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1369年-1415年3月4日)字大紳实牡,號春雨陌僵,明代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縣)人,明朝初年著名的大才子创坞,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內閣首輔碗短。解縉出自書香門第之家,自幼聰慧好學题涨,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偎谁;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禮部會試第七纲堵;三月巡雨,殿試三甲第十名,賜同進士米间,授中書庶吉士拉庵。解縉步入官場后備受朱元璋的賞識如庭,歷任監(jiān)察御史、翰林待詔等職正蛙。明成祖永樂元年,入直文淵閣营曼,參與機務跟畅;永樂二年,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溶推,是為內閣首輔徊件。
解縉歷仕洪武、建文蒜危、永樂三朝虱痕,與楊慎、徐渭一同被后人稱為明朝的“三大才子”辐赞,還曾主編過《永樂大典》部翘、《列女傳》。然而其官雖至內閣首輔响委,卻始終未能施展政治抱負新思,最后因牽涉儲位之爭而在47歲時死于冰冷刺骨的皇權之下∽阜纾或許解縉更適合做一名才華橫溢的才子夹囚,而不是天真直率的政治家。
以三篇奏章名滿天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邀窃,解縉聯(lián)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進士荸哟,因與其兄解綸、妹婿黃金華同登進士第而名揚天下;當時官場上普遍認為此子才華橫溢鞍历,日后前途必不可限量舵抹。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甚至在百忙之中親自接見與他劣砍,大受感動的解縉在被接見的次日便上奏《大庖西封事》惧蛹,對朝廷的司法、監(jiān)察刑枝、吏治等提出諸多意見赊淑,尤其指出朱元璋刑罰太重、殺人太多仅讽,主張應當簡明律法陶缺、賞褒善政。史載:
“一日洁灵,帝在大庖西室饱岸,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徽千,當知無不言苫费∷椋”縉即日上封事萬言,略曰:臣聞令數(shù)改則民疑牍汹,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慎菲,將二十載嫁蛇,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露该。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解幼,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撵摆,賞延于世底靠,復及其鄉(xiāng),終始如一者也台汇±橄梗……”
這篇奏章被朱元璋大贊痒芝,“書奏牵素,帝稱其才”,受到鼓舞的解縉在不久后又呈上《太平十策》一文笆呆。解縉在此篇奏章中建議朱元璋仿效上古井田、均田之法赠幕,行封建、郡田之制竖慧,強烈批評朱元璋政令頻繁變化逆屡、殺戮過多。然而此時正逢胡惟庸案發(fā)酵之時魏蔗,朝中各級大臣牽連甚多,解縉在此時提出 《太平十策》不知是太過天真還是直率廓鞠。這篇奏章呈上之后谣旁,朱元璋很快便以“縉以冗散自恣耶”的理由將其貶為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但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還是留了情面的蔓挖,要知道在當時凡牽連到胡惟庸案者,輕則自己身死瘟判,重則禍及家人。
盡管這次貶謫很明顯是朱元璋對解縉的警告拷获,然而恃才傲物的他卻沒有理解到朱元璋的用意篮撑。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朱元璋以胡惟庸案株連李善長滿門赢笨,解縉竟然為李善長辯護。他向朱元璋呈上奏章《代王國用論韓國公事狀》茧妒,公然為李善長鳴冤叫屈,并在奏章中勸誡朱元璋:“臣恐天下聞 之纸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梅忌,今善長已死,言之無益牧氮,所愿陛下作戒將來耳。”朱元璋對胡惟庸恨之入骨丹莲,一手提拔了胡惟庸的李善長自然也在其清除對象之列剖毯。朱元璋于是不再容忍解縉,但也沒有把他歸到胡黨之中去擂达,這或許是他了解解縉的書生之氣胶滋,亦或者僅僅是看在與解縉父親的交情上。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正月究恤,解縉的父親解開進京面圣,朱元璋對他說:“大器晚成抄腔,若以而子歸理张,益令進學,后十年來雾叭,大用未晚也。”暂幼,解縉遂罷官回鄉(xiāng)、閉門思過去了旺嬉。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 ,朱元璋駕崩病瞳,解縉聞訊后赴京奔喪悲酷,想要謀求一個官職亲善。然而御史袁泰立即以“違詔旨,且母喪未葬顿肺,父年九十渣蜗,不當舍以行”彈劾他,解縉因此被貶到河西地區(qū)(今甘肅一帶)耕拷。原來解縉在洪武年間為官時曾寫過一篇 《論袁泰奸黠狀》導致袁泰被處罰,俗話說“寧得罪君子浸赫,也不得罪小人”赃绊,這袁泰可是一個標準的小人。但畢竟已經有8年的鍛煉运敢,此時的解縉已經初步具備政治家的覺悟忠售,他寫信給建文帝的寵臣禮部侍郎董倫。在董倫的不斷斡旋下档痪,解縉在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師復職,擔任翰林待詔一職直到朱棣攻入南京愿汰。
