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12.17
地址:昆明 大溪地
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繪畫治療的魅力廓推,在課堂上老T分享王麗玲晚托班兩個孩子的故事迄委,并用繪畫成功讓兩個孩子和解了谋梭,為什么繪畫治療有如此的魔力互广?在繪畫治療中踪栋,通過繪畫如何洞見孩子的內心世界放棒?通過繪畫了解孩子的困境與優(yōu)勢?而通過繪畫如何建立起了孩子溝通的那一座橋梁己英?
小例子分享:
在王麗玲的晚托班间螟,兩個8歲的男孩,Q一直打Z损肛,Z一直被打厢破,Z不還手,因為Z說我們是同學治拿,我不打同學摩泪,應該怎么解決?(老T現(xiàn)場提問劫谅,大家都給出了自己經(jīng)驗的處理方式见坑,王麗玲說,由于時間緊迫捏检,作為老師要快速有效的處理荞驴,在那個當下是不容易的)
看老T如何解決:
讓兩個孩子靜靜的坐下來,相互送一幅畫給對方贯城,讓孩子都參與進來去畫畫熊楼。
打人(Q)被打(Z)
坐下來開始畫畫:
一開始Q不想畫,想要推托(讓我們看到在攻擊的關閉中能犯,可能形成路徑依賴鲫骗,原始能量無法轉化)
迫于逼迫犬耻,開始畫彩虹(看孩子涂抹彩虹的過程,看孩子內心的細膩执泰,涂色過程也是一個建構的過程)
一開始Z枕磁,用一張白紙,正反兩面都涂滿了不同的顏色术吝,讓他媽媽折成小船送給Q计济。(看到Z使用客體的能力很棒,高維的建構能力)
老師繼續(xù)引導:取個名字吧(命名是:發(fā)現(xiàn)自我與建構)
Q:我不會(看到關閉的路徑顿苇,這個時候也是孩子的窗口期,需要高品質的去響應孩子的內心層面税弃。)
老師:看到這幅畫纪岁,讓你想到了什么?
Q:哦则果,我知道了《綠樹紅花》(看到這個孩子具象中的抽象能力)
老師:怎么會想到這個呢幔翰?
Q:樹和花多了,綠色植物呀西壮,就有清新的空氣(看到孩子鮮活的生命力)
Z:看到畫遗增,第一印象,問到:花怎么那么少款青?可以加點花與風嗎做修?
Q:好的(這個孩子是缺乏路徑的)
Z:別忘了,風只要一陣
于是Q加了橫著的一些風和右邊的花
Z:由于本來就發(fā)燒和時間晚了抡草,所以有些匆忙饰及,他說,我要涂色康震,要剪刀和膠棒燎含,說要做火箭,做不了火箭腿短,我要做彩色飛機屏箍。
老師:為什么送給飛機呢!
Z:因為我喜歡飛機橘忱,飛機可以在天上(看到Z赴魁,在建構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今天的語文試卷,內容太多钝诚,Q尚粘,直接寫到崩潰了,那就先休息一下敲长,畫幅畫吧郎嫁,可是很糾結秉继,到底畫什么呢?我不知道
Q:后來畫了海泽铛,船尚辑,本來還想畫人的,因為不會最終放棄了(不會畫人盔腔,也許是因為在回避某個形象)
老師:那個黑色是什么呢杠茬?
