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揍诽;
神得一以靈诀蓉;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暑脆;候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渠啤。
其致之也,謂:
天無以清添吗,將恐裂沥曹;地無以寧,將恐廢碟联;
神無以靈妓美,將恐歇;谷無以盈鲤孵,將恐竭壶栋;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普监;候王無以貴高委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鹰椒,高以下為基锡移。
是以候王自謂孤、寡漆际、不谷淆珊。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奸汇?故至譽無譽施符。
不欲琭琭如玉往声,珞珞如石。
【大義】
天地萬物戳吝,生于“一”浩销,“一”即是“道”。
天得一听哭,清明慢洋;地得一,寧靜陆盘。
神得一普筹,靈妙;谷得一隘马,充盈太防。
萬物因為得一,所以生長酸员。侯王因為得一蜒车,才可安定天下。
如此推而言之:
天一直清明就會破裂幔嗦;地一直安寧就會崩塌酿愧。
神一直靈妙就會消散;谷一直充盈就會枯竭崭添;
萬物一直生長就會絕滅寓娩;侯王一直保持高貴就會失敗叛氨。
所以呼渣,貴是以踐為根本的,高是以下為基礎(chǔ)的寞埠。
這就是侯王自稱“孤家”屁置、“寡人”、“仆下”的原因仁连。這不就是以卑賤為根本嗎蓝角?
所以,最高的贊譽就是沒有贊譽饭冬。我們做人與其成為一塊華麗的美玉使鹅,還不如去做一顆低賤的硬石。
【心讀】
1.
老子所說的“一”昌抠,其實是對“道”的比喻患朱。“一”這個字炊苫,看似簡單裁厅,卻值得我們深思冰沙。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有一個明顯的差異。中國人注重“合”执虹,西方人注重“分”拓挥。中國哲學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一體性,特別是道家袋励,十分注重“天人合一”侥啤。也就是說,在中國哲學當中插龄,人(認識的主體)和自然(被認識的客體)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野愿棋。這一點和西方哲學完全不同。
西方人喜歡把自然作為一個客體對象去研究均牢,而中國人卻喜歡把人與自然放在一起討論糠雨。比如說《易經(jīng)》,學習《易經(jīng)》的一個重要原理就是:觀天道以立人道徘跪。 天有天的規(guī)則甘邀,但天的規(guī)則是人應(yīng)當去效仿的,這也就是《老子》當中“人法地垮庐,地法天松邪,天法道”的精神。人為什么可以去效法天地哨查?其根本就在于逗抑,人和天地原本就是一體。也就是說寒亥,主體本身就是客體邮府,它們從來就只是一個,而不是兩個溉奕。
把作為主體的“我”從自然這個客體中分離出來褂傀,這樣的做法體現(xiàn)著科學的精神。所以說加勤,西方哲學更像科學仙辟,強調(diào)理性,喜歡用嚴密的邏輯來論證觀點鳄梅。把作為主體的“我”徹底消融到客體中去叠国,這樣的做法充滿著審美的情趣。所以說戴尸,中國哲學更像藝術(shù)粟焊,強調(diào)直覺,喜歡用詩意的表達來闡明觀點。
因此吆玖,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到底孰優(yōu)孰劣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討論的筒溃。它們之間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沾乘,我喜歡西哲的嚴謹怜奖,但我更喜歡中哲的流動。
2.
佛法當中經(jīng)常提到一個詞翅阵,叫“分別心”歪玲。其實,真正的分別心掷匠,應(yīng)當是指二元對立滥崩。我們把“自我”當做主體,把“我”以外的世界當做客體讹语。如此钙皮,“我”與“非我”之間就形成了明確的對立。因此顽决,取消二元對立短条,就是要讓主體和客體合一,這就是破除我執(zhí)才菠。從這一點來看茸时,佛法和道家的精神是非常吻合的。
3.
每一個生命的成長赋访,都需要經(jīng)歷特定的階段可都,一旦有某一階段缺失,生命就會不夠完整蚓耽。比如年輕的時候渠牲,我們總有些欲望和野心,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心理田晚,就像一個登山的人嘱兼,內(nèi)心必定有著抵達山頂?shù)目释帷_@種渴望是極其有價值的贤徒,它可以錘煉我們的靈魂,使其趨于成熟汇四。
而學習道家接奈,正是要我們學著慢慢放下內(nèi)心的欲望。一個心性強大的人通孽,透過道家序宦,可以讓自己以更為超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人生,從而生發(fā)出一種散淡的心境背苦。道家的思想互捌,帶有一種否定性潘明,但這種否定不是要讓我們?nèi)シ穸ㄗ约旱娜松且覀內(nèi)ブ匦聦徱暽膬r值秕噪。所以說钳降,如果心性不夠強大,就有可能對道家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腌巾。許多人會在失意的時候遂填,把道家思想當做自己逃避塵世的借口。如果是這樣的話澈蝙,那就完全違背了道家的本意吓坚,因為這絕不是大徹大悟后的超然出世,而只是懷才不遇時的憤然嫉世灯荧。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diào)的礁击,如果我們的靈魂還不夠成熟,學習道家是有風險的逗载。而一個人的靈魂是否成熟客税,其標準就在于我們對自我是否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認可,并且這份認可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是基本穩(wěn)定的撕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