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了莎拉·布萊曼的《惡之花》視頻,以前曾經聽到過這首歌曲,覺得很好聽,于是點擊重溫一下五慈。可萬萬想不到的是,這次聽到的不是好聽,而是震撼!不僅是莎姐的美貌以及身著一襲神秘紅裙在莊嚴的維也納大教堂高歌給予我視覺衫哥、聽覺沖擊的震撼,而且是歌曲本身給予我心靈沖擊的震撼!是什么震撼了我的心靈?一時說不清,于是在網上搜了一下樂評,找到了一篇專業(yè)性強并且很深刻的評論,然后對照樂評,反復聽了好幾遍《惡之花》,有了一點頭緒。
《惡之花》讓我想到了“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的問題襟锐〕贩辏“人性本善”是大多數中國人所持觀點,“人之初,性本善”深入人心,“人性本善”論大多重視道德說教,打“預防針”。而“人性本惡”是大多數西方人的觀念,這源于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原罪說”,“原罪說”重視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反省粮坞、反思蚊荣、懺悔,強調人的自我救贖。
西方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表現“惡之花”的,而中國不多,最著名的《金瓶梅》長期被列為禁書莫杈。
《惡之花》正是一首表現人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救贖的作品互例。以下將樂評有關這方面內容摘錄出:
在第一部分,像是故事一般的鋪陳姓迅,關于愛和背叛……營造一種詭異的傾訴感敲霍。仿佛女主人公在飽受內心欲望和情愛的折磨俊马,反思自己的過去和情感的付出丁存。
在副歌部分,迅速有節(jié)奏強烈的爵士鼓點和氣勢龐大的伴唱人聲席卷而來柴我。是發(fā)自內心的呼喊解寝,是靈魂的控訴!盛開在午夜陰影中的惡之花艘儒,操縱人的欲望聋伦,縱情聲色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中夫偶。由此可以聯想到波德萊爾在原著中所使用的七種罪惡的象征物:“豺、豹觉增、母狗兵拢、猴子、蝎子逾礁、禿鷲说铃、蛇”,分別代表:驕傲嘹履、嫉妒腻扇、惱怒、懶惰砾嫉、貪財幼苛、貪食和貪色。也許這朵惡之花盛開的沃土就是人的內心——植根內心的惡之花焕刮!
隨后又是平和的演唱舶沿,和第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在背景聲中我們可以分辨出帶有錯亂感的小提琴聲,也許象征了內心的彷徨與矛盾济锄。一旦意識到自己陷得有多深暑椰,才恰恰是自我覺醒的開始。人生難道只能這樣在欲望的旋渦中循環(huán)下去嗎荐绝?迷失了的自我是否可以掙脫這來自罪惡愛戀的枷鎖一汽?在波德萊爾象征性的原作中,他最終要抒發(fā)的是在一切不潔與欲望中的難得的純凈的人性之光低滩。
《惡之花》可以從哲學的深度理解為“惡”是先在的召夹、固有的,而花可以在其污泥濁水中吸取營養(yǎng)和水分恕沫,然后奇特的開放,
轉“惡”為“美”监憎。所以在最后一次的副歌之前,有一段美聲的詠嘆婶溯。是整首歌的高潮鲸阔,是歌曲主題的深化,惡之花具有的邪惡之美是難以抵抗的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