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你走在山野田埂或是野草叢里時梳庆,可要注意腳邊是否有一種葉片呈心形,綠色的葉面略微平滑,背面卻是紫紅色靠益,里面偶爾會有盛開著白色的小花,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一種山里的野生植株残揉,因為這種不起眼的野生植物正是西南地區(qū)廣受人們喜愛的——折耳根胧后。
說起折耳根,只要在西南地區(qū)生活過的人都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抱环,別看它其貌不揚壳快,它卻是當(dāng)?shù)乩习傩詹妥郎媳貍涞囊坏朗巢模退闶窃诜昴赀^節(jié)镇草,折耳根也一定占據(jù)著與魚雞鴨魚肉同等重要的地位眶痰。
其實折耳根并不局限在西南地區(qū),在陜西梯啤、甘肅一直到長江流域以南的各省都普遍著折耳根竖伯,甚至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當(dāng)然因宇,各地對它的叫法也不相同:
《本草綱目》中稱它為“魚腥草”七婴,廣東梅州地區(qū)稱為“狗見耳”,“折耳根”則是云貴川地區(qū)最普遍的叫法察滑。
在中國民間打厘,折耳根的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20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時它還不叫折耳根或是魚腥草贺辰,而叫做“蕺菜”户盯,因為它生長在浙江紹興一個叫做蕺山的地方,而它的發(fā)現(xiàn)還和一個人有關(guān)饲化,這個人就是——越王勾踐莽鸭。
有一年災(zāi)荒,越王勾踐帶領(lǐng)民眾上山尋找可以吃的野菜吃靠,蕺菜就是在無意中從地里刨出來的蒋川,因為它是在蕺山上發(fā)現(xiàn)的,所以人們叫蕺菜撩笆。后來捺球,因為這種野菜自帶一種魚腥味,所以越王勾踐就給它改了個名字夕冲,也就是現(xiàn)在大家都很熟悉的“魚腥草”氮兵。
關(guān)于這段歷史典故,后來還被清代一位詩人王十朋寫成一首詩歹鱼,名字就叫《詠蕺》:
十九年間膽厭嘗泣栈,
盤饈野味當(dāng)含香。
春風(fēng)又長新芽甲,
好擷青青薦越王南片。
這首詩還被后人刻在了蕺山的崖壁上掺涛。
但這很可能只是一個流傳于當(dāng)?shù)孛耖g傳說,最早關(guān)于“魚腥草”名稱的由來疼进,始見于《名醫(yī)別錄》:
“生濕地薪缆,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伞广,莖紫赤色拣帽,江左人好生食,關(guān)中謂之菹菜嚼锄,葉有腥氣减拭,故俗稱:魚腥草∏螅”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拧粪,即便是對生長在鄉(xiāng)野田埂中的折耳根,人們也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的烹飪方法沧侥。
最常見的就是“涼拌折耳根”既们,但是各地對于折耳根的取材部位卻是不同的,比如四川正什、重慶等地食用折耳根葉啥纸,而云南和貴州則更喜歡吃根。
我記得有一回我和朋友去重慶玩婴氮,看到當(dāng)?shù)夭宛^里有一道“涼拌折耳根”斯棒,思鄉(xiāng)心切的我們便點了這道菜,結(jié)果上菜之后卻只看到一盤葉子主经,我們一臉誘惑荣暮,當(dāng)?shù)厝烁嬖V我們這就是他們的本地吃法,折耳根葉拌起來“很好吃”罩驻。
我們問:“根呢穗酥?”
回答:“全拿去喂豬了』荻簦”
一聽這話砾跃,朋友脫口而出:
“在我們那邊,就只吃根节吮,葉子才拿去喂豬呢抽高。”
這倒不是什么賭氣的話透绩,因為云貴地區(qū)確實只吃折耳根的根翘骂,很少會有人吃葉子部分壁熄,但這個小插曲卻也證明了一個事實:
折耳根全身都是寶啊。
其實無論是吃根還是吃葉碳竟,做法基本是一樣的草丧,洗凈之后裝入碗中,撒上點蔥末莹桅、姜末和蒜末昌执,放點香油提味,倒上醬油和醋统翩,再來點辣椒,這種做法非常簡單此洲,食材也不過十來塊錢的花費厂汗,卻是一道人人都喜愛的爽口小菜。
此外呜师,在貴州人的“蘸水文化”中娶桦,自然也少不了折耳根:將折耳根擇成小段,撒放在堆滿蔥花汁汗、香菜衷畦、辣椒等各種調(diào)料之上,加上一點湯汁攪拌兩下知牌,還等不及撈出湯鍋里的魚肉和蔬菜祈争,光是用舌尖“咂吧”兩下攪拌了蘸水的筷子,那特有的香味便在瞬間從口腔中滿溢出來——“真香敖谴纭菩混!”
