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哲學家喬治·巴克萊(George Berkeley)曾說:「存在就是被感知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誊辉,這固然只是他對應法國哲學家勒內(nèi)·笛卡爾(René Descartes)「 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 」名言下的詮釋,但對人而言弥锄,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是重要的朵夏,不論是從被感知下的感覺或從自身思考下的意義產(chǎn)生锌唾,存在感都是自我肯定篓像、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的重要過程。
因職業(yè)之故涩僻,我常需面對生理病患或心理有疾的案主缭召。「心理累」逆日、「對人麻木無感」嵌巷、「過度詮釋的猜忌」、「需要證明被看見與肯定的出格行為」......等的核心屏富,皆直指案主在存在感上可能出了問題晴竞。與案主的談話中,對於定見或成見深者狠半,比如重覆地強調(diào)了某事(或某人)A的不可替代性,如同失戀欲輕生者颤难、國族狂熱者神年、自卑自殘者、嫉妒傷人者.....等行嗤,在同理對方的感覺後已日,或可藉由提問「相信為何」、「意義為何」栅屏、「價值為何」「在乎為何」....等問句飘千,自案主出口敘述的那刻起,A即正式地被案主賦與了明確但限定範圍(即口語的不完備性)的意義與價值栈雳。一旦明確了案主既定的信念與價值範圍护奈,藉由引導案主專注視聽觸味嗅等過往五感經(jīng)驗的切換,使案主重回面對A的舊經(jīng)驗當下哥纫,再試著引導改變經(jīng)驗A時的五感並聚焦於感受改變五感下的新感覺霉旗,同時引導案主自行賦予A的新意與價值,即能幫助案主產(chǎn)生新的目標與可能。找到目標是幫助案主找到可行性方案或下決策前的必要過程厌秒。
綜觀心理輔導或治療的一切有為法读拆,或在意義上下功夫(觀念推銷);或在現(xiàn)象/身體的感受上下功夫鸵闪,同時藉由直述或提問啟發(fā)引導檐晕,目的無不使人產(chǎn)生更大的意義或獲得新意而標定新目標,進而找到新做法蚌讼。此賦與更大意義或新意的過程一旦使人從半信半疑到嘗試辟灰,開始接納甚至獲得益處,便成新信念啦逆,甚至逐漸地成為信仰伞矩。
信仰與信念兩字的英文相同,皆是belief夏志,但中文的信仰二字更具有「堅定的信念」的意涵乃坤。對於堅定信念者,我的態(tài)度是尊重的沟蔑,但我面對所謂堅定的信念湿诊,通常是既結(jié)合又抽離。堅定的信念可使人感覺良好瘦材,找到使命感與歸屬感進而強化存在感厅须;然而,堅定的信念容易使人將問題合理化或視而不見食棕,甚至產(chǎn)生非我族類敵我意識的價值觀朗和。而對於自身信念的檢視,我更相信的則是:回到中正狀態(tài)是人面對困境的第一步簿晓,接著保持既可結(jié)合又可抽離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態(tài)度眶拉,讓心靈遊走感覺與意義間,這是產(chǎn)生創(chuàng)意解決問題與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憔儿;而存在感忆植,在其間即伴隨而生,無需強求谒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