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靈活機動,批評也能如春風細雨
要給每位學生提供機會股淡,要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要相信每朵花都會盛開廷区,而且都會開得五彩繽紛唯灵、色彩斑斕。
親切躲因、幽默應該是老師愛心和責任心的表達方式早敬,讓學生在老師的春風細雨中沐浴著教育的光輝,塑造心靈大脉,完善人格搞监。
如果老師在遇到異常情況時能急中生智,巧妙處理镰矿,抓住有利時機琐驴,常常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對于“問題學生”秤标,我們應寬容他們绝淡,接納他們,幫助他們進步苍姜,而冷漠牢酵、排斥只會讓這些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不是教育的本意衙猪。
擁有一顆寬容馍乙、淡定的心布近,生活便會涌現(xiàn)浪漫,教育自然也會寫滿詩意丝格。
對于學生的頑皮撑瞧、淘氣、蠻不講理显蝌,教師不必火冒三丈预伺、氣急敗壞,他們正是在一次次犯錯中體會著成長的疼痛曼尊。對此酬诀,我的態(tài)度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既然事情來臨了涩禀,就接受它料滥,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保持從容淡定艾船。如此葵腹,教育便充滿機智,生活便情趣盎然屿岂。
不妨以模仿學生的行為為切入點践宴,表面上迎合學生的行為,暗地里進行周密安排爷怀,抓準時機阻肩,讓學生通過否定我們,來否定他們自己的行為运授。然后循循善誘烤惊,讓學生在非對抗、自然的情境下形成正確的認識吁朦。
每個孩子都需要鼓勵和肯定柒室,他們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渴望得到認可逗宜,渴望被尊重雄右。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學生的前提必須是信任學生,不能因為一件事纺讲、幾件事來圈定學生擂仍,給學生下結論。要給每位學生提供機會熬甚,要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逢渔,要相信每朵花都會盛開,而且都會開得五彩繽紛乡括、色彩斑斕复局。這樣冲簿,教育便充滿智慧,生活便情趣盎然亿昏。
動不動就批評,大事小事一律指責档礁,只能制造出一批什么都不在乎的“鋼筋鐵骨”角钩。當我們的教育因為太過于頻繁而導致不起作用的后果時,教師不妨換一種思路呻澜,暗中關注递礼,表面淡化,用我們貌似“置之不理”的“無為”引發(fā)孩子的自我反思羹幸,或許脊髓,效果會更好。
有人說栅受,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軟弱的教育将硝。我說,懲罰會因溫柔而更有教育的力量屏镊。懲罰時要保證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依疼,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在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要讓受懲罰的學生切身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而芥。教師不僅要追求懲罰的外在效果律罢,還要追求學生被懲罰時內心產生的積極體驗。學生受懲罰的過程棍丐,應該是受教育的過程误辑。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認可歌逢,我們不要刻意去改變什么巾钉,而是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臺趋翻,讓他們意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睛琳,激發(fā)出他們內心積極向上的生活愿望,然后順勢引導踏烙,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师骗。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讨惩”侔”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有一顆寬容與博愛的心荐捻。只有這樣黍少,被教育者才能在愛的海洋中自由快樂地成長寡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鼓舞、激勵厂置、喚醒菩掏,所謂的“師道尊嚴”比起喚醒學生潛在的道德自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喚醒學生內在的自我定位與期許昵济,是推動他們持續(xù)積極做事的不竭動力智绸。
每個孩子都有“向善至美”的天性,渴望得到同齡人和老師的認可與悅納访忿。作為教育者瞧栗,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設法保護、激發(fā)和喚醒孩子的這種天性海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責罰是一種特別刺人和無不危險的教育方法迹恐。
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林肯的一句名言:The Lord prefers common-looking people. That is the reason he makes so many of them.(上帝喜歡長相平凡的人,所以他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的普通人卧斟。)
富蘭克林說:‘如果你要人們愛你殴边,你就愛人,并且做個可愛的人唆涝!
矛盾是無法回避的找都,事件更需要處理。但解決問題的意義并不在于否定和懲罰廊酣,而在于教育和引導能耻。
馬卡連柯認為:“教育學生個人和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集體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亡驰,教育個人是為了培養(yǎng)集體晓猛,培養(yǎng)集體最終也是為了教育集體中的每一個人》踩瑁”
教育是神圣的戒职,但不是抽象的。面對意外情況透乾,我們不應該過多地著眼于責任的追究洪燥,而應該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事件的負面影響,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乳乌。
教育是什么捧韵?教育除了要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之外,還要教會孩子生活常識汉操。所以再来,我反對“不準做”的霸道,提倡“如何做”的指導。很多時候芒篷,我們千方百計地去禁止孩子做某事搜变,結果適得其反。與其用霸權主義把孩子的逆反心理激發(fā)出來针炉,還不如蹲下身子告訴孩子“如何做”挠他,讓孩子心悅誠服。當我們把“如何做”這樣的常識教給孩子篡帕,再把具體的做法傾囊傳授給孩子時绩社,還會有那么多的“不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