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舵匾、機緣
什么機緣下加入到葛叔組織的寫作訓練營呢坐梯?偶然在知識城邦上看到葛叔分享寫作的文章,馬上決定加入吵血,自己的態(tài)度是接近優(yōu)秀的人蹋辅,讓自己更自律挫掏。
回想起來遺憾的一件事是,知識城邦這個功能上線后,自己沒有重點“關注”過弃锐。為什么這么說殿托?自己平時都是在學習老師的課程,知識城邦沒有點進去看過支竹。
自己在學習得到平臺課程有個疑問,在學完得到很多課程柳洋,當時學習感到很有觸動和收獲叹坦,過了幾天就忘記了募书。就是感覺到知道了很多知識對生活沒有用测蹲。
相信得到平臺很多學習者也有這樣的體會,在得到平臺上買了很多課程學習篮赢,過了不久就忘記了琉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示辈?想起何帆老師說過,如何將學習的知識變成為自己的“護城河”矾麻,就是在“學習”方法論上早點進入到“研究”方法論上。何帆這句話讓自己很有啟發(fā)弄喘。
自己有一個“痛點”蘑志,自己身處餐飲后廚,發(fā)現身邊的同事卖漫、朋友都沒有使用得到APP的,自己學習的內容沒有相互交流的對象旱幼。自己覺得好的文章轉發(fā)給朋友柏卤,朋友認為這種付費知識平臺是不靠譜的匀油,甚至是騙人的。
自己感到很困惑敌蚜,直到有一天“頓悟”弛车,發(fā)現自己要找的同頻學習者在知識城邦里,里面有很多優(yōu)秀的學習者喻括,看他們分享的學習筆記唬血,自己可以點評和分享,有著找到“組織”的感覺拷恨。
關于如何學習這個話題浩姥,羅胖說過“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當你看完一本書勒叠、學完一門課,要第一時間分享出去眯分。這是你建立反饋的時候,分享出來的東西被人看見噪舀,有人反饋給你魁淳,這一來一回倒逼你更加輸入与倡,有了良性的循環(huán)纺座。
二、寫作
蘇格拉底說過“認識自己”净响。這是自己寫作的原因之一馋贤。記得“認識自己”這句話是刻在希臘德爾菲神廟石柱上,已經有一千年多年歷史了仿滔。蘇格拉底還有一句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句話和《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相似的道理犹芹。自己認為在寫作過程中去反省、認識自己,寫作這個事可以做到盐固。
葛叔的寫作訓練營規(guī)定每周2篇刁卜,寫80周,算下來要寫160篇蛔趴,一篇文章的文字數量在1000字以上孝情。
寫作主題可以圍繞四類洒嗤,包括寫給自己,寫出來就是療愈效果羔挡;寫給孩子的信,記錄孩子的成長路程利术;給父母寫傳記低矮,記錄自己家鄉(xiāng)的故事商佛。
自己想寫的書關于家庭教育類,為什么想寫這類書肠虽?從自己記事起玛追,自己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在自己的人生成長過程中是“缺席”的韩玩,感覺到自己和父母有著“陌生感”和“距離感”找颓。自己想試著通過寫作的方式叮贩,治愈自己內心那個“孤獨”的自我击狮,這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寫起來也有感而發(fā)益老,可以寫點東西彪蓬。
三、家庭教育
說說自己對中國社會現象留守兒童的感受捺萌,70档冬、80這個年代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桃纯,在中國社會中是很平常的事情酷誓。這些被留在家的兒童,是爺爺奶奶負責孩子溫飽問題态坦,教育問題上是“放養(yǎng)式”的呛牲,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
看過一則新聞驮配,一個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調皮爺爺奶奶管不住着茸,孩子在外面喝酒涮阔、打架、上網伟阔,沾染了社會上不好的惡習皱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缺少自控力,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灾部。
記者采訪父母問赌髓,為什么不把孩子帶在身邊?父母的回答是自己要出去賺錢扫责,沒有時間帶孩子者娱,放在老家有爺爺奶奶帶放心黄鳍。
背后的原因是藏古,那個時代父母們受教育水平的不夠。解決生存問題是第一厂捞,教育孩子不是父母的首要考慮的事,或者說教育孩子不是那么重要臭墨,賺錢養(yǎng)家是最重要的裙犹。
記得小學時候,自己能見到父母的時候是在暑假和寒假掺冠。有一次暑假奶奶帶我去上海見父母,坐的郵輪眉厨。這趟郵輪給自己留下了噩夢,夢境中自己在郵輪上邊哭邊跑服球,在郵輪的各層逮到人就問,問什么不清楚了粉渠,也不記得自己是怎么找到奶奶的丈秩。可是這個場景一直記到現在肠牲,留在自己潛意識里。
現在回想肥印,父母沒有在我出生的1-3歲時和我建立親密連接,往后日子里也沒有。父母沒有親自養(yǎng)育我的體驗绞蹦,父母沒有和我互動過,包括笑容的互動澡屡、擁抱的互動亭饵」佳颍可能這些發(fā)生過肉盹,因為事情發(fā)生的短暫,或者是時間太久了自己忘記了。
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重要的時刻吓笙,而父母“缺席”了尊搬。記得在武志紅老師《自我誕生》“家庭港灣”主題談到父母在孩子嬰兒時期陪伴的必要性。
剛出生的孩子克锣,對面前陌生的父母是有著強烈的依賴捞附,嬰兒這個時期是不能自理的,只能依靠父母。當外面的世界不給予嬰兒及時回應镣丑,在嬰兒的世界就是“災難”,嬰兒通常都是用哭來表達需要。
更重要的是嬰兒在1-3歲這個時期,是嬰兒在內心建立“心里是有個愛的人”關鍵時刻通砍,這個愛的人通常指是母親或者父親。
當孩子在未來面對外面社會的敵意時虎忌,因為孩子心里有“愛”的支撐挑围。會更加有動力去化解這份社會的敵意,而不是退回到“自我”這個殼中,逃避外面真實的世界。這要基礎要建立在父母對1-3歲孩子“無條件關注”上舞吭,“無條件關注”也稱為“無條件的愛”兄春,父母對嬰兒的付出是不要回報的芜茵。
比如嬰兒感到渴了寺鸥,需要父母做出反應。父母把水給到孩子,不管孩子是滿足和失望的反應腻要,父母在嬰兒這個階段需要無條件關注的咳短。為什需要這樣做褐荷?父母好的陪伴讓孩子在這個階段情感客體穩(wěn)定性和個體化的完成得以形成。
心理學家馬勒說:情感客體穩(wěn)定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心里住下一個愛的“你”,而個體化的完成贮庞,是這個人確信,“我”是好的,是值得住在抽象的心里的。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心里,住下了一個“好的我”和“好的你”闸溃。
“好的你”乓旗,愿意善待我;“好的我”也愿意善待你。即便你我之間有憤怒,有敵意咽安,那也是可以在我和你的關系中化解的沸伏。這樣的基本感覺,才帶來真正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