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我們以西方法律概念來界定孔子思想中的法治觀念憎茂,經常會得出這樣一種印象:孔子主張德治和“無訟”,很少有法制的概念锤岸,更不要提法治了竖幔。甚至有些人將孔子的管理思想歸于人治。之所以有這種印象是偷,源于我們習慣了用西方法律思維模式拳氢,而沒有將“禮”納入法治視野。因此蛋铆,我們只有轉換視角饿幅,將“法治”理解成法則、法度戒职、規(guī)章的管理栗恩,也就是孔子的“禮”的實質,而不是單純西方意義上的“法律”,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法治思想磕秤。
01:孔子究竟如何看待法治的呢乳乌?
在《孔子家語·執(zhí)轡》中,曾有全面的記載市咆。閔子騫在出任費宰前向孔子請教為政的方法汉操。孔子說:“以德以法蒙兰。夫德法者磷瘤,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搜变。君者采缚,人也;吏者挠他,轡也扳抽;刑者,策也殖侵。夫人君之政贸呢,執(zhí)其轡策而已÷>”因此楞陷,“以德以法”才是孔子法治思想的核心所在。在這里茉唉,孔子還把治國形象地比喻為駕車:君主是駕馭馬的人固蛾,官吏相當于馬韁繩,刑罰只是馬鞭子赌渣。君主治理國家,只不過是掌握著韁繩和鞭子罷了昌犹。
孔子還強調說:“不能御民者坚芜,棄其德法,專用刑辟斜姥,譬猶御馬鸿竖,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制也铸敏,可必矣缚忧。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杈笔,車必斏了;無德法而用刑蒙具,民必流球榆,國必亡朽肥。”孔子比任何人都清醒地意識到持钉,放棄德法衡招,專用刑律的負面作用,就如同駕駛馬每强,丟掉馬嚼子和馬籠頭始腾,最終是沒法控制。其結果是百姓流失空执,國家滅亡浪箭。
孔子強調德法并舉,并不是反對刑罰脆烟。在《孔子家語·五刑解》中山林,記載了孔子與冉有討論圣人設計刑罰的目的⌒细幔孔子認為驼抹,三皇、五帝這些圣人設立刑罰只是為了設立防線拜鹤,應對社會的混亂框冀,其最高境界應是無人作亂。如果“禮度既陳敏簿,五教畢修明也,而民猶或未化”,就必須“明其法典惯裕,以申固之”温数,因此,使用刑罰也是十分正常的蜻势。冉有還問到先王制法中“刑不上于大夫”的含義撑刺。孔子認為“刑不上于大夫”并不是說大夫犯罪不加處罰握玛,而是說大夫若犯了五刑范圍內的罪行够傍,應當自裁,君主不用刑殺而已挠铲。這只是表明大夫應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冕屯,而不是說大夫可以逃脫罪責。
當然拂苹,就德與刑的重要性而言安聘,孔子是主張“德主刑輔”的,刑罰只是德政的必要補充「阏酰《孔叢子·刑論》記載了孔子與衛(wèi)將軍文子談論魯國公父氏“聽獄”的故事带迟。孔子說:“公父氏之聽獄囱桨,有罪者懼仓犬,無罪者恥∩岢Γ”顯然搀继,孔子是十分贊同公父氏的方式的〈溆铮孔子還說:“齊之以禮叽躯,則民恥矣;刑以止刑肌括,則民懼矣点骑。”設刑的最高目標在于止刑谍夭,勸善才是最高宗旨黑滴。
但對于有些罪大惡極的犯罪行為,必須嚴厲處罰紧索≡玻孔子說:“巧言破律,遁名改作珠漂,執(zhí)左道與亂政者晚缩,殺;作淫聲媳危,造異服荞彼,設伎奇器,以蕩上心者待笑,殺鸣皂;行偽而堅,言詐而辯滋觉,學非而博签夭,順非而澤齐邦,以惑眾者椎侠,殺;假于鬼神措拇,時日卜筮我纪,以疑眾者,殺∏诚ぃ”這里提到的曲解法律趟据,擅改法度,操持邪術及擾亂政令的人术健;創(chuàng)作浮靡之音汹碱,制造奇裝異服,設計怪異奇特的械器荞估,惑亂君王的人咳促;行為詭詐且頑固,言語虛偽又好爭辯勘伺,懂得歪門邪道又知識廣博跪腹,教人不走正道卻又廣施恩德蠱惑人心的人;假托鬼神言禍福飞醉,憑借時日定吉兇冲茸,依靠卜筮看休咎使民眾疑心的人,都是無須多次審理必須以死罪論處的缅帘。除了這些最迫切需要禁止的轴术,孔子還提到如天子頒賜的東西、貴重的玉質禮器股毫、宗廟祭祀的祭器膳音、軍車旌旗、兵器鎧甲铃诬、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等若在市場出售是應該禁止的祭陷。如果違反這些禁令,是不能赦免違犯者的罪過的趣席。
02:如何才能實現法治呢兵志?
