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樂,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樂吧黄;
哀樂部服,中國人最易聽懂卻難以卒聽的音樂。
從小到大拗慨,我們聽過無數(shù)種哀悼音樂版本了廓八,但要說最深入人心的,一定是每天至少被200萬殯儀館播放的《哀樂》赵抢。
這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剧蹂、新中國國歌指揮第一人羅浪改編配器、指揮演奏的國家葬禮樂曲烦却,是中國音樂人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宠叼。
一、《哀樂》起源
1942年其爵,受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委托冒冬、魯迅藝術(shù)學院的委派,魯藝一行九人前往慰問保衛(wèi)邊區(qū)摩渺、保衛(wèi)河防的將士們简烤。同時,大家還擔負著一個任務(wù)摇幻,即深入到工農(nóng)兵中去收集民間音樂横侦。
安波、劉熾绰姻、馬可枉侧、關(guān)鶴童和張魯,一邊采集民間音樂狂芋,一邊到前線演出慰問棵逊。在米脂果印斗區(qū)常石畔村,當?shù)厝讼蛩麄兺扑]了著名嗩吶民間藝術(shù)家常峁兒银酗。并從他那里收集了三十多個曲目辆影,尤其令人動情的是喪禮用樂曲《鳳鳳嶺》,于是就記下了這首樂曲的譜子黍特。
二蛙讥、第一次演奏
據(jù)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等資料記載,1943年春灭衷,劉志丹烈士靈柩從山西移回陜北志丹縣次慢。志丹陵園建成時要選一首祭奠英靈的曲子。魯藝受委托推薦使用了此曲翔曲,并組織了一支由小提琴迫像、手風琴、三弦等約十人左右的迎送靈柩樂隊瞳遍,由八路軍軍樂隊闻妓、“魯藝”樂隊與民間樂隊聯(lián)合演奏了這首凄楚動人的“管樂曲”,并由安波為此曲填詞并唱奏了這首歌掠械,歌名為《公祭劉志丹》由缆。劉志丹成為本曲追思第一人。
后被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收入1945年4月出版的民間音樂研究資料叢刊之四《器樂曲選》猾蒂。
三均唉、羅浪改編成經(jīng)典
而我們今天最熟悉的,以及毛主席肚菠、周恩來舔箭、鄧小平等偉人舉行葬禮時都在使用的,就是由羅浪編曲的《哀樂》蚊逢。
建國后层扶,為了國家禮儀的需要,作為新中國軍樂事業(yè)的主要奠基人时捌,羅浪對此曲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怒医。
在《哀樂》中配置了和聲,加入了西方樂器奢讨,改成了現(xiàn)在銅管樂的形式稚叹;由原來的大齊奏配器形成標準的大軍樂隊譜;將原本較快的2/4節(jié)奏改為舒緩的4/4拍拿诸;由最初的一段旋律變奏為如今的三段式結(jié)構(gòu)扒袖;并在降E小調(diào)的基礎(chǔ)上,于全曲最強音處采用臨時轉(zhuǎn)大調(diào)手法亩码,使曲調(diào)在嗚咽季率、悲苦之后又激昂而堅決。開辟出一種“哀而不傷描沟、悲而壯美”的嶄新境界飒泻。
四鞭光、服務(wù)全國人民
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亡將士的典禮上,羅浪編曲的《哀樂》首次演奏泞遗。
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惰许,這是《哀樂》首次在國家典禮儀式上被采用。中央批準將羅浪編配的《哀樂》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史辙。
1953年斯大林逝世汹买,《哀樂》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
后來聊倔,許多逝者的家屬認為《哀樂》表達了對逝者深厚感情晦毙,便在葬禮上播放,《哀樂》走向全國耙蔑,沿用至今见妒。
五、送別作者纵潦,致敬英雄
《光明日報》曾評價稱徐鹤,中國的《哀樂》比貝多芬的《葬禮進行曲》的第三章還要感人,還要深刻邀层,還要悲壯返敬。尤其是此曲的后半段,簡直在震人心弦寥院,呼喚著人們靈魂深處的感情劲赠。
《哀樂》,是羅浪影響最廣的作品之一秸谢。盡管羅老一直回避用"創(chuàng)作"這個詞來界定自己的藝術(shù)勞動凛澎,也沒有收取一分錢版權(quán)費,但這支曲子的確凝結(jié)著他無盡的心血估蹄。
2015年7月12日羅浪在北京逝世塑煎,享年95歲。追悼會上用羅浪創(chuàng)作的《哀樂》為他自己送行臭蚁。
上書挽聯(lián) “游子赤子學子五線譜中彈指金鐘回響最铁,軍樂軍影軍教開國典上揮棒哀樂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