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伯夷與叔齊說起
?伯夷房待、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邢羔,伯夷排行老大驼抹、叔齊排行老三。孤竹君打算立叔齊為國君张抄,可父親一去世砂蔽,叔齊就讓位給伯夷。伯夷不肯接受署惯,說:“讓你做國君是父親的命令”左驾,于是就逃走。叔齊也不肯繼位极谊,國人只好擁立中子读宙。后來伯夷熬尺、叔齊聽說周文王善于尊養(yǎng)老人撑柔,便去投奔普泡。那知周文王已經去世,正趕上周武王載著父親的牌位去征討商紂咙边。伯夷猜煮、叔齊拉住馬韁繩問:“父死不葬,可謂孝乎败许?以臣弒君王带,可謂仁乎?” ·
周武王最終也沒有聽伯夷市殷、叔齊的勸諫愕撰。還是發(fā)動戰(zhàn)爭,把殷商給滅了醋寝,此后天下宗周搞挣。伯夷、叔齊認為這很可恥音羞,于是堅持原則囱桨,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嗅绰,以采食野菜為生蝇摸。快要餓死時办陷,作了一首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律歼。(登上那西山啊民镜,采摘野菜。)
以暴易暴兮险毁,不知其非兮制圈。(以暴臣代替暴君啊们童,卻不知道過失。)
神農鲸鹦、虞慧库、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馋嗜。(神農齐板、虞舜、夏禹崇尚禪讓的時代已經逝去了葛菇,我又該歸依何處甘磨?)
于嗟徂兮,命之衰兮眯停。(唉济舆!無處可去啊,命運如此不濟]赫)①
伯夷滋觉、叔齊的事跡在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基本如此。從春秋到晚唐齐邦,后人對伯夷椎侠、叔齊給予了無數(shù)崇高的評價,而周武王“以下犯上侄旬,以臣弒君”是否合乎正義肺蔚,后世爭論更為激烈。
二儡羔、天地革而四時成宣羊,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孔夫子曾說“郁郁乎文哉汰蜘,吾從周”仇冯。文、武族操、商湯苛坚,都是儒家心目中的大圣人。第一個為周武王伐紂“正名”的色难,大約是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泼舱。
《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孟子與齊宣王之間一段精彩的對話。
齊宣王問孟子:“夏桀被商湯流放枷莉,商紂被周武王討伐娇昙,有這回事嗎?做大臣的怎么可以殺掉自己的君主笤妙?”孟子回答:“商紂與夏桀都是殘害仁義的獨夫民賊冒掌,人人得而誅之噪裕,怎么能叫以臣弒君呢?”
孟子認為商紂不是合格的君主股毫,周武王伐紂是正義的行為膳音。所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铃诬,周武王是代替老天來革商紂的命祭陷,他做天子乃天命所歸。②所以儒家經典《易傳》中說氧急,天地革而四時成颗胡,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吩坝。③
周武王的行為經孟子一“正名”毒姨,正義的無可辯駁。但學術思想钉寝,肯定脫離不了時代的影響弧呐。統(tǒng)治者打天下的時候是革命的邏輯,一旦坐了天下嵌纲,當然又是另外一套理論俘枫。
漢景帝時期,有兩位學者逮走,一位是學習黃老之術的的黃生鸠蚪,一位是儒生轅固生,居然在皇帝面前爭論起“周武伐紂”的問題來师溅。
黃生說:“商湯茅信、周武那里是順承了什么天命,借口而已墓臭。他們都是弒君篡位的亂臣賊子蘸鲸。”黃生攻擊儒家的偶像窿锉,轅固生不高興了:“夏桀酌摇、商紂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嗡载、周武窑多,這是民心向背啊。商湯洼滚、周武王順從百姓的心愿討伐夏桀埂息、商紂,這不是天命是什么?”黃生冷笑:“帽子再舊耿芹,也得戴在頭上;鞋再新挪哄,只能踩在腳下吧秕。豈能冠履倒置?夏桀迹炼、商紂雖有過錯砸彬,但商湯、周武做為臣下也只能盡勸諫之力斯入,豈能造反砂碉?”
