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李小龍?語文建設雜志?2024年11月06日 16:10?北京
(本文約7754字饶囚,閱讀大約需要22分鐘)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教學應注重三個方面:一是辨體,即把中西詩歌剝離開來鸠补,以免學生以西律中萝风,在評價與欣賞時產生文不對題的偏差;二是還原紫岩,講授詩歌應當從還原作者的生命經驗规惰、體察其生命感悟入手,這樣才能抓住中國古典詩歌的本質泉蝌;三是實踐歇万,應當讓學生進行一些古典詩詞寫作訓練。
【關鍵詞】古典詩詞勋陪;教學方法贪磺;辨體;還原诅愚;實踐
中國古典詩詞有著復雜細膩的情感內蘊寒锚,也構建了豐富多維的語感經驗,不但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核心文體违孝,也是當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重點內容刹前。但不得不承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雌桑,中國古典詩詞教學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喇喉。
中國古典詩詞既有一般詩歌文體所應有的情感表達,也有其獨特的對歷史校坑、文化拣技、社會的容括。之所以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最為華美而隱微的名片耍目,正在于它不但承載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興觀群怨”过咬,也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與密碼。然而制妄,古典詩詞在當代新文化格局中卻頗有隱憂掸绞,因為在傳統文化轉型的漫長深刻調整期中,詩詞不但減弱了古人言志的光芒耕捞,也部分褪去了社會交際的姿態(tài)以及文化身份識別的底色衔掸,也就是說,古典詩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從傳統文化的核心向邊緣退卻俺抽,從而減損了承載最深刻精微與惝恍迷離的生命情懷的意義敞映。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古典詩詞在學校的課堂上就頗為尷尬磷斧。一方面振愿,其在小學捷犹、中學的語文教材中都占有一定比重,甚至在大學中文系里冕末,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史最重要的課程內容萍歉。因此,無論如何档桃,中國古典詩詞在課堂上都受到了相當的重視枪孩。但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藻肄,淺者易將其風干為字詞的載體或應試的材料蔑舞,深者也多將其虛化為作家風格的佐證甚至于典故、逸事的背景嘹屯。這其實都抹殺或是削弱了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美感攻询,也忽視了其所蘊含的生命能量。要解決這一問題州弟,牽連的因素極多蜕窿,但刪繁就簡,或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呆馁。
一是辨體桐经,要把中西詩歌剝離開來,讓所有接觸這兩種詩歌的受教育者都在適當程度上了解它們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浙滤,就要辨析中西詩歌的不同阴挣,不讓當代的讀者以西律中,在評價與欣賞時產生文不對題的偏差纺腊。這是三個方法中最基礎也最抽象的一個畔咧。二是還原,教授詩歌應當從還原作者的生命經驗揖膜、體察其生命感悟入手誓沸,這樣才能抓住詩歌的本質,才不會將其講成字詞造句或典故大全甚至是小說中的“有詩為證”壹粟。三是實踐拜隧,最好讓學生進行一些詩歌寫作訓練。詩歌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最鋒利也最易缺損的語言藝術趁仙,對于外在形式的要求極為苛刻洪添,理解了外在語言形式,就掌握了進入內在世界的鑰匙雀费。如果相反干奢,就只會在表面打轉。
一盏袄、辨體——中西詩歌的不同
