆鋒銳利,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候齿。如《英雄之言》中寫到:
視玉帛而取之者熙暴,則曰牽于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慌盯,則曰救彼涂炭周霉。牽于寒餓者,無得而言矣亚皂。救彼涂炭者俱箱,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孕讳,楚籍則曰“可取而代”匠楚。噫!彼未必無退遜之心厂财,正廉之節(jié),蓋以視其靡曼驕崇峡懈,然后生其謀耳璃饱。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肪康?是以峻宇逸游荚恶,不為人所窺者撩穿,鮮矣谒撼!
這篇文章與莊子的“竊鉤者誅食寡,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有異曲同工之妙廓潜。羅隱將封建時代開 國之君的貪欲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抵皱,對其爭奪政權、謀取帝位的行經從本質上進行了揭露呻畸。不論他們的哪種說法,其實質都是為了個人貪欲得到滿足悼院,但卻打著救眾生于涂炭的旗幟伤为,因此比偷盜玉帛更可恥、更虛偽据途。
羅隱把自己的文章輯錄成集绞愚,命名為《讒書》,并自序道:
他人用是以為榮颖医,而予用是以為辱;他人用是以富貴便脊,而予用是以困窮蚂四。茍如是哪痰,予之書乃自讒耳遂赠!”目曰《讒書》,卷軸無多少晌杰,編次無前后跷睦,有可以讒者則讒之,亦多言之一派也肋演。
羅隱是死在嘴上抑诸,他就如民國之魯迅一般,嘴上不留德爹殊,所以得罪了許多上層人物蜕乡,恨他的人很多梗夸,于是就編了個故事层玲,讓他死在自己的嘴上。其實羅隱的詩文確定很好辛块,太真率了畔派,讓人有題湖灌頂之感润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