黃生咄咄逼人,轅固生也不甘示弱刻两,當即反駁:“以你這么一說增蹭,那咱們漢朝高皇帝劉邦取代秦朝做了天子,也是錯的磅摹?”
辯論一涉及到現(xiàn)實中的政治問題滋迈,就無法再進行下去了。漢景帝只好出來打圓場:“吃肉不吃馬肝户誓,不能算不懂味道饼灿;談論學問的人不談商湯、周武王是否秉受天命帝美,不能算是愚昧碍彭。”④
已經做了皇帝的漢景帝當然不希望再有人來革老劉家的命悼潭,“周武伐紂”是否合乎正義的爭論就此結束庇忌,并在西漢一朝成為永久的學術禁區(qū)。
三女责、誰是正統(tǒng)
其實無論是孔子漆枚、孟子還是黃生與轅固生,都認為自己是正統(tǒng)抵知。其思想與學說墙基,都無法脫離當時社會與政治的影響。
《詩》云:普天之下刷喜,莫非王土残制;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掖疮〕醪瑁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周王朝已立國數(shù)百年浊闪∧詹迹孔子認為螺戳,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折汞。⑤天無二日倔幼,民無二王,天子至尊無上的觀念對孔子影響很深爽待。⑥如果天下只能有一個集神權與君權為一身的最高統(tǒng)治者损同,那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要為這個最高統(tǒng)治者的權力是否合乎正義做出相應的辯護鸟款「嗳迹《易傳》認為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何什,也是如此组哩。
天下大一統(tǒng)的觀念從西周時期逐漸形成,經春秋戰(zhàn)國富俄,進入秦漢專制社會達到頂峰禁炒。天子的權力來自上天,天子的唯一霍比、神圣與權威不容置疑幕袱。孔子悠瞬、孟子们豌、黃生、轅固生浅妆,都在為天子權力來源是否合乎正義做出辯護望迎。然而殷商時期,商王朝與周部落未必就是君臣關系凌外。商朝末期辩尊,古代中國還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區(qū)域康辑。不只有周部落摄欲,還有鬼方、人方疮薇、淮夷胸墙、羌方、土方等諸多方國按咒。⑦這些方國與商王朝時而友好迟隅,時而敵對,其活動情況在《詩經》、《易經》智袭、《山海經》等歷史文獻與近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多有記載奔缠。如果這些方國與商王朝同是平等的國家,只是實力大小吼野、勢力范圍不同添坊,那周武王伐紂,根本談不上是不是以下犯上箫锤,以臣弒君。
直到西漢時期雨女,華夏民族生存的這片土地上谚攒,除漢民族外,仍然生活著匈奴氛堕、月支馏臭、東胡等游牧民族。西漢王朝的皇帝認為自己是天的兒子讼稚,匈奴亦稱其領袖為“撐犁孤涂單于”括儒。匈奴語中,撐犁是天锐想,孤涂是子帮寻,單于同樣認為自己是天的兒子。⑧西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外交關系時而和好赠摇,時而戰(zhàn)爭固逗,但沒有君臣關系。
大一統(tǒng)的觀念為中國形成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藕帜,中華文明也因此得以延續(xù)傳承烫罩。但用春秋戰(zhàn)國或西漢的觀念來定論夏、商時期的社會洽故,便有削足適履之嫌贝攒。孟德斯鳩說:“把我們現(xiàn)今所有的觀念放到遙遠的過去,這種做法就是產生無數(shù)錯誤的根源”时甚。⑨
注釋:
①《史記·伯夷叔齊列傳》隘弊。
②《尚書·泰誓上》:天矜于民,民之所欲撞秋,天必従之长捧。
③《易傳·革卦》。
④《史記·儒林列傳》吻贿。
⑤《孟子·萬章上》:孔子曰:‘天無二日串结,民無二王。’
⑥《論語·季氏》肌割。
⑦胡厚宣《殷商史》第四章《殷商方國》卧蜓。
⑧《漢書·匈奴列傳》:單于,姓攣鞮氏把敞,其國稱之曰“撐犁孤涂單于”弥奸。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涂”奋早,單于者盛霎,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耽装》哒ǎ”
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第三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