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挨决,觀看了“谷里學院”的一場關于閱讀的對話请祖。張祖慶老師組織主持,干國祥脖祈、夏昆肆捕、王小慶幾位大咖為嘉賓。張祖慶老師拋出一個個關于閱讀的問題盖高,幾位老師各抒己見慎陵,就自己的觀點作出闡釋,討論非常激烈喻奥。王小慶老師面色淡然席纽,一副看透一切的模樣。我覺得干國祥老師是一個很健談的人撞蚕,每一個話題他都能抓住重點润梯,侃侃而談,這份功底,如果不是讀了很多書纺铭,有了深厚的積淀寇钉,是根本做不到的。
張祖慶老師請幾位老師說出對自己生命中影響較深的書舶赔,干國祥老師說了一句話“一個人生命中影響較深的書一般出現(xiàn)在十幾或二十幾歲扫倡,再以后就不會有了。因為一個人長大后讀書就是比較功利的了顿痪,會讀一些對自己專業(yè)發(fā)展或是提升素養(yǎng)的書镊辕,而這樣的讀書往往感動不了自己∫舷”(大概意思如此征懈,原話我說不完整)
我深以為然,十幾歲二十幾歲讀書很容易被感動揩悄,會被書中的情節(jié)牽動心緒卖哎,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悲喜。我記得我二十歲左右讀宋詞删性,最喜歡李后主的《虞美人》亏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蹬挺!”從其他資料里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维贺,再品味這首詞,心中很是不忿巴帮,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宋朝都沒有好感溯泣。當時讀書,真的是能讀進去榕茧,讀到心里去的±伲現(xiàn)在讀的書多了,但讀到心里去的的卻不多用押,能讓我深陷其中肢簿、不一口氣讀完就放不下的幾乎沒有。
也許是因為自己四十余年的生命生活中蜻拨,有過太多的悲喜過往池充,有過太多心碎、傷痛缎讼,早已看淡了一切纵菌,那匆匆掠過的文字又怎能撩起心中一池春水呢?果然是“少年不識曲中意休涤,如今已是曲中人”咱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