位及人臣與儲君之爭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大肆誅殺建文帝舊臣摇予,“丁丑吗跋,殺齊泰、黃子澄跌宛、方孝孺疆拘,并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哎迄。”然而此時的解縉已不復當年得幼稚,早在朱棣進入南京之前即 “叩馬首迎附 ”翔烁,由此成為明成祖面前的大紅人旨涝。永樂元年(1403年),解縉與黃淮颊糜、楊士奇等入直文淵閣,次年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业筏,成為大明歷史上首位內閣首輔鸟赫。
永樂元年 (1403),奪得帝位后的朱棣為了彰顯其文治台谢,遂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岁经、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jiān)修,負責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以方便查找古今書籍缀壤。該書在永樂二年(1404年)首次編成纠亚,初名《文獻集成》筋夏,但明成祖過目后認為其“所纂尚多未備”条篷,故而下令重修;永樂五年(1407年)再次編成赴叹,明成祖親自命名為《永樂大典》。
編纂《永樂大典》代表“盛世修書”的傳統(tǒng)牡昆,如宋代修《太平御覽》摊欠、《太平廣記》柱宦、《冊府元龜》,清代乾隆時修《四庫全書》等免糕,是一個時代“文治”的象征忧侧。《永樂大典》收錄中國明代之前的圖書文獻近八千種蚓炬,是華夏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緝書,內容包括十三經经宏、史書驯击、子書、集部沪斟、釋藏暇矫、道經轨域、農藝杀餐、戲劇、工技等各類典籍枉长,全書正文22877卷琼讽、目錄60卷,共計11095冊钻蹬,約3.7億字。編纂這部書或許是解縉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貢獻肝匆,從此名流千古顺献。
然而解縉恃才傲物,得到朱棣的賞識之后又重現(xiàn)其坦率直言的性格能曾,為此得罪了不少人肿轨,但這還不至于有性命之憂,最終致其于死地的還是儲位之爭驼唱。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槐沼,按照他的內心想法自然是要立自己寵愛的次子朱高熙為太子,但長子朱高熾不僅是朱元璋親自冊立的燕王世子岗钩,而且朝中文臣以《皇明祖訓》中的“長嫡承統(tǒng)兼吓,萬世正法”為由堅決擁護朱高熾為太子,所以立儲之事一直沒有決定下來。朱棣曾征求解縉的意見县袱,作為儒士的解縉自然是堅決支持朱高熾佑力,朱棣遂立長子為皇太子。然而這么一來暴拄,解縉可就徹底得罪漢王了编饺,自此以后只要有機會,朱高熙就會在朱棣面前說解縉的壞話透且。史載:
“引拔士類秽誊,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养距,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先是,儲位未定竖席,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毕荐,宜立。帝密問縉憎亚。縉稱:“皇長子仁孝蝶锋,天下歸心什往。”帝不應躯舔。縉又頓首曰:“好圣孫粥庄∠Щィ”謂宣宗也。帝頷之载佳。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挠乳。”
永樂四年 (1406年) 姑躲,解縉上疏勸阻進攻安南未果,逐漸失去朱棣的信任卖怜。永樂五年( 1407年) 阐枣,漢王朱高熙誣陷其“泄露宮禁秘密 、坐廷試讀卷不公”甩鳄,解縉先被貶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參議额划,后又被貶至安南督運糧餉。永樂八年( 1410年) 揖赴,解縉回京奏事抑胎,此時恰逢朱棣出征蒙古未還,于是在拜見太子之后便返回安南突倍。作為一名臣子此時應當避嫌,但解縉絲毫沒有這個意識羽历,朱高熙在朱棣返回南京之后誣陷其:“私覲太子秕磷,徑歸,無人臣禮”澎嚣。明成祖大怒易桃,解縉遂被錦衣衛(wèi)逮捕下獄,同時被牽連的還有大理寺寺丞湯宗晤郑、宗人府經歷高得抃等一大批太子黨人。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磕洪,錦衣衛(wèi)都督僉事紀綱向朱棣呈上囚禁犯人的名單诫龙,朱棣看到解縉名字之后說了一句:“縉猶在耶?”解縉的命運就此已定谷异,紀綱將其灌醉后埋到雪中活活凍死姊舵。
解縉的大起大落應證了那句話:皇權之下,無人可以安身立命。
參考資料:
《明成祖實錄》史飞,明朝仰税;
《明經世文編》,陳子龍吐绵,明朝;
《明史》己单,張廷玉等纹笼,清朝;
此為個人見解廷痘!歡迎交流與討論笋额!求贊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