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在訴說時钉蒲,你并非努力聆聽并試圖理解對方,而常常是忙于思考自己接下來該怎么說彻坛。
——— [美] 史蒂芬·柯維
讀到這句話顷啼,我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存在這樣的毛病,而且因為這樣昌屉,常常喜歡打斷別人說話———在聽到一半或者只聽到一個開頭時钙蒙,就以為自己理解了對方的全部意思。但其實不管是不是真的明白怠益,都沒有必要去打斷對方仪搔,這是尊重他人的話語權(quán),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蜻牢,更是對方衡量是否要繼續(xù)跟你交往的前提條件———溝通的舒適度。
上周有一次會議偏陪,是由老板主持抢呆。他講到一個小故事,說把幾只猴子關(guān)在籠子里笛谦,在籠子的頂部掛上香蕉抱虐。可想而知饥脑,猴子肯定會爭先恐后地去拿香蕉恳邀,這個時候會有人拿著水槍沖它們,讓它們拿不到香蕉的同時還被水壓打得很痛灶轰。
過一會兒它們又會發(fā)起第二次進攻谣沸,接著又會挨打。如此反復(fù)笋颤,次數(shù)多了之后乳附,猴子便不敢再作出拿香蕉的動作。
看到這里伴澄,你會不會跟我一樣想到另外一個大象的故事:在大象很小的時候把它拴在一個小木樁上赋除,一開始它會想要掙脫繩子和木樁,雖然木樁不是很粗非凌,但它也是掙脫不了的举农,久而久之,它也就放棄掙扎的念頭了敞嗡。一直到它長大颁糟,長到可以掙脫木樁的時候祭犯,它已經(jīng)被自己的思想禁錮了。
我因為想到這個類似的故事滚停,所以插嘴打斷了老板的故事沃粗,聽起來很相似對不對?然而后面不一樣:
等籠子里的猴子都不敢再去拿香蕉后键畴,從籠子里拿出一只猴子最盅,再換一只新的猴子進去,你能想到會發(fā)生什么嗎起惕?
當這只猴子要去拿香蕉時涡贱,不用籠子外的人制止,而是其它的猴子會制止它惹想,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它一臉懵逼“我只是想吃香蕉而已”的樣子问词。
這只新的猴子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要挨打,但對于其它的猴子來說嘀粱,它們是因為之前被打怕了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激挪。這就變成當一件事情讓大部分的人接受時,大家就會自發(fā)地去維護它锋叨,比如人們的信仰垄分,比如部落的圖騰。
這個故事也讓我明白娃磺,很多事情薄湿,沒到最后,不要輕易下判斷偷卧,即使是你知道的事情豺瘤,也許對方會換一個角度來表達他的思考:要懂得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