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撼唾,需要領(lǐng)悟廉邑,不需要揣摩。領(lǐng)悟又不能不靠意識,卻可以借助意識頓然醒悟蛛蒙。因為糙箍,佛理是智慧相,當然不離本性牵祟。倘若揣摩深夯,因揣摩而出的東西就是知見,不離生死诺苹。凡修道者咕晋,應(yīng)當如此而修。
佛性的作用表現(xiàn)在物質(zhì)收奔,但物質(zhì)不是真性掌呜,雖有功能也非真性。所以坪哄,修道人不應(yīng)取于相不應(yīng)不取於相质蕉。不取于相,因相無常损姜;不是不取於相饰剥,是因為相是智慧用,因緣所致摧阅,所以不應(yīng)取於相不是不取汰蓉。譬如:猴子口渴,需要飲水棒卷。飲水解渴顾孽,但解不了心渴。人心時常變化比规,不是不變若厚。但懂得變化非真心就是真性不變。這就像知道云彩到處飄動蜒什,不是不去欣賞测秸。因為無常雖然帶給我們苦受,但不是不用灾常。若知無常是苦霎冯,不是因為無常帶給你苦,其真實義是讓你妄念熄滅钞瀑,非無常是苦沈撞。倘若不解其中的佛義,就會產(chǎn)生我見雕什,時常爭論反成苦受缠俺。譬如:井底之蛙显晶,就是這樣。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壹士,實際上是我見作用泛濫成空罷了磷雇。修道之人不同世人,因世人六根放逸不能覺知墓卦,即便覺知不能守恒倦春,所以不同世人。不要知道什么是覺落剪,因為即便知道也成妄知。狼有狼尿庐,狗狗窩忠怖。狗若進入狼,如同撲火狼進狗同免費午餐抄瑟。同樣凡泣,修道之人不應(yīng)放逸六根,然能達到不放逸皮假,即便貪欲於內(nèi)而生鞋拟,也是資糧。不放逸之所以是不放逸惹资,不在六根是否安止就是不放逸贺纲,而在調(diào)伏六根趨于安止即是令其心趨向寂靜,所以是名不放逸褪测。所謂寂靜即如實知如實見亦猴誊。如實知,即知世事無常侮措,無常緣起于心懈叹。如實見,即見于世事無常雖來自心分扎,然而此心不定不應(yīng)粘連澄成。不粘連即不應(yīng)舍。因不粘連所以所舍即是粘連畏吓,有所空住墨状。寂靜,是個好東西啊庵佣。寂歉胶,深達實相方可達寂,故名大寂巴粪;靜者虛無通今,虛無之體無相無形粥谬,故名大虛。
修道之人應(yīng)言行一致辫塌,說到做到漏策,因說來自真性,所以能夠做到臼氨。倘若說來自虛心即我見掺喻,當然做不到了。
師父储矩,我下午問了個問題感耙,就是為什么我們3、4歲之前是沒有意識沒有記憶的持隧?請您開示即硼。
3、4歲不是沒有意識屡拨,否則惡了哭啥只酥?困了哭啥?不舒服哭啥呀狼?說明是有意識的啊裂允。只是這樣的意識正在成長中,即六根正在醞釀中罷了哥艇。倘若3绝编、4歲前沒記憶是一種誤區(qū)。
師父她奥,如果坐都坐不住瓮增,是不是就不能令其心趨向寂靜
/p>
倘若打坐能令其心寂靜,也許坐著可以哩俭,但下坐就未必绷跑。說明坐著寂靜不能解決下坐同樣寂靜,那坐踏干嘛凡资?
哦砸捏,六根醞釀的過程,我們現(xiàn)在修習是消解六根醞釀的過程
頂禮師父隙赁,請問六根會衰老嗎br>
我說六根醞釀的過程指的是七識作用的過程呈現(xiàn)了六根逐漸健全的體相垦藏。
與其說六根若衰老,不如說是無常的作用令六根趨于衰老伞访,而非六根衰老掂骏。
六根是無常相,有個作用者即是無常力厚掷,所以讓六根出現(xiàn)衰老弟灼。
無常力级解,就是八識無明業(yè)。
大家好好修田绑,好在如實勤哗、好在如是,修在無住
就開示到這里掩驱,色身勞累芒划,需要調(diào)養(yǎng)欧穴,晚安[再見][再見][再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