要解決當下詩詞教育中的問題忿峻,關鍵點并不在于對細枝末節(jié)的修正薄啥,而在于本質上對于觀念的厘清。在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中逛尚,對于中國古典詩詞劃分類別最大的失誤垄惧,是將中國詩詞與西方詩歌等量齊觀。毫無疑問黑低,中西詩歌自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赘艳,但正因為有這樣的相同酌毡,遮蔽了它們之間相異的部分克握。這種遮蔽在抽象意義上似乎并未產生太大影響,因為相同是主色調枷踏,但落實到文化系統中卻完全不同菩暗;這樣的相同會讓人們把一種文化標準轉移到另一種文化。如果沒有標準移用旭蠕,我們只會比較不同文化的差異停团,但若以彼律此,就會有價值判斷掏熬。
西方文學理論將文學文體劃分為三類佑稠。第一類是抒情性文體,即詩歌旗芬,因此舌胶,西方詩歌是以抒情為核心的文學文體,其所有的藝術指向也都以抒情為目標疮丛。西方詩歌私人化的寫作傾向其實也與這種文體抒情性有關幔嫂,因為人各有情,各人之情宏觀來看似乎“太陽之下無新事”誊薄,但具體到每個人履恩,其情感則均有強烈的個人特點與私密性,因之西方文學理論多傾向于將詩歌當作詩人的獨語呢蔫。
中國古典詩歌自然也要抒情切心,但那只是詩歌功能的一種,甚至就傳統來看片吊,這并非主要的一種昙衅。《尚書》即云“詩言志”定鸟,《毛詩序》又進一步說“詩者而涉,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联予,發(fā)言為詩”[1]啼县。這里的“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材原?《史記》引《尚書》作“詩言意”,《詩譜序》引鄭玄注云“詩所以言人之志意也”季眷,孔穎達對此作《疏》說:“作詩者自言己志余蟹,則《詩》是言志之書,習之可以生長志意子刮⊥疲”[2]可知,這里的“志”即“志意”挺峡,自然不排除也有情感的因素葵孤,但更多在思想與精神層面。所以橱赠,“詩言志”才是中國詩歌的正途鼻听,尤其在《詩經》成為儒家經典之后箭昵,詩的抒情功能漸趨衰弱俭嘁,言志功能增強狠轻。直到詞的出現,才用另一種體制接續(xù)了抒情功能饼拍,但是詩的文體勢能仍然逐漸把詞也吸附到了言志的軌道上赡模。
很多人既喜歡西方詩歌,也喜歡中國古典詩歌师抄,但潛意識中對后者的接受是有范圍的漓柑。就筆者而言,曾經非常喜歡杜甫抒情色彩濃郁的小詩司澎,如《曲江》《夢李白》之類欺缘,對于長期以來被奉為杜甫代表作的“三吏”“三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之類的詩卻不太喜歡挤安,也十分不理解這些作品為什么一直都是杜甫的標志性作品谚殊。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序中說:“選詩很像有些學會之類選舉會長、理事等蛤铜,有‘終身制’嫩絮、‘名分制’。一首詩是歷來選本都選進的围肥,你若不選剿干,就惹起是非;一首詩是近年來其他選本都選的穆刻,要是你不選人家也找岔子置尔。……所以老是那幾首詩在歷代和同時各種選本里出現氢伟。評選者的懶惰和怯懦或勢利榜轿,鞏固和擴大了作者的文名和詩名幽歼。”[3]筆者對這段話體現出的透辟與睿智十分佩服谬盐,也一直認為杜甫的這幾首詩是錢先生此語的注腳甸私。直到閱讀漸多,才發(fā)現觀念的不同對于理解詩歌的影響有多大飞傀。就好像《莊子·齊物論》所云:“毛嬙皇型、麗姬,人之所美也砸烦;魚見之深入弃鸦,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外冀」鸭”[4]因為它們對“美”的判斷標準不同掀泳。
就杜甫的詩歌而言雪隧,中國古典詩歌最高的標準是以詩證史,是“興觀群怨”[5]员舵。從前者看脑沿,中國古典詩歌受史官文化影響極深,其最核心的判斷標準便有歷史的影子马僻,所以杜甫才會被稱為“詩史”庄拇。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看,歷史與詩是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韭邓,二者不可互為標準措近,但在中國史官文化的強勢影響下,詩歌便天然地具有歷史因素女淑。杜甫最有代表性的詩歌恰恰可補史之闕瞭郑,其價值也便在此。