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看完這部影片有種五味雜陳的感覺。相比《海上鋼琴師》里男主角對鋼琴對藝術(shù)純粹狂熱里的那種淋漓盡致,本片里流竄在二戰(zhàn)炮火中的波蘭猶太鋼琴家盏浙,似乎更多是掙扎在饑餓與生存的邊緣。
在很多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中,“人性”常常是導演樂于刻畫的核心废膘。在一場充斥種族歧視竹海、霸權(quán)主義和狹義民族主義的戰(zhàn)爭里,何謂“人性”殖卑?在這種環(huán)境里幸存下來的人站削,究竟是人性的軟弱還是人性的堅韌。是什么讓他對生命充滿了渴望孵稽,是心中無法彈奏的一首首清涼如水的肖邦夜曲么许起?
當小提琴家路過俄國戰(zhàn)俘營大聲唾罵時,曾幫助過鋼琴家的德國軍官在里面菩鲜。他為什么要幫猶太人园细?這是“人性”的問題嗎?
戰(zhàn)爭中的“人性”接校,似乎不能簡單地以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身份來定義猛频,也不僅僅是成王敗寇的歸納。其實可以縮小來看蛛勉,把一個人縮小到一個特殊的場景鹿寻,一個異于普通生活的場景里,看看他會怎樣诽凌?
在暴力殺戮毡熏、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的環(huán)境里侣诵,生存是一個人最原始的本能痢法,但這種本能是不能根植在踐踏同胞,出賣靈魂的廢墟上的杜顺。鋼琴家的生存是建立在自我受難的基調(diào)之上财搁,音樂是他的靈魂,他從未喪失躬络。
多年以后尖奔,當我們看這部以真人事件改編的劇作時,請在評論之前先對主人公致敬洗鸵。因為無法想像越锈,如果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又將如何把握自己的靈魂 不被吞噬膘滨。
(本文2012年12月1日首發(fā)于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