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4.19——4.24)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佳窑,游必有方制恍。
譯文:父母健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神凑,假如一定要出門净神,那也得告訴父母自己去哪了。
隨記:兒行千里母擔憂溉委,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鹃唯。父母在不遠游,這是孩子對父母的愛瓣喊。游必有方坡慌,這是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
當孩子到了能夠遠游的年紀藻三,父母也到了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洪橘。古代不必當今,出個遠門棵帽,三年不歸是常態(tài)熄求。人生有幾個三年呢,何況年邁的父母逗概?當孩子遠游回家弟晚,“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
所以,游必有方卿城,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去哪了淑履,可以通音信,報平安藻雪。杜甫詩云:“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狸吞。寄書長不達勉耀,況乃未休兵√F”講的就是親人分離杳無音信的孤獨和擔憂便斥。父母愛子之情更甚。
游必有方威始,也是讓孩子了解家庭的狀態(tài)枢纠。愛是相互的,父母愛子黎棠,孩子也應愛父母晋渺,這是孝的本義。通了音信脓斩,家中有事孩子可以及時得知木西,喜則喜宠互,憂則憂君珠,情感共享是家庭和睦的一個原則。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袖裕,可謂孝矣燎猛。
譯文:(父親去世之后恋捆,就看他的行為)如果長期能堅持父親的好做法,那就可以說是孝子了重绷。
隨記:這條和《學而》1.11重復了沸停,1.11更詳細些“子曰:父在,觀其志论寨;父沒星立,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葬凳,可謂孝矣绰垂。”寫的是觀察一個人是否孝順的條件火焰。
孔子強調“孝”是精神層面的劲装,不只是對父母的衣食供養(yǎng),所以父母去世后,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是不是“真孝”占业。三年不改绒怨,為什么是三年,因為孩子出生前三年沒有自理能力谦疾,完全是父母養(yǎng)育南蹂,要報恩。而三年不改念恍,說明他的感情是執(zhí)著的六剥,是發(fā)自內心的。從孔子去世后的情形看峰伙,也只有子貢真正做到了三年不改疗疟。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是孝的最高標準瞳氓。
4.21子曰:父母之年策彤,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匣摘,一則以懼店诗。
譯文:父母的年紀,不能不知道恋沃。一是因為父母長壽是一件喜事必搞,另一個是因為父母年紀越大就越接近去世。
隨記:這是一件非衬矣剑現(xiàn)實的事情恕洲,凡人皆有一死。孝子為父母養(yǎng)老送終梅割,隨后都得有心理準備霜第。
“孝”是成人禮,當一個人懂得孝户辞,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泌类。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底燎。
譯文:古人不輕易許諾刃榨,是因為怕自己做不到,羞恥双仍。
隨記:一諾千金枢希,從不輕言開始。說了做不到朱沃,就是說大話苞轿∶┯眨孔子雖是理想主義者,但行事卻是實打實搬卒。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瑟俭。
譯文:約定好了卻沒做到的人,很少契邀。
隨記:舊注都把“約”解作“約束”摆寄,這樣才能講得通。實際上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和上一句連起來讀坯门⊥钟“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田盈。以約失之者鮮矣〗裳郑”孔子分明就是在說古代人比我們現(xiàn)代人更將信用允瞧,因為他們不輕易許諾,一旦約好了就一定會做到蛮拔。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述暂。
如果不連起來讀,那這句話就太突兀了建炫。上下文都在講言行的關系畦韭,忽然冒出一句約束自己,不通順肛跌。
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艺配。
譯文:君子要少廢話,多做事衍慎。
隨記:訥于言转唉,不是沉默不語,而是少說廢話稳捆。言行的關系赠法,孔子說的很多,都一致乔夯,即是少說廢話砖织,多做正事。這是儒家入世的準則侧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