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jié),王陽明回答弟子關于“格物致知”的發(fā)問畏线,表達了自己對于心和物的看法静盅。
王陽明教弟子們“止至善”寝殴,通過錘煉自己的內(nèi)心來提高境界市咽。而朱熹卻說人應當“格物”,通過研究事物的道理抵蚊,接近事物的本質(zhì)來實現(xiàn)認知上的提升施绎。徐愛因此疑問,聽老師講的也覺得有道理贞绳,而看朱熹的文章也覺得有道理谷醉,是為什么呢?
1 王陽明強調(diào)冈闭,而且在其他處也強調(diào)俱尼,他與朱熹的觀點很多時候并不違背“格物是止至善之功”。
2 對證據(jù)的使用總是片面的萎攒。徐愛提到遇八,朱熹總結《尚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耍休,《孟子》之“盡心知性”刃永,多是側重格物,看似都有道理羹应。王陽明說揽碘,這些說法看似都有道理,但是不可拘泥盲從。因為朱熹在讀先賢著作時雳刺,也是帶著自己的主張在讀劫灶,他的著作選取了前人的語言,看似旁征博引掖桦,合乎古人的思想本昏。但對于那些不合其思想的,他便不會寫出來枪汪∮磕拢“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茍從雀久?”宿稀。
古代思想家,儒學家赖捌,多是通過給前人著作加注釋的方式祝沸,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限制性極大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一個流派的凝聚力越庇,所有人都顯得在思考類似的問題罩锐,并且深度不斷增加。但弊病也在于卤唉,后人的非要通過證明自己的思想就是前人的思想涩惑,像狗熊掰棒子,最后剩不下太多桑驱。
朱熹的研究竭恬,是從自己的理解處出發(fā),顯得達及古人碰纬。如果后人只為了達及古人萍聊,“篤信圣人”问芬,沒有親自“反求諸己”悦析,那也不是求知之道。
2 王陽明列舉了三種層次的認知此衅,以此說明朱熹的言論有誤導性强戴。“惟精惟一”挡鞍,講求通過專心致志達到精通的境界骑歹;“博文約禮”,講求通過約束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知識的增加墨微〉烂模“一”和“約”是自我要求,“精”與“博”是實現(xiàn)的成就。而所謂“盡心知性”最域,則涉及三個層次谴分。《孟子》中最高層“盡心镀脂、知性牺蹄、知天”,次一層“存心薄翅、養(yǎng)性沙兰、事天”,最一般的層次“夭壽不二翘魄,修身以俟”鼎天。用《中庸》之語,便是“生知安行”暑竟、“學知利行”训措、“困知勉行”。
“生知安行”光羞,類似生而知之绩鸣,已經(jīng)完全伸展了自己的心性,與天理纱兑、道德融為一體呀闻,只要做事,就必是對事潜慎〖穸啵“學知利行”中,“存心”強調(diào)要時刻專注于內(nèi)心的念頭铐炫,修養(yǎng)自己的性情垒手,以恭敬謹慎地遵循天道。這一層倒信,看到了天道科贬,但無法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需要認真謹慎地遵循鳖悠。而“困知勉行”中榜掌,將福貴、貧窮乘综、長壽憎账、短命看作同等事,看開這種現(xiàn)象卡辰,雖然有助于人一心向善胞皱,內(nèi)心堅定邪意,但這種層級的智慧并不能看到天道,只是做好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反砌,修養(yǎng)身心也只能“等待”機緣的降臨抄罕,屬于勉強知道一些道理,困難地行事于颖。
回到朱熹的“格物”呆贿,物格知至,看似研究事物是能夠發(fā)現(xiàn)天道的森渐。但是做入,如何研究?大家或多或少聽過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同衣,他曾經(jīng)遵循朱熹的說法竟块,“格”竹子三天,結果什么都沒有領悟耐齐,反而大病一場浪秘。最關鍵的是,大多數(shù)人聽到這種行為埠况,都覺得荒誕可笑耸携。因為大多數(shù)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格”。只有搞清楚“怎么格”辕翰,那“格”和研究才是有用的夺衍,如果不知道,直接模仿別人做些類似的事情喜命,終究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沟沙。有句流行的話講,就是“不要拿你的業(yè)余愛好挑戰(zhàn)別人吃飯的專業(yè)”壁榕,花同樣的時間做事矛紫,方法和方向正確與否,能數(shù)倍地影響達成的效果牌里,這是很現(xiàn)實的道理颊咬。