Q:石頭呀,(石頭弛随,在水底下瓢喉,是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去做路徑建構))
(Q是有能量的舀透,但是沒有使用客體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被很深的感染栓票,我在想換作任何一個人,不在這個語境下愕够,看到這樣的畫或許都不會放在心上走贪,因為會并不出彩,也沒有什么特別吸引眼球的地方惑芭,但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坠狡,這樣的畫卻是偉大的,他呈現(xiàn)了很多常人看不到奧秘與內核遂跟,而往往被忽視的對孩子來說恰好是一個開啟的窗口逃沿。
這讓我聯(lián)想到看過的一篇文章,男孩和女孩天生的差別:
這個天生帶有"Y"性染色體的小家伙幻锁,自出生以后就會給父母帶來無窮的教育困惑感挥,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這樣寫道:"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對付的越败。"
@他們喜歡冒險触幼,登高、爬樹究飞,而且還常常會因為自己的"冒險"舉動而傷痕累累置谦;
@他們天生就是個倔脾氣,父母說東他偏往西亿傅,父母越說不可以他越是想嘗試媒峡,父母越是嚴格控制他越叛逆;
@他們做事粗心葵擎,但卻有著一顆敏感的心靈谅阿,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往往會讓他們難過很久签餐;
因為男孩體內的荷爾蒙寓涨,讓他們必須要通過更多肢體動作去釋放過剩的能量,在釋放過程中氯檐,他們同時獲得認知與自我力量的提升戒良、旺盛的精力,原本是男孩們的優(yōu)勢冠摄。但在現(xiàn)實中糯崎,這卻又最容易帶給男孩們阻礙。
比如河泳,有很多男孩父母的問題沃呢,都很相似:
1、孩子的注意力很差拆挥,上課學了什么東西都不記得
2薄霜、老師說他上課總是開小差,還打攪其他的同學
3竿刁、他不管做什么都馬馬虎虎黄锤,大大咧咧的搪缨,好動
父母很多時候不理解孩子的真實原因食拜,對孩子不斷地重復下命令或者重復地嘮叨某一件事,孩子也許都習慣性屏蔽你了副编,而父母還在那里歇斯底里的憤怒负甸,又或者父母的歇斯底里已經(jīng)深深的影響了孩子。
在老T對兩個孩子的指導下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痹届,對于孩子不是強行干涉呻待,而是走近他們、參與進去到他們的生命中队腐,走進他們的世界蚕捉,了解真實的他們,而不僅僅只是行為下所謂的“大人眼中我以為的孩子”柴淘。
進入課堂知識:
【使用客體的障礙(T)】
@對象化的能力與邊界:分化
@對象化的能力與空間建立的能力:共頃
@對象化的能力與使用中的建構與轉化的能力:主體欲望中的反思與行動間的回饋機制
@對象化的能力與主體的幻想之間的現(xiàn)實調教:幻想(淹沒與沉寂在其中)與想象(主體主動想象)迫淹,愿景(有目標,有愿景)與原始需要(原始的需求)
【退行191】
@退行不僅只是回到嬰兒期为严,而是包含了退縮的成分敛熬,偏向偏執(zhí)的狀態(tài),因此需要一個特別的保護性環(huán)境——退行與偏執(zhí)
@2歲以后第股,環(huán)境的干擾出現(xiàn)了应民,幼兒必須使用母親并且技巧性獲得比較退縮以面對這些干擾——退縮與干擾的應對的策略
@退行中看欲望和需求之間的區(qū)別,溫尼克特傾向于從需求的角度進行解釋,欲望強調本能诲锹,需求強調客體關系192(幼兒所表達出來的需求繁仁,常常是一種客體關系的期待)
?關于退行《溫妮克特傳》文中提到:我的確提過,退行不僅只是返回嬰兒期,而是還包含了退縮( withdrawal)的成分、偏向偏執(zhí)的狀態(tài),因此需要一個特別的保護性環(huán)境然而,我真心相信,這種狀況在理論上是正常的,只要我們想想在情緒發(fā)展的最早期階段,如果一切順利,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不會引人注意這是值得討論的議題,而我特別感興趣的也正是這一主題辕狰,至于退行的時間,我當然無法預知其時間長短改备。但是,我有一些也許相當細微的征象,當然我可能錯得離譜。我把相對正常的前兩年當作我主要的平臺蔓倍。2歲之后,環(huán)境的干擾出現(xiàn),幼兒必須使用母親并且技巧性地活得比較退縮以面對這些干擾悬钳。幼兒這個階段的處理方式也是我的平臺之一。關于這一點,由于我有過一次經(jīng)驗,因此我現(xiàn)在相當有信這么說偶翅。那次經(jīng)驗便是我允許一個病人在分析中,若有需要,盡可能地退行默勾。事實證明,退行的確會有盡頭,但不會有什么跡象顯示到達盡頭之后會有回返的需要。
