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說到先秦儒學,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荀子嫡霞。他不僅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瓶埋,還是李斯和韓非兩位大牛的老師。這么牛的一個人诊沪,為什么在歷史上“不受待見”呢养筒?
這篇清單,為你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荀子端姚。
1.《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部經(jīng)典晕粪,而它的作者荀子也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儒。
2. 雖然是大儒渐裸,但從最開始的“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巫湘,儒家圣賢的名單始終沒有荀子装悲。
原因很簡單,他總是和儒家正統(tǒng)對著干尚氛。比如诀诊,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阅嘶;儒家將孟子和子思視為賢人属瓣,荀子偏說他倆是禍亂天下的罪人……
3. 因為和正統(tǒng)唱反調(diào),荀子一直受到后世儒家的抨擊奈懒。
韓愈批評他奠涌,程頤批評他,連老好人蘇軾都批評他磷杏。隨著宋明理學一統(tǒng)天下溜畅,荀子就更加不受待見了。直到清代修《四庫全書》時极祸,荀子才得以“平反”慈格。
4. 荀子最著名的觀點是“性惡論”。
在荀子看來遥金,“人性本惡”浴捆,即人天生就是惡的,無論圣人還是壞蛋都是如此稿械。他們的區(qū)別是选泻,圣人通過后天學習克制了惡的本性。
5. 正因為人的天性為惡美莫,所以荀子非常強調(diào)后天的學習页眯,途徑就是儒學的禮義教化和個人的努力。
所謂“涂之人可以為禹”厢呵,就是說通過后天努力窝撵,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圣人。
6. “性善論”和“性惡論”看似矛盾襟铭,其實也不是完全對立的碌奉。
在宋明理學看來,人的天性有兩種——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寒砖。天命之性是善的赐劣,氣質(zhì)之性是惡的。而人就是要通過學習入撒,不斷摒棄氣質(zhì)之性中的惡隆豹,擴大天命之性中的善。都是要通過學習茅逮,兩者在這個角度來說本質(zhì)是一樣的璃赡。
7. 在荀子的眾多理論中,“明分使群”的理論十分重要献雅。
意思是說碉考,人類通過分工的方式相互協(xié)作,才能比其他物種強大挺身。因此社會一定要保持明確分工侯谁,而做到這一點就要維持社會等級和名分,也就是所謂的“禮”章钾。因此墙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荀子算是社會學的鼻祖贱傀。
8. 荀子反對平等惨撇,在他看來,平等會帶來你爭我搶的混亂府寒,因為人性是惡的魁衙,必須有從上到下的約束。
儒家的倫理觀念和等級制度株搔,就是為了維護關系的不平等剖淀,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纤房。
9. 雖然強調(diào)社會的不平等纵隔,但荀子不認為這種不平等是絕對的。
即使貴為公子王孫炮姨,如果言行不符和“禮”“義”捌刮,也要被貶為平民;如果平民努力學習剑令,言行合乎“禮”“義”糊啡,就可以升為士大夫。
10. 在荀子看來吁津,統(tǒng)治者要禮法并重棚蓄,才能治理好國家。
可以把集權碍脏、酷法梭依、刑罰作為統(tǒng)治手段,而在本源上還是要施行“仁政”典尾,這是一定要有的底線役拴。所以雖然荀子和孟子有很多爭鋒相對的地方,但在“仁政”這個問題上钾埂,兩人還是一致的河闰。
11. 荀子強調(diào)“禮法并重”科平,他的思想已經(jīng)有很多法家的痕跡。
所以作為大儒姜性,卻教出了李斯和韓非兩個法家弟子瞪慧,也就不奇怪了。
12.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部念,不為堯存弃酌,不為桀亡”,這是典型的無神論儡炼。
在荀子看來妓湘,神鬼都是騙人的,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足夠了乌询。這個觀點雖然在當時很先進榜贴,但是它打破了亂世里人們最后一點心理慰藉,非常傷感情楣责,所以也不收歡迎竣灌。
13. 孟子和荀子雖然同為戰(zhàn)國時的大儒,但卻有不同的處境和角色秆麸。
孟子游說各國初嘹,他的理念雖不被采納,卻處處受人禮遇沮趣。荀子也曾游說諸侯屯烦,卻基本不受待見,甚至連得意弟子李斯都質(zhì)疑他的思想房铭。從他的側(cè)影中驻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