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高質(zhì)量溝通》:先解決情緒吗蚌,再解決問題》筆記2
太喜歡講道理撮慨,是一種心理防御的表現(xiàn)结缚,其實背后的邏輯是: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损晤,所以我說的道理,你應(yīng)該聽红竭。
這樣做會令孩子在溝通的時候感到極強的壓抑感和被控制感。
在親子溝通中,如果發(fā)生矛盾茵宪,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最冰,認可孩子情緒的合理性,幫孩子處理或者允許孩子自行處理情緒稀火,然后再進行接下來的溝通暖哨。
如果家長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強行灌輸?shù)览恚瑒t會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壓抑凰狞,溝通自然也無法進行篇裁。
任何人(包括孩子)的行為都遵循一個公式:行為背后是情緒,情緒背后是需要赡若。
問題在于:在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看到和處理之前达布,家長對其談大道理,這樣的情況除了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之外逾冬,毫無作用黍聂。
所謂心理上的滿足,就是家長對孩子的需要給予合理性的肯定和接納身腻。所以家長應(yīng)該首先肯定(承認)孩子的需要产还。
兒童的專注力非常狹窄,他們往往會特別注意自己的目標嘀趟,換句話說脐区,他想吃漢堡,他只關(guān)注自己的這個目標能不能滿足她按,沒有多余的精力處理別的信息坡椒。
所以,家長如果直接對兒童的目標進行了否定——比如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尤溜,孩子就會因為需要被否定倔叼,而產(chǎn)生強烈的挫敗感,進而引發(fā)情緒的失控宫莱,做出一些在大人看來不可理喻的行為丈攒。
之所以家長會認為孩子不可理喻,實際上是對孩子情緒的合理性的不理解和不接納授霸。
很多家長容易把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混在一起巡验,比如看到孩子的行為是不講道理的,是野蠻的碘耳,甚至是破壞性的显设,就連同孩子的情緒也不能接受。當家長把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打包在一起處理時辛辨,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這個整體都不被接納捕捂。
完全不能和孩子講道理呢瑟枫?答案是否定的。第一指攒,孩子活在感受里慷妙,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所以家長需要重點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允悦。第二膝擂,并不是不能跟孩子講道理,而是需要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隙弛、情緒平穩(wěn)的時候講道理架馋,這時候講道理,他們才能聽懂和接受全闷。反之叉寂,則會激發(fā)他們的挫敗感、委屈和憤怒室埋。
對于孩子的要求办绝,家長要盡可能地滿足,如果確實不適合滿足姚淆,也不要對孩子的要求馬上給予否定孕蝉。
父母的非限制性思維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孩子會從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篤定腌逢,而這種篤定降淮,就是一個孩子自尊、自信的基石搏讶。
當孩子有過激的行為時佳鳖,其實是向父母傳遞一個信號——孩子內(nèi)心有非常大的委屈和憤怒。這個時候媒惕,就需要父母能夠看到并理解孩子系吩。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對孩子的情緒的無條件接納妒蔚,本質(zhì)上就是對孩子的感受產(chǎn)生共情的過程穿挨。
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孩子的行為如何得到矯正肴盏,而在于孩子的情緒有沒有被家長看到和理解科盛。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能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解決情緒菜皂,那么后面的溝通就變得非常簡單贞绵,但是如果情緒沒有處理,后面的溝通就變得雞同鴨講恍飘、困難重重榨崩。
父母的水平谴垫,常常就體現(xiàn)在對情緒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