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好長時間才把熊逸的王陽明啃完较剃。說實話咕别,還是覺得很累。
但是讀完了写穴,還是有很多收獲惰拱。王陽明畢竟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思想啊送,影響至今偿短。下面就把我體會深的幾點,拿出來與大家探討一下馋没。
向自己的內(nèi)心尋找力量昔逗,而不是依賴于外在事物
這是王陽明思想的很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也是王陽明與朱熹思想分歧的核心篷朵。朱熹倡導(dǎo)“格物致知”勾怒,而王陽明親身試驗過“格竹子”以后,以失敗告終声旺。王陽明失敗后笔链,便覺得朱熹所說,萬事萬物蘊含天理腮猖,向外追尋“至善”鉴扫,完全搞錯了方向。因為道德不可能是外在的澈缺,而只能是內(nèi)在的坪创,所謂至善,只在自己的心里姐赡,是“心之本體”误堡。
你可以這樣理解,“至善”是一個極樂狀態(tài)和幸福雏吭,這種幸福通過外在規(guī)律的追尋锁施,是南轅北轍,永遠(yuǎn)不會達到杖们,比如說通過外在的功名利祿悉抵,是無法達到“至善”的。這種幸福摘完,只能通過向內(nèi)心尋找姥饰,去除內(nèi)心的欲念,從而萌發(fā)內(nèi)心的力量孝治。
用心若鏡列粪,鏡過無痕
佛教中审磁,就有心念停滯的內(nèi)容,六祖慧能所主張的“用心若鏡”岂座,講究外物來時不拒态蒂,外物去時不留,對境心起费什,鏡過無痕钾恢。
王陽明站在儒家立場,也標(biāo)榜“用心若鏡”的境界鸳址,只是加入了一些存天理瘩蚪、滅人欲的成分。之所謂“知止而后有定”稿黍,只要把紛雜的思想禁絕疹瘦,等到天理充盈的時候,對一切事物都可以兵來將擋巡球、水來土掩拱礁。
《傳習(xí)錄》云: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辕漂。事來則如實映照呢灶,事過則心不留痕。
那么相對應(yīng)的是钉嘹,一個人如果缺乏這樣的修養(yǎng)鸯乃,心就變成了一面積滿了灰塵的鏡子,那每遇到什么事情跋涣,即便在過去以后缨睡,鏡面上還是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這些就是我們的糾結(jié)陈辱、焦慮奖年、煩惱、苦悶……
洪濤滾滾乘風(fēng)勢沛贪,容易開帆不易收
任何事物都是意念的集合陋守,你所見之物,與他人所見之物利赋,并不相同水评;你所知之理,也非別人共識媚送。比如說中燥,天上的彩虹,并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塘偎,而是光線折射產(chǎn)生的影像疗涉。觀察者的位置不同拿霉,看到的便不是同一道彩虹。你所見之物咱扣,都是意念绽淘。(理解上有點難,慢慢體會)佛教有“著相”的概念偏窝,粗略的說就是拘泥于世俗之見。對事物有執(zhí)念武学,便是著相了祭往。
著相還有一個內(nèi)在含義,就是你所有之物火窒,并非你所有硼补。只是你跟這個物體有緣罷了,是假有熏矿,而非真有已骇。所謂緣來則聚,緣盡則散票编。比如褪储,如果有一場大火燒光了你的財產(chǎn),你應(yīng)該這樣看待:財產(chǎn)只是假有慧域,剛剛與你緣盡罷了鲤竹。
心學(xué)與禪學(xué)暗合的一處,就是教你“無掛礙故昔榴,無有恐怖”辛藻,不要“著相”,最終達到“寵辱不驚互订,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吱肌;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仰禽。
冥想之力氮墨,重塑大腦
把這段放在最后講,實在是畫龍點睛吐葵,一通則百通勇边。
實際上,在研讀王陽明的過程中折联,里面有很多內(nèi)容粒褒,對現(xiàn)代人來講,實在是匪夷所思诚镰、難以體察其味奕坟。
到冥想這節(jié)祥款,才感覺找到了一把鑰匙:王陽明的意思并不屬于理性和邏輯,而屬于玄學(xué)或神秘主義月杉,這種物我合一的結(jié)論并非來自審慎的觀察和推理刃跛,而是來自靜坐冥想中一種特殊的神秘體驗。也就是說苛萎,王陽明的心學(xué)只不過用理性的哲學(xué)外衣包裝這種神秘體驗罷了桨昙。
全世界的宗教幾乎都有靜坐冥想的修煉,所謂“物我合一”的體驗腌歉,基督徒叫“神喜”蛙酪,道教叫“坐忘”,佛教徒叫“因定生慧”……
正因為在靜坐冥想中翘盖,王陽明體察到:人就是天地之心桂塞,天地萬物與我原是一體的。這種體味帶來的快樂馍驯,也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知道阁危。
用理性包裝非理性,以非理性詮釋理性汰瘫,這正是王陽明最核心的學(xué)術(shù)進路狂打。
這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無論是否立志做圣人混弥,即便是擺脫自己的心理煩惱菱父,靜坐冥想也是一條十分現(xiàn)實可行的道路。
最后剑逃,用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結(jié)束本文: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浙宜。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蛹磺。
為善去惡是格物粟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