孔子認為:首先,制定法律應符合實際并且公正無私宣肚,才能保證民眾對法律的維護和執(zhí)行想罕。《孔子家語·禮運》記載了晉國趙鞅鑄造刑鼎霉涨,在上面刻范宣子的刑書一事按价。這種看似重視刑法的措施,孔子卻認為:“晉其亡乎笙瑟,失其度矣楼镐。”這是因為晉國應該遵守唐叔所傳授下來的法度往枷,因為歷史證明這種法度是正確的框产。因為晉文公就是據此管理官員凄杯,治理國家而成為盟主的。而范宣子的刑書秉宿,是在閱兵時特定環(huán)境中制定的戒突,是晉國混亂的制度,因此不能把它作為法律來執(zhí)行描睦。這種法律制度顯然不符合晉國的實際情況膊存。而齊景公來魯國時曾向孔子咨詢秦國稱霸的原因,孔子提到秦穆公“法無私而令不愉”(《孔子家語·賢君》)便是其中原因之一忱叭。
第二膝舅,孔子還要求為官者要帶頭執(zhí)行法律,在《孔子家語·入官》篇中窑多,孔子提出:“行者仍稀,政之始也。說者埂息,情之導也技潘。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千康。法在身則民象之享幽,明在己則民顯之∈捌”為官者只要自覺遵守法度值桩,百姓就會效法執(zhí)行。反過來豪椿,管理者做官絕對不能“枉法以侵民”(《孔子家語·辯政》)奔坟。若在上位者不能走正道,則“刑肅而俗弊則法無炒疃埽”(《孔子家語·禮運》)咳秉,一旦法令經常變更,禮制就會混亂鸯隅,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澜建,士人也不能盡心做政事,百姓也很難歸順蝌以,最后就會危害國家炕舵。
第三,孔子還提出管理者執(zhí)行法律應有的標準和如何防止過錯跟畅⊙式睿孔子說:“民有小過,必求其善碍彭,以赦其過晤硕;民有大罪,必原其故庇忌,以仁輔化舞箍;如有死罪,其使之生皆疹,則善也疏橄。”(《孔子家語·入官》)一切以民為本來處理其犯罪行為略就。因為孔子認為德行是為政的開始捎迫,為政不寬和,百姓就不會聽從教導表牢;不聽從教導窄绒,百姓就不會貫徹政令;百姓不貫徹政令崔兴,百姓就不可能聽從指使彰导。孔子還說:“疑獄則泛與眾共之敲茄,疑則赦之位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吡牵”(《孔子家語·刑政》)這一點掏父,類似與我們當代司法實踐中的“疑罪從無”的原則。這是對人權自身的關注秆剪。盡管有可能放縱真正的罪犯赊淑,但仍比冤枉一個無辜的人好。這也不禁讓我們想起前不久重新審理的內蒙古“呼格吉勒圖冤殺案”仅讽「嗳迹孔子說的“行刑罰則輕無赦,刑何什,侀也组哩;侀,成也处渣;壹成而不可更伶贰,故君子盡心焉”(《孔子家語·刑政》)。這仍值得我們當代警惕罐栈。如何才能避免這些過錯呢黍衙?孔子說:“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荠诬,立君臣之義琅翻,以權之位仁;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方椎,以別之聂抢;悉其聰明,正其忠愛棠众,以盡之琳疏。”此外闸拿,他還堅持實行“三訊”制度空盼。在具體判刑時,對于有作案動機而無作案事實的新荤,應不予判刑揽趾。對那些有疑點的案件,更要廣泛地與眾人商量苛骨,如果大家都有疑問但骨,就應該先赦免。
第四智袭,應在禮的精神下執(zhí)行法治奔缠。在執(zhí)行刑罰時,孔子認為吼野,不能為懲罰而執(zhí)行法律校哎,其中禮的精神才是根本⊥剑《孔子家語·致思》記載了衛(wèi)國獄官季羔的故事闷哆。在衛(wèi)國蒯聵之亂、季羔遇險的危機時刻单起,曾得到一位他曾判過刖足之刑的人的幫助抱怔。季羔很不理解那人為什么要救他,那個受刖刑的人認為嘀倒,除了他犯法罪有應得外屈留,季羔在依據法令審理他的案子的時候,總是想延長時間了解案情测蘑,希望他能免于罪罰灌危,審完案子行刑的時候,季羔也是非常憂郁碳胳。因此勇蝙,那人知道季羔是一位君子,而不是對自己存有私心挨约,所以愿意幫助季羔味混〔ⅲ孔子聽說后贊嘆道:“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翁锡。思仁恕則樹德蔓挖,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盗誊,其子羔乎?”孔子所認同的是法的原則應當堅持隘弊,但在執(zhí)行時心懷仁義寬恕之心哈踱。《孔子家語·正論解》還記載了孔子對鄭國太叔為政的評論:“善哉梨熙!政寬則民慢开镣,慢則糾于猛。猛則民殘咽扇,民殘則施之以寬邪财。寬以濟猛,猛以濟寬质欲,寬猛相濟树埠,政是以和∷晃埃”此故事在《左傳》也有類似的記載怎憋。因此,孔子是主張“寬猛相濟”的九昧。這顯然是要求執(zhí)行法治時要很好地把握中道原則绊袋。
此外,即使是做好事铸鹰,也要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和長遠的道德教化為前提癌别。《孔子家語·五儀解》中蹋笼,孔子提到賢人時說:“德不踰閑展姐,行中規(guī)繩”,就是說賢人施恩德時也不逾越法度剖毯,行事符合一定的準則诞仓。而《孔子家語·致思》記載子貢贖回魯國奴仆,因沒有按魯國法律去國庫領取錢財速兔,受到孔子的批評墅拭。因為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的情況下,不按法律去領取錢物涣狗,而按子貢的做法谍婉,就會導致魯國人不再從其他諸侯國那里贖回魯人了舒憾。
03:在執(zhí)行法治的過程中,應當如何做呢穗熬?