從后者看鸭你,中國詩歌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屈张,并不完全是詩人自娛自樂的產物。相反袱巨,每當詩歌史上自娛自樂開始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風氣之時阁谆,便會有人站出來大聲疾呼,要求重回詩歌創(chuàng)作面向歷史愉老、面向社會的正途來场绿。從這個意義上看,“登高能賦嫉入,可以為大夫”[6]“不學詩焰盗,無以言”[7]等判斷不是夸大之詞贱鄙,也不是縮小或束縛了詩歌藝術能量的枷鎖。因此姨谷,詩歌創(chuàng)作才成為中國古代文人的必備素質逗宁,而西方文化中詩歌未必有這樣的普及率。正因如此梦湘,詩歌才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底色瞎颗,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呈現方式。
歸根結底捌议,要正確進入中國古典詩歌的世界哼拔,首先要把它從數百年來被西方詩歌收編的歷程中拉回來,這是能完整瓣颅、深入理解它的前提倦逐。如果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這種辨體的意識,學生就只會拿西方詩歌的體制規(guī)律來“格式化”中國古典詩詞宫补,從而使教學看似完成了信息傳遞的任務檬姥,實際上學生所收獲的只是被“格式化”清除了豐富指向的概念。這里可能還存在一個誤區(qū)粉怕,即認為辨體這樣學術化的命題應當是在大學階段進行的健民,與中小學的教學關系不大。但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贫贝,當下的詩詞接受中秉犹,以西方詩歌概念代替中國詩歌概念的接受基礎恰恰是在中小學階段建立起來的;而且這種接受范式一旦建立稚晚,便有強大的慣性力量崇堵,成為真正進入中國詩歌世界的最大阻力。因此客燕,從必要性上來說鸳劳,辨體的學習恰恰要在中小學教學中完成。當然幸逆,這種完成不是說要在小學或中學就對學生進行復雜的學理講授棍辕,那既枯燥,也難奏效还绘。學生對概念建立認知是一個與周圍的認知協調的過程楚昭,只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對中西詩歌文體的差異有所了解拍顷,那么在講解詩歌時抚太,便會從不同層面得到體現,從而讓學生將二者區(qū)分開來。當然尿贫,如何講授仍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电媳,而且路徑眾多,筆者認為關鍵在于“還原”二字庆亡。
二匾乓、還原——從古典詩歌中探尋生命的體悟
“詩無達詁”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大的秘密。對于古典詩詞的教學來說又谋,卻是一個非常無奈的悖論:一方面知道無法詮解拼缝,另一方面卻不得不言說——詩中也有能說清楚的部分,但多非精華彰亥,詩的精髓永遠處于模糊不清的藝術銅鏡之后咧七。
然而,教學仍要進行任斋,只是要盡最大努力继阻,把詩境盡量多地展示、比喻废酷、暗示給學生瘟檩,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有自己獨到的領悟。這一點如何做到呢锦积?一般人會覺得把詩歌背會就可以了芒帕,這其實是不對的歉嗓。一般的文章背會之后就占有了文章最核心的東西丰介,但詩歌恰恰不是這樣,對詩歌的占有不是背誦鉴分,而是理解與欣賞——對于很多從小就會背誦的名詩哮幢,很多人對其文意存在誤解,對詩意就更難稱知音志珍。于是橙垢,那些背誦最后只成為炫耀的資本,并逐漸在記憶的沙漠中蒸發(fā)伦糯。其實柜某,只有深入的理解與欣賞才能內化為營養(yǎng),滋潤學生的生命之樹敛纲。
但是喂击,新的問題又來了,如何理解與欣賞淤翔?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把生字詞講清楚就可以了翰绊,其實這個誤區(qū)前文已經指出,對一首詩來說,字詞當然要了解监嗜,但這是遠遠不夠的谐檀。也有人先講詩人生平,把作品當成詩人生平的舉證裁奇;再講詩人的寫作風格桐猬,作品又成了學生議論文中四處粘貼的名言警句」舫Γ或許也有人會細致地講解作品课幕,但多數也淪為場景描述。更有一些聰明的講授者五垮,四處搜羅詩人或詩作背后的故事乍惊,把詩性的體驗變成小說式的敘事——由于一般讀者都喜歡敘事,因此這樣的講課方式會很討巧放仗。但可惜的是润绎,這與此前的誤區(qū)一樣,那就是忽略了對詩作本身意蘊的挖掘诞挨。