附注:我剛好想到另一點也很重要聚谁。我同意你的看法:在一般的分析里,我們盡量避免讓退行變得非發(fā)生不可,而通常這在一般精神官能癥的個案中也能成功母剥。但是,我確信,幾個退行案例的經(jīng)臉,能讓人更清楚地看到該詮釋什么。譬如說,自從有過退行的經(jīng)驗,我便傾向以需求(need)而較少以欲望(wish)的角度向病人詮釋形导。很多情況在我看來只要說,舉個例子,“這個時候你需要我在周末時跟你會面”就夠了环疼。這句話的含意是,從我的角度,我可以從周末的會面獲益,這么一來,可以問接幫助病人。但從病人的角度,在那個特殊的時刻,只會因為治療的延續(xù)性存在一個缺口而受傷朵耕。如果在這樣的時刻,我們說的是:“你希望我放棄我的周末”,那么就是走上歧途而大錯特錯了炫隶。我希望你多少也同意這點。
這種想法于1944年浮現(xiàn)于溫尼科特的腦海里,顯示他個人生命的轉變當時他與克菜兒正陷入熱戀阎曹。用字遣詞的變化反映了意義的深刻移轉,從種客觀化( objectivization)—以“欲望”表達,與之相隨而生的乃是責任轉向對存在狀態(tài)之不完整( Incompleteness)的覺察,因此更趨近一個被成人同理地感知的嬰兒,而非一個因著其“欲望”而有著沉重責任的小大人伪阶。
溫尼科特將重點從“欲望”轉移到“需求”,亦可能是為了響應費爾貝恩(Ronald fairbaim)1944年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強調人類之缺乏本能处嫌。費爾貝恩認為人類生來便會尋求客體關系,這種看法與溫尼科特之需求重于欲望的想法一致栅贴。在生命的這段時間,溫尼科特或許借由閱讀費爾貝恩而獲得支持,因此他可以對自己的需求抱持軟化的態(tài)度,也因此讓他與克萊兒的關系加速進展。
【退縮與退行的重要區(qū)別194】
@溫尼克特的退行至依賴狀態(tài)是一新的概念熏迹,甚至可以取代弗洛伊德的退行(治療師是否能承受被咨客作為客體來使用)
戀愛關系中——依賴狀態(tài):一旦形成依賴的路徑那么努力檐薯,方向就被拆解了,而有的人在戀愛后注暗,目標路徑更旺盛坛缕,有的人在戀愛中完成自我確認,力量更有力的支架起來友存!
@弗洛伊德的退行是指在心性發(fā)展階段退行至某個固著的點祷膳,其重點似乎在于自我之上
@論文《退縮與退行》1954
在原文《溫尼科特傳》中,這段時期關于退行的第三篇論文《退縮與退行》(Withdrawal and Regression),于1954年1月在巴黎發(fā)表屡立。其內容簡潔,聚焦于病人在個別時段當中的行為,特別闡明由退縮轉化成退行的概念,這是由“抱持”所致的常見轉變直晨。這個過程以一系列適當?shù)脑忈尀槔?這些詮釋讓病人知道,分析師了解他們被抱持的需求我們若能在進行分析時覺察出退行現(xiàn)象,我們可以立即滿足它,這么一來,某些不是病得太重的病患便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必要的退行,甚或是瞬間退行搀军。我會說,在退縮的狀態(tài)下病癥抱持著他的自我,而且,如果退縮現(xiàn)象一出現(xiàn)分析師便馬上抱持病患的話,那么原本是退縮的狀態(tài)就會轉為退行。退行的好處在于,它帶來了矯正的機會,讓病患過去生命中需求之順應的不當之處得到修正,換句話說,讓病患還是嬰幼兒時在照顧上的缺失得以補足勇皇。相較之下,退縮狀態(tài)并沒有好處,而且,
當病患從退縮狀態(tài)下恢復過來,他/她并沒有改變罩句。
他在展現(xiàn)他的概念可以如何應用于此時此刻的情境,而非限于某些病人退行至依賴狀態(tài)的漫長歷程。依賴及其對行動的吁求,無時無刻不在分析師的眼前展開,而假如有足夠的了解,可以以治療性舉動迎擊之敛摘。
溫尼科特對退行本質之詳細研究,展現(xiàn)在這段時間的數(shù)篇論文中,鋪陳了他對此現(xiàn)象與需求,以及分析師如何迎之等問題的辨識力门烂。這對有早期傷害的病人之長期分析為真,對于短期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亦為真。他的觀點帶來了改變的契機—有時是立即的改變兄淫。借由改變觀點,哪怕是多么細微重要的內在更修歷程也將上緊發(fā)條屯远。溫尼科特退行的概念是他長年生涯的核心,他所企圖的是拯救那些若非此觀必無法觸及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