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讀臉書COO謝麗爾桑德伯格&亞當格蘭特注的《另一種選擇》犁柜,適逢自己處于情緒的低谷期旺坠,感觸頗深,故而寫下此篇讀后感然遏。
本書主要講述了是作者因丈夫突然去世贫途,采取了哪些方法,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與災難中復原待侵。作者認為我們并非生來就具有復原力丢早,復原力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和提升。
書中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認知理論秧倾,關于阻礙復原力的三個認知因素:
(1)個人化怨酝,認為壞事的發(fā)生都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那先,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农猬;
(3)持久性,認為事件的殘余效應將永遠存在售淡。以上三個因素簡稱3P
這讓我想到在前幾年爺爺去世的時候斤葱,曾經一度心理嚴重的自責,覺得是自己沒有竭盡全力的去照顧和陪伴爺爺揖闸,如果周末那天回去的時候多問幾句爺爺哪個部位特別疼痛揍堕,及時的和醫(yī)生溝通,叮囑奶奶注意事項楔壤,也許不至于爺爺在那年最冷的一天離我們而去鹤啡。
? 看了此書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在受到很多生活創(chuàng)傷事件,包括作者本人第一反應都會進行自責蹲嚣。會后悔自己事前沒有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递瑰,陷入3P的陷阱無法自拔祟牲。
但是生活的車輪還在繼續(xù)前進,而負面情緒卻讓我們裹足不前抖部,既然已經發(fā)生的事實说贝,若我們一味的任負面情緒肆意泛濫,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慎颗。
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乡恕,道理是這么說,但是要做起來卻是非常的困難俯萎。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將事件朝更加糟糕的方向去想傲宜,如果那天不是最冷,也許爺爺不會那么早上床夫啊,可能在洗手間亦或在客廳疼痛發(fā)作函卒,家人也許都沒注意到。那此時就不是我一人自責而是所有的家人了撇眯。而事實是爺爺臨走的那晚上所有的兒女都圍在床前陪伴著报嵌,這對老人家也是一種寬慰。
這么一想自己的心情頓時開朗了許多熊榛,生活會給我們各種出其不意的打擊锚国,我們有時候無法控制,但是當我們可以選擇和控制應對打擊時的態(tài)度玄坦,重新呼吸血筑,繼續(xù)努力保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