而對于初學者,“怎么格”其實就是最大的問題二庵,這時候最應該做的是“夭壽不二”贪染,堅定本心,做好力所能及的催享,分內(nèi)的事情,期待有別人的指點哟绊,或是經(jīng)過時間累積實現(xiàn)質(zhì)變和頓悟因妙,在此之前痰憎,直接“格物”并非好的選項。而對于那些已經(jīng)處于比較高層次的人攀涵,內(nèi)心已經(jīng)與天道融為一體铣耘。這種情況下他們能完全掌握“怎么格”這個問題,此時再從具體的事物中研究以故,方能實現(xiàn)成就蜗细。因此王陽明說,朱熹說反了怒详。但這不代表朱熹理解反了炉媒,只是他書中的話語會將別人引向本末倒置的方向。
王陽明的理論昆烁,最優(yōu)先適用于道德領域吊骤。那“心”,“格物”與“知至”分別應該對應“道德動機”静尼、“倫理規(guī)則學習”和“成為善人”白粉。如果我們將此道理應用到學習和認知領域,那分別對應“方法”鼠渺、“特定對象相關知識的學習”鸭巴、“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3 心外無物拦盹。按照之前的論證奕扣,我們可以重新理解“物”這個概念。徐愛說“物”就是“事”掌敬,皆從心上說惯豆。心中的“方法”與“動機”不同,能處理的事情自然也不同奔害】蓿“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就是類似的道理华临。并非劉邦帶兵不能超過十萬芯杀,而是超過十萬就在自己的能力之外,效果便會打折扣雅潭,而韓信在帶兵方面已類似前面所說“生知安行”揭厚,可以把握任意數(shù)量的兵將。王陽明說扶供,身體的主宰是心筛圆,心動念就是意念和意志,意念意志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認知椿浓,而意念的對象就是事物太援。有什么樣的心闽晦,有什么樣的意念,有什么事物提岔。如發(fā)自內(nèi)心想做好事仙蛉,周圍便總有行善的機會,發(fā)自內(nèi)心想賺錢碱蒙,周圍便都是賺錢的機會荠瘪。因此“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赛惩,《中庸》言‘不誠無物’哀墓。
這里的“物”,顯然不是客觀世界的所謂桌子坊秸、竹子等物麸祷,而是“誠”的條件下的“物”。也就是自身能力范圍內(nèi)能認知和處理的“物”褒搔。我們處理不了的“物”阶牍,其實與我們無關,只有那些能與我們發(fā)生關系的“物”才是真的物星瘾。所以徐愛說走孽,“物”其實是“事”,只有在表現(xiàn)為與主體交互的事件琳状,物才對人們有意義磕瓷。
用更現(xiàn)代的例子,一種計算機語言有其特定的架構念逞,算是“心”困食,而這個架構,決定了它能順暢地處理一些數(shù)據(jù)翎承,能勉強處理一些數(shù)據(jù)硕盹,還有一些數(shù)據(jù)幾乎無法處理,只能模擬(假裝處理)叨咖,而這些數(shù)據(jù)瘩例,就是“物”〉楦鳎“心外無物”垛贤,就像是計算機語言中“不談架構,無法談論算力”一樣趣倾。
因此聘惦,如何格物,取決于“心”與“意”的境界誊酌。對于初學者部凑,困知者露乏,直接“格物”會無所適從碧浊。
不過與這里所說的“困知勉行”的“行”涂邀,如果只是等待和積累,那對比“生知安行”的從心所欲箱锐,似乎不像是真正的“行”比勉。可見驹止,對于初學者浩聋,“知而不行”的過程也是必要的。這與上一段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不相符臊恋。
4 總結為衣洁,與其說王陽明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不如說他反對讓初學者“格物致知”抖仅。三層心性之中坊夫,最高層天然知道“怎么格物”,而最底層并不知道“怎么格”撤卢,最好先專注修習环凿,積累并等待。有什么樣的心智防泵,決定了能“格”什么樣的事物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