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說了第一部分關于繪畫已死的回應翩概,今天繼續(xù)哈涉馁。講講2000年后互聯(lián)網時代的繪畫理念汪疮。
順應時代的變化峭火,當代藝術現在新興不衰的熱點,多半是New Media Art新媒體藝術加互聯(lián)網铲咨。然而新媒體只是一種概念和工具,可以衍生出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對于繪畫來說蜓洪,它就是畫家的一支新筆(誰說鼠標手繪板不能看做筆和畫布纤勒?)
我們來看看藝術家都用這支筆做了什么。
美國藝術家Michael Demers的2009年的作品The Ghost of Vannevar Bush Hacked My Sever. 代碼組成的肖像隆檀。無論是形式還是名字都是很直觀的互聯(lián)網藝術哈摇天。
這一作品2010年在紐約長島Climate Gallery的Zeros + Ones: the Digital Era的展覽中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Coalfather Industry的作品(下圖)恐仑。
其實類似的作品和藝術家還有很多泉坐,網上創(chuàng)意無限的設計都可以被歸為這一藝術形式。然而藝術圈(藝術館裳仆、雙年展)一直是比市場慢半拍的腕让,有形市場又比互聯(lián)網慢半拍,所以大部分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的藝術都還沒有登堂入室。雖然我現在主要討論登堂入室(收入藝術館或者登上主流媒體報道)的信息時代藝術纯丸,但是并不代表互聯(lián)網藝術(無論是傳播方式還是創(chuàng)作手段)今后不會載入史冊——反而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必然的偏形。
那么,“登堂入室”的藝術家們觉鼻,除了直接運用新媒體工具的藝術作品俊扭,還有什么是體現了當代互聯(lián)網思維呢?
James Siena 的作品Dr. Michelle Carlson (2011-2014)
Recursive Dented Lobes (2006-2014)
雖然看起來很像電腦做的坠陈,但是全部是手繪的萨惑!所以難怪花了這么多年。從色彩到結構仇矾,都體現了網絡時代的進程庸蔼,甚至生物工程的特點。
所以2000年后認真畫畫的藝術家還是很多的若未,他們作品的信息量往往非常豐富朱嘴。比如Julie Mehretu 2003年的作品Expert (Molotov cocktail), 真的與雞尾酒一般的豐富層次。
還有他2004年的作品Empirical Construction. 真的應該放大了看或者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原作粗合,每個細節(jié)都值得欣賞萍嬉。
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海量信息隙疚。從這一角度來說壤追,Mehretu 很巧妙地體現了這一互聯(lián)網思維。其實所有的藝術作品都一樣供屉,好藝術一定是能讓人駐足欣賞很久并且引起思考的藝術行冰。無需更多的背景介紹與牽強附會的解釋,一幅畫放在你面前伶丐,你看到得越多悼做,它對你的價值就越高。
當代藝術的今天朽色,為什么還要認真畫畫呢?(四)有道理的寫實
(圖文原創(chuàng)组题,簡書首發(fā)葫男,轉載請注明出處!)
PS. 昨天發(fā)了一篇崔列,其實只算這一系列的開頭梢褐,剛剛開始寫,其實還不是很完善,很感謝這么多人對這個當代藝術的問題感興趣利职。不知道大家對這個更新頻率滿不滿意哈趣效。文章有什么錯誤,或者有什么針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或者建議猪贪,一定要跟我留言哦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