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踏兜,需要領悟,不需要揣摩八秃。領悟又不能不靠意識碱妆,卻可以借助意識頓然醒悟。因為昔驱,佛理是智慧相疹尾,當然不離本性。倘若揣摩骤肛,因揣摩而出的東西就是知見纳本,不離生死。凡修道者腋颠,應當如此而修繁成。
佛性的作用表現在物質,但物質不是真性淑玫,雖有功能也非真性巾腕。所以面睛,修道人不應取于相不應不取於相。
不取于相尊搬,因相無常叁鉴;不是不取於相,是因為相是智慧用佛寿,因緣所致幌墓,所以不應取於相不是不取。
譬如:猴子口渴狗准,需要飲水克锣。飲水解渴命贴,但解不了心渴如捅。
人心時常變化,不是不變捂贿。但懂得變化非真心就是真性不變捞附。
這就像知道云彩到處飄動巾乳,不是不去欣賞。因為無常雖然帶給我們苦受鸟召,但不是不用胆绊。
若知無常是苦,不是因為無常帶給你苦欧募,其真實義是讓你妄念熄滅压状,非無常是苦。倘若不解其中的佛義跟继,就會產生我見种冬,時常爭論反成苦受。
譬如:井底之蛙舔糖,就是這樣娱两。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實際上是我見作用泛濫成空罷了金吗。
修道之人不同世人十兢,因世人六根放逸不能覺知,即便覺知不能守恒摇庙,所以不同世人旱物。
不要知道什么是覺,因為即便知道也成妄知跟匆。
狼有狼窩异袄,狗有狗窩。狗若進入狼窩如同撲火玛臂。狼進狗窩如同免費午餐烤蜕。同樣,修道之人不應放逸六根迹冤,然能達到不放逸讽营,即便貪欲於內而生,也是資糧泡徙。
不放逸之所以是不放逸橱鹏,不在六根是否安止就是不放逸,而在調伏六根趨于安止即是令其心趨向寂靜堪藐,所以是名不放逸莉兰。所謂寂靜即如實知如實見亦。
如實知礁竞,即知世事無常糖荒,無常緣起于心。如實見模捂,即見于世事無常雖來自心捶朵,然而此心不定不應粘連。不粘連即不應舍狂男。因不粘連所以所舍即是粘連综看,有所空住。
寂靜岖食,是個好東西啊红碑。寂,深達實相方可達寂泡垃,故名大寂析珊;靜者虛無,虛無之體無相無形兔毙,故名大虛唾琼。
倘若有人言:我什么都不在乎,我什么都不執(zhí)著澎剥,即是有所空住锡溯,還是有。
修道之人應言行一致哑姚,說到做到祭饭,因說來自真性,所以能夠做到叙量。倘若說來自虛心即我見倡蝙,當然做不到了。
師父绞佩,我下午問了個問題寺鸥,就是為什么我們3猪钮、4歲之前是沒有意識沒有記憶的?請您開示
3胆建、4歲不是沒有意識烤低,否則餓了哭啥?困了哭啥笆载?不舒服哭啥扑馁?說明是有意識的啊。只是這樣的意識正在成長中凉驻,即六根正在醞釀中罷了腻要。倘若3、4歲前沒記憶是一種誤區(qū)涝登。
我說六根醞釀的過程指的是七識作用的過程呈現了六根逐漸健全的體相雄家。
師父,如果坐都坐不住缀拭,是不是就不能令其心趨向寂靜咳短?
倘若打坐能令其心寂靜,也許坐著可以蛛淋,但下坐就未必咙好。說明坐著寂靜不能解決下坐同樣寂靜,那坐他干嘛褐荷?
頂禮師父勾效,請問六根會衰老嗎?
與其說六根若衰老叛甫,不如說是無常的作用令六根趨于衰老层宫,而非六根衰老。
六根是無常相其监,有個作用者即是無常力萌腿,所以讓六根出現衰老。
無常力抖苦,就是八識無明業(yè)毁菱。
大家好好修,好在如實锌历、好在如是贮庞,修在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