孔子擔任大司寇時期有較多的法治實踐镀迂。如,《孔子家語·好生》篇記載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唤蔗,凡是遇到獄訟探遵,“皆進眾議者而問之”,經過咨詢后妓柜,然后再判斷應該聽從誰的建議箱季。
又如,孔子由司空升為魯大司寇棍掐,“設法而不用藏雏,無奸民”(《孔子家語·相魯》)。好的法治是預防為主作煌,有法而無須用法掘殴,有法而不擾民。再如粟誓,《孔子家語·始誅》曾記載奏寨,孔子在擔任大司寇時,有父子二人前來訴訟鹰服,就把他們關在一個牢房里服爷,三個月沒有審理。父親請求中止訴訟获诈,孔子就把他們放了仍源,季孫氏聽說后認為孔子欺騙了他√蛳眩孔子感慨地說:“嗚呼笼踩!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亡嫌。不教以孝而聽其獄嚎于,是殺不辜。三軍大敗挟冠,不可斬也于购;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知染。何者肋僧?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謹誅嫌吠,賊也止潘;征斂無時,暴也辫诅;不試責成凭戴,虐也。政無此三者炕矮,然后刑可即也么夫。”孔子在這里指出肤视,執(zhí)政者若自己沒有做好教化工作档痪,或法令本身松弛,或沒有試行便責令執(zhí)行钢颂,如因此三者去殺掉犯有過失的老百姓钞它,是不合理的拜银。除此之外殊鞭,是可以動用刑罰來處理的。
還如尼桶,孔子誅殺少正卯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操灿。在《孔子家語》《荀子》《史記》《淮南子》《說苑》《論衡》等都有類似的記載。但自南宋開始泵督,其事的真實性開始受到質疑趾盐,朱熹認為:“(此事)《論語》所不載,子思小腊、孟子所不言……乃獨荀況言之救鲤。是必齊、魯陋儒秩冈,憤圣人之失職本缠,故為此說,以夸其權耳入问〉で拢”后來的閻若璩、崔述等也有類似的觀點芬失,這顯然對孔子關于刑殺的論述理解上有偏頗楣黍。的確在《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棱烂,何如租漂?’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盡管孔子是主張以德服人的窜锯,但并不完全反對刑殺张肾。如,在《孔子家語·相魯》中記載了魯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盟會锚扎,孔子擔當為定公相禮的任務吞瞪。這時齊國指使俳優(yōu)、侏儒在壇前戲耍驾孔,孔子說:“平民如果敢有迷惑芍秆、侮辱諸侯的,其罪當斬翠勉,請右司馬立刻行刑妖啥。”于是斬殺了侏儒对碌,手足異處荆虱。
古人對孔子的法治觀念并不陌生。我們所熟悉的三禮朽们、歷代《刑法志》怀读、律書等,對禮法關系都有清晰的理解骑脱。如《大戴禮記·禮察》:“禮者菜枷,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叁丧∑√埽”《唐律疏議》卷一《名例》:“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拥娄∥们拢”即使西方思想家也有認識到這一點的,如18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指出:“中國的立法者們所做的尚不止此稚瘾。他們把宗教牡昆、法律、風俗孟抗、禮儀都混在一起迁杨,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品德凄硼∏π”(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冊第313頁,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總之摊沉,我們只有摒棄禮法對立狐史、“以禮入律”或者只是從指導思想上強調“禮”對法的作用等思想,真正將“禮”納入孔子的法治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孔子的法治觀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