那么莉撇,中國古典詩歌究竟該如何講授?筆者認為惶傻,應該把古典詩歌中最本質的東西盡量展示出來棍郎。雖然有些詩會有字詞的錘煉,有些詩會鑲嵌很多典故银室,有些詩會用很多修辭手法……這些都需要講涂佃,但都不是重點。前文言及《尚書》中“詩言志”的傳統蜈敢,當下的《尚書》整理中辜荠,有學者將“詩言志”翻譯為“詩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8]。在“思想”后加入“感情”二字抓狭,這種增譯很可能恰恰是整理者受了西方詩歌抒情特質的影響伯病,而顧頡剛、劉起釪先生譯為“運用詩教涵養(yǎng)他們高尚的志節(jié)情操”否过,就更為合理午笛。由此,便可以知道苗桂,一首好詩的重點是詩人生命感受的獨特表達药磺,作者寫詩主要是要表達“高尚的志節(jié)情操”,讀者讀詩也要用自己的經歷和心靈去體悟這種生命意味誉察∮胛校《文心雕龍·知音》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驼卖,雖幽必顯”[9]氨肌,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生命體悟式的教學需要注重兩點酌畜。
第一怎囚,是對生命場景的還原。如對于古人詩歌中最常見的送別詩桥胞,今人如果沒有生命場景的還原就很難感受其中濃重的生命感受恳守。如沈約《別范安成》“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贩虾,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十觴亦不醉催烘,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缎罢,世事兩茫靡寥海”。如果不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策精,就無法深刻體會這些詩句中沉重的生命體驗舰始。當然,還原其實不完全是“能”或“否”的問題咽袜,在很多時候丸卷,更是一個“多”與“少”、“深”與“淺”的問題询刹。因為雖然我們沒有古人的生活經驗谜嫉,但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共情能力與情感遷移能力,這即是欣賞所有文學作品所必需的素質范抓,也是我們討論的生命體悟式教學需要注意的第二點骄恶,即對生命普遍性內容的感受與體悟。古詩中蘊含了豐厚的生命體驗匕垫,但這些體驗都被隱藏在詩歌語言、意象等最為深幽的地方虐呻,必須有對生命象泵、對美的敏感才能捕捉到。
比如斟叼,孟浩然的《春曉》是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一首唐詩偶惠,但是真要深入體悟它并不容易±噬或者因為有“花落”忽孽,有“風雨”這樣常見的傷春意象,將其詩旨理解為古詩中最為普遍的傷春;或者因為有“處處聞啼鳥”這樣歡快的句子兄一,將其詩旨理解為品味春光的恬靜與欣悅厘线。這自然都不能說錯,但與原詩所蘊含的復雜情感相比照出革,確實有些過于簡單造壮。其實,這首詩體現出來的恰恰是一種說不清楚的淡淡哀傷骂束,同時不乏恬靜的喜悅耳璧,是一種二者混雜在一起的微妙情感。況且展箱,這兩種情感的混雜并不完全是作者情感無理的并置旨枯,而是有內在邏輯的,正因為喜愛萬物生發(fā)的春天混驰,所以對“花落”這一象征春逝的物候才會有傷感之情召廷;但作者畢竟在春眠的酣睡之后醒來,傷春之意并不能沖淡那種在春光中醒來的快樂账胧,因而它只能是作者內心深處的一絲隱憂竞慢。這種情感說出來似乎讀者也可以理解,但能否體察就是另外一回事:前者是理性認識治泥,后者是感性經驗筹煮。因此,這一點是真正進入古代詩人情感世界的關鍵居夹,但也是最難體悟的败潦。這就要求學生有相同或相類似的經歷來作為感性經驗的觸媒。如果學生沒有准脂,那么教師就需要盡量去激發(fā)學生心中相似經歷的情緒體驗劫扒。事實上,好的詩歌欣賞應該是雙向的狸膏,一方面沟饥,讀者要努力調動自己的生命體驗來與作者共情;另一方面湾戳,在這一過程中贤旷,讀者的情感世界也被打動自己的詩歌所塑造,這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互相促進的過程砾脑。
