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香元元
李玫瑾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指出:現(xiàn)在的有些家長總喜歡和孩子講大道理剪决,他們壓根不去想孩子聽懂聽不懂揭措,純粹是為了自己講著開心胆数,這不是對牛彈琴嗎市埋?要想養(yǎng)出懂事的好孩子黎泣,父母首先要從停止說教開始。
下面分享3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教育故事缤谎。希望拋磚引玉抒倚,能引發(fā)朋友們的思考和分享。讓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思路更開闊坷澡。
故事一:陶行知用四塊兒糖進行教育的故事
陶行知在育才小學當校長的時候托呕,一次,看到一個男生王同學正在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频敛,當即制止了他项郊,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放學后斟赚,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着降,王同學已經(jīng)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拗军,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送給他任洞,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食绿,而我卻遲到了侈咕。”王同學驚疑地接過糖器紧。接著耀销,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铲汪,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熊尉,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掌腰,我應該獎你狰住。”王同學更驚疑了齿梁,他眼睛睜得大大的催植。此時肮蛹,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王同學手里,說:“我調(diào)查過了创南,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伦忠,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稿辙;你砸他們昆码,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邻储,應該獎勵你赋咽。”王同學感動極了吨娜,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脓匿,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宦赠,我砸的不是壞人亦镶,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遞過去袱瓮,說:“為你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爱咬,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尺借,我的糖發(fā)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精拟!”說完燎斩,就走出了校長室。
他從頭到尾沒說一句批評的話蜂绎,孩子誠懇主動地認錯栅表。相信這位王同學一生也忘不了與陶校長的這次談話。
故事二:父母身教大過言傳
李若蟬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师枣,他為人爽直怪瓶,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践美。有一次洗贰,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若蟬因有事在身陨倡,未能及時完成敛滋。不久,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兴革。他面有愧色绎晃,即趨作畫蜜唾,畫了幅“百蓮圖”,并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庶艾,蓋上印章袁余,隨即攜至后院,將畫燒毀落竹。
事后泌霍,他對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述召,不可失信爸熳!
作為孩子的第一人老師积暖,為人父母的我們要以身作則藤为,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會影響孩子夺刑。相信李若蟬的兒子一定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凡出言信為先缅疟,諾不輕許的道理。
故事三:溫柔的教育
地鐵上遍愿,有一個小男孩在吃東西存淫。他媽媽對他說:“兒子,地鐵上有三只羊沼填,中途來了一只狼桅咆,那么還有幾只羊呢?”?小男孩自信滿滿地說:“沒有羊了坞笙,因為被狼吃了岩饼,媽媽我早就知道了!”
“不薛夜,還有三只羊籍茧,因為在地鐵上不能吃東西√堇剑”?小男孩默默地收起了零食寞冯。
孩子的自我反省是不是比一番教育來得更有意義?故事是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法晚伙。這位媽媽通過講故事的舉動也顧及到孩子的面子简十。心理學發(fā)現(xiàn),四歲的孩子就已經(jīng)有了羞恥心撬腾,如果家長在教育的時候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螟蝙,得到的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經(jīng)常感受到羞辱的孩子民傻,長大后也擺脫不了自卑的陰影胰默。
教育孩子真的是門學問也是門藝術(shù)场斑,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牵署,您有沒有什么踩過的坑和智慧的方法分享給大家的漏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