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命觀之二
立身處世三支點:命蔫耽、禮、言
讀完《論語》二十篇留夜,當你掩卷合書之時匙铡,你會發(fā)現(xiàn)《論語》二十篇的結尾最后一章竟然是: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碍粥;不知禮鳖眼,無以立也;不知言嚼摩,無以知人也钦讳。”
意思是:孔老夫子說:“不知命枕面,無法成為君子愿卒;不知禮,無法自立潮秘;不知言語琼开,無法知人≌碥瘢”
《論語》一書柜候,看似雜亂無章,沒有前后上下邏輯順序买猖,其實不然改橘。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在編纂《論語》之時玉控,肯定是經過深入討論和反復琢磨的飞主,每篇的開篇之章和結尾之章都蘊含著深意,如不深入理解體會,很容易草草收場碌识。這一章作為《論語》全書的總結, 且是壓軸之章碾篡,應該是“玉振”之章,必有深刻含義筏餐,可以說非常重要开泽。
孔門學說的依據(jù)是堯舜文武周公之道,其“郁郁乎文哉”的最切實的落腳處魁瞪,就在于命穆律、禮、言這三個支點上导俘,說到底峦耘,《論語》就是立身處世的學說。
關于“命”的問題旅薄,前天在《孔子的天命觀》作了膚淺地認識辅髓。在《為政》篇里,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少梁;在《季氏》篇里洛口,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便是“畏天命”凯沪,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第焰。
孔子所說的“命”,按照我們的理解著洼,應該是指宇宙的自然規(guī)律樟遣、歷史的變遷規(guī)律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叼,還應該包括個人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趨勢而造成的命運與歸宿身笤。所以他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葵陵∫狠”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沒有自知之明脱篙,你怎么可以把握住自己呢娇钱?話說回來,孔老夫子自己不也是“五十而知天命”的嗎绊困?到了半百之年文搂,人生都走過了大半歷程才知道自己的歸宿的嗎?又何況我們這些人呢秤朗?
命的問題很復雜煤蹭,要“知命”談何容易。如果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沒有專門的硝皂、長期的對命的思考和體驗常挚,真的不知“命”為何物。
人有兩種“命”稽物,一是自然生命奄毡,就是生老病死的過程;二是社會生命贝或,就是貴賤窮達的過程吼过。若再加一條精神生命,就是三條生命咪奖。這三條相互區(qū)別那先,又渾然一體,共同構成了我們“命”的實質赡艰。
人們總是向往著生售淡,而回避老病死;向往著富貴喜樂慷垮,而回避哀怒窮賤揖闸,但人生哪有這樣如意的事呢?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料身√乐剑《周易》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芹血,命運就在這里分野了贮泞。所以,君子有君子的命運軌跡幔烛,小人有小人的命運軌跡啃擦。作為君子會“坦蕩蕩”,求仁得仁饿悬,求義得義令蛉,而不會斤斤計較于貴賤貧達,這是知命者的境界狡恬。不知命的人則“常戚戚”珠叔,整天惶惶然被動于命運的運行中,不論怎樣去鉆營去折騰弟劲,都處于一種可悲的地位中祷安。
關于“禮”,孔子在《泰伯》篇里強調過“立于禮”兔乞,在《季氏》篇里教兒子孔鯉時又說“不學禮汇鞭,無以立”撇眯,所以,其觀點是一脈相承的虱咧,都是認為個人立身處世離不開禮熊榛。這里的禮,不僅僅是指什么具體的禮儀腕巡、禮節(jié)玄坦,甚至也不僅僅是指禮制,而是包括所有這幾方面在內的傳統(tǒng)禮義绘沉,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傳統(tǒng)文化”概念煎楣。因此,一個人不懂得“禮”车伞,怎么可能在這世界上立身呢择懂?更不用說做一番事業(yè)和成就來了。
關于“言”另玖,在《論語》里更是很多困曙,如“巧言令色,鮮矣仁”谦去;“巧言令色足恭慷丽,鮮矣仁”;“始吾于人也鳄哭,聽其言而信其行要糊;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妆丘;“不學詩锄俄,無以言”等等。都是說的一個人的言語和實際品德的關系問題勺拣∧淘“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識別一個人的言語宣脉,多少還是可以識別一個人的车柠。俗語說“聽話聽音”剔氏,“音”是什么塑猖?絕非“聲”√铬耍《禮記·樂記》說“凡音之起羊苟,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感憾,物使之然也蜡励。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凉倚,故生變兼都;變成方,謂之音稽寒“绫蹋”聲是外在的,音是內在的杏糙。如果你不能識別一個人的言語慎王,那么你就不能真正認識這個人,而很可能被他所蠱惑宏侍、所蒙騙赖淤。這就是孔子最后強調“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的道理所在谅河。
反觀自己咱旱,年近六十仍迷惑于人迷惑于事,不知自己天命所在绷耍。好在經典醍醐灌頂莽龟,圣人耳提面命,于今立志于斯矣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