上述諸例更多還在“情志”層面幼驶,也就是說,雖然主要表達了作者的“志”韧衣,但也承載了作者的情感盅藻,不必諱言购桑,這正是中西詩歌相通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無法納入這一框架的例子氏淑。比如勃蜘,蘇軾的《題西林壁》,若僅從抒情性的角度便無法欣賞夸政,因為全篇幾乎沒有情感表達元旬,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的哲理體悟,這種哲思同樣可以通過讀者的涵泳而收獲豐富的生命感知守问。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匀归,不只是喜發(fā)議論的宋詩,唐詩中也極常見耗帕,如《登鸛雀樓》的宏闊與進取穆端,《望廬山瀑布》的雄奇與瀟灑,《詠柳》的細膩與童心仿便,《絕句》的色澤明麗與對仗工整……持此以觀体啰,會發(fā)現中小學所選古詩中全然歸于抒情的篇章占比其實是不大的,那些不能從情感角度解讀的作品更多嗽仪,如果拿錯了“解藥”荒勇,就會阻礙學生對詩作豐富多維的生命體悟。
如果授課能進行到這一步闻坚,學生對于某首特定詩歌的感受才是最深刻的沽翔,也是最個人的。有的時候窿凤,這種授課能令講授者與聽講者都被深深打動仅偎,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那是最高境界雳殊,但可遇不可求橘沥。從生命體悟的角度講詩歌,既高妙又危險夯秃,高妙處可以感動所有人座咆,危險的是很容易流于煽情或低俗——這其實需要講授者有更博大、豐富的生命體驗來作為比照寝并。
三箫措、實踐——格律詩寫作訓練
詩歌從文體的角度來看,可以套用郭英德先生文體結構的范式衬潦,分為體制、語體植酥、體式镀岛、體性四個層面:“(一)體制弦牡,指文體外在的形狀、面貌漂羊、構架驾锰,猶如人的外表體形;(二)語體走越,指文體的語言系統椭豫、語言修辭和語言風格,猶如人的語言談吐旨指;(三)體式赏酥,指文體的表現方式,猶如人的體態(tài)動作谆构;(四)體性裸扶,指文體的表現對象和審美精神,猶如人的心靈搬素、性格呵晨。文體的這四個結構層次,體制與語體熬尺,偏重于外摸屠,往往通過觀察、分析便可以直觀地把握粱哼;體式與體性季二,偏重于內,只能通過仔細的辨析和比較才能深入地體察皂吮〗渖担”[10]由此分類可以看出,前述生命體悟多從體式與體性入手蜂筹。但僅如此肯定是不夠的需纳,因為這只解決了這一文體在體式與體性方面的特點,還沒有解決體制與語體的問題艺挪。
中國古典詩歌與戲劇不翩、小說或者西方普遍意義上的詩歌不同,其體制對于詩歌藝術風貌的影響極大麻裳,從某種意義上說口蝠,中國古典詩歌首先是體制上的,其次才會有體式與體性的張揚津坑。因此妙蔗,想要深入理解某首詩歌,只從內容角度梳理其對生命意義的承載疆瑰,是不夠的眉反,因為它首先是一種精致的形式昙啄,可見,理解古詩一定要考慮其形式的意義寸五∈崃荩或許可以作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把古典詩詞比作古人用了各種修飾技巧將其呈現在電子文檔中的藝術品梳杏,僅從體式與體性來理解它韧拒,就仿佛把電子文檔中的內容拷貝到文本文檔一樣,內容并無缺損十性,但形式卻遭到了巨大破壞叛溢,原本的各種修飾都蕩然無存。閱讀中國古典詩詞烁试,若不重視其形式特征雇初,就無法更全面、深入地感受其所帶來的美感减响。
由于古典詩詞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經與當下距離太遠靖诗,讀者無法通過一般文學文體的欣賞經驗去進入古典詩詞的體制中去,因此支示,必須進行一些適當的訓練才會有所了解刊橘。
除要理解古詩的煉字煉句、對仗用典等語言特點颂鸿,也要了解其平仄促绵、聲韻等形式特點——對于格律詩與詞來說,后者有時更重要嘴纺。一首詩或詞寫得再好败晴,如果出了韻或者平仄不協調,就會被認為不合格栽渴。比如尖坤,杜甫的拗救、王安石的險韻闲擦、柳永的創(chuàng)調慢味、周邦彥的字分清濁,如果沒有格律常識墅冷,這些詩人在形式上苦心孤詣的追求就會被完全忽視纯路。例如,從消極層面看寞忿,“白發(fā)三千丈”中的“三千”是虛數驰唬,但為何一定是“三”呢?李白不少詩都用了這個數字腔彰,如“飛流直下三千尺”定嗓。若稍知格律蜕琴,便知道在前句的五字中萍桌,只有“三千”二字是平聲宵溅,如果“三”字用了仄聲,就犯了孤平上炎,詩的韻律感就不好恃逻,而從一至十的數字中,只有“三”是平聲(其他幾個現在讀平聲的字都是入聲)藕施。而從積極層面看寇损,有些作品又能在平仄的協調中游刃有余,如“白日依山盡裳食,黃河入海流”矛市,不但從意義上每字都對仗,即便從音韻上看也是如此诲祸,這樣的平仄間隔便帶來一種錯落有致的韻律感浊吏,使“詩言志”后便可以“歌永言”。