當(dāng)然,將折耳根與臘肉混炒扁藕,更是很多人在節(jié)日里必點的一道美食——“折耳根炒臘肉”沮峡。
臘肉厚重的油煙味被折耳根的清香所中和,不僅吃起來不油膩亿柑,還多了一些清爽邢疙,而折耳根則因為有了一些臘肉的油香,更是讓人停不下口來望薄。結(jié)果疟游,折耳根成為了這道這盤菜的主角和靈魂,價格更貴的臘肉則化身為配角痕支;一般到最后乡摹,折耳根往往會被吃得精光,而臘肉卻只能孤寂寞的留在被留在碗里采转。
前面說過聪廉,折耳根全身上下都是寶瞬痘。這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每一個部位都可以入菜,更是因為折耳根還是一種毒性很小的中草藥板熊,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道:
“魚腥草辛框全,微溫,有小毒干签。散熱毒癰腫津辩,治痔瘡脫肛,解硵沙毒容劳〈兀”
在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流傳十余種關(guān)于折耳根入藥的記載。雖然用法不一竭贩,比如有說將折耳根泡水喝蚜印,或是與其他藥材一起煎服,要不就是將折耳根搗爛外敷留量,這些方法無外乎都利用了折耳根可以清熱解毒的功效窄赋。
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也證明了折耳根具有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楼熄、肺膿瘍忆绰、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種病癥,而且對于胃癌可岂、直腸癌错敢、肺癌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據(jù)說國外已經(jīng)在進行從折耳根中提取出防癌抗癌物質(zhì)的研究缕粹。
相信在未來醫(yī)學(xué)中伐债,折耳根還將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而如今致开,在新冠肺炎流行的當(dāng)下筷厘,許多貴州人還將折耳根視為“治病神藥”瞒瘸,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jù)顯示折耳根對于抵抗新冠肺炎有獨特功效裆泳,“折耳根護體”的口號也是幽默的成分居多弛姜,但這卻給予了很多人樂觀的希望。
在我看來飒货,無論時代會怎樣發(fā)展魄衅,科技怎樣進步,折耳根依然不會離開人們的生活塘辅,它依然還是那個生長在山野中的小菜晃虫。
曾有網(wǎng)友對“最難吃的蔬菜”做過排名,折耳根喜登“榜首”的位置——它真的很難吃么扣墩?
這倒未必哲银。
雖然有網(wǎng)友將折耳根劃歸為“難吃的蔬菜”扛吞,不喜歡它那種濃郁的奇特腥味,但是折耳根仍然擁有自己忠實的擁躉者荆责。
原因無他——就是喜歡那股自帶的泥土味滥比!
其實折耳根也曾經(jīng)“高級”過:
相傳過去曾有一位皇帝逃難到四川,當(dāng)?shù)刎撠?zé)接待的官員安排了一桌美味佳肴做院,可皇帝卻偏偏就對那盤折耳根情有獨鐘盲泛,于是就問起它的名字,官員覺得原來的名字鄉(xiāng)土味太重键耕,難登大雅之堂寺滚,于是就隨口編出了一個名字——“朱碧貢”。
隨后這個稱呼流傳到了民間屈雄,可老百姓卻覺得這么喊起來很拗口村视,再加上四川一帶“朱碧貢”的發(fā)音很像“豬鼻拱”,于是人們就用“豬鼻拱”來稱呼折耳根了棚亩,并且延續(xù)至今蓖议。
一直到現(xiàn)在虏杰,在四川一些地區(qū)仍然可以聽到人們將折耳根稱為豬鼻拱”讥蟆。
說起來,這算得上是一段無法被證實的野史了纺阔,但我卻很喜歡這個故事瘸彤,“朱碧貢”也好,“豬鼻拱”也好笛钝,都是人們賦予的某些特別的寓意质况,“朱碧貢”雖然聽起來像是精致的皇室菜品,但卻敵不過“豬鼻拱”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玻靡,因為它雖然俗氣结榄,卻更接地氣。這大概就是折耳根的智慧囤捻,不去在乎世人的喜好臼朗,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價值取向,只愿肆意在鄉(xiāng)野中生長蝎土。
這樣有底氣的生活方式视哑,你能不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