基于這一邏輯救氯,便應該在講授中國古典詩詞時找田,有意識地給學生普及一些近體詩格律方面的知識,甚至可以要求學生至少寫一首合律的詩着憨,完全按照平水韻來押韻并協調平仄墩衙。目前的考試作文是一種應試寫作,所有的命題在文體選擇上都不約而同避開了詩歌甲抖,但從創(chuàng)意寫作的角度來說漆改,詩歌寫作才是培育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砥礪其對生活的感悟的最佳形式准谚。詩詞格律本身并不難挫剑,給學生普及這一知識只是捅破一層窗戶紙罷了,但會開闊學生的接受視野氛魁,增強學生解讀中國古典詩詞的能力暮顺。筆者曾按照這一設計進行了一些試驗,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效秀存。開始的時候多數學生會在押韻和入聲字上犯錯誤捶码,但經過幾次指導,基本能寫出較為合律的詩或链。也有個別學生寫出來的詩語句不通惫恼,但試驗的目的首先是格律,詩作本身的藝術性因素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澳盐,這與個人天分祈纯、語言敏感度及閱讀量有關令宿。
經過格律詩寫作訓練后,學生對于古典詩歌的解讀便有了不同的眼光腕窥,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分析詩歌的背景知識粒没、思想特點、藝術風格簇爆。很多學生都能有意識地從格律的方面著眼癞松,盡量還原作者寫作此詩時的“志意”——這雖然是對一首作品體制與語體方面的追問,卻總會在深層挖掘出體式與體性的光影來入蛆。
總而言之响蓉,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自然可以有很多種嘗試,但個人以為哨毁,最關鍵的是要先進行文體的辨析枫甲,要尊重每一種文化形態(tài)中文體的民族特性,而不是在簡單的比較中作粗略的價值判斷扼褪。然后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進行提升:內容方面要以生命體悟為核心想幻,形式方面則以格律詩的特殊體制為突破口,詞亦如此迎捺。事實上举畸,學習了格律詩后,對古體詩的體制也當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凳枝。只有這樣抄沮,才能真正體悟中國古典詩詞獨特的美,并從這種審美體驗中領悟其文化意義岖瑰,進一步豐富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叛买。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131蹋订、269~270.
[2]顧頡剛率挣,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8:292~293露戒,357.
[3]錢鍾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椒功,1997:298.
[4]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智什,2004:93.
[5][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动漾,2014:183,176.
[6]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荠锭,2006:183.
[8]李民旱眯,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4.
[9]劉勰.增訂文心雕龍校注[M].楊明照,校注拾遺.北京:中華書局删豺,2012:600.
[10]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共虑,2005:4.
(李小龍:北京師范大學)
[本文原載于《語文建設》2024年10月(上半月)]
(微信編輯:茍瑩瑩;校對:張?zhí)m)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