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問津”一詞的象喻之義是探求人生的道路销部,追求人生的理想。表達作者悲情憂世之道况鸣。富有深邃的自然昔搂、玄幻、自由之美學意義土辩。
關鍵詞:象喻支救,悲情,自然拷淘,玄幻各墨,自由
《桃花源詩并序》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頂峰启涯。八年級語文教材選編了《桃花源記》一文贬堵,教學此文時,教師大都會運用各種方法结洼,引領學生欣賞桃花源的美景黎做、桃花源人的熱情、桃花源安樂祥和松忍、平寧怡然蒸殿、富足的社會形態(tài),比較感受桃花源的美好鸣峭,感悟作者陶淵明借世外桃源所寄寓的美好情懷宏所。筆者在教學此文時,一般也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引領學生學習摊溶,很少探究此文的深意爬骤。尤其是對文末“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莫换,聞之盖腕,欣然規(guī)往赫冬。未果,尋病終溃列。后遂無問津者劲厌。”都是一帶而過听隐!补鼻,閑暇之余,玩味良久雅任,總覺得“后遂無問津者”意味悠長……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和他詩文對后世的影響风范,筆者認為“無問津”除了課本注釋“沒有問路的”以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蘊:
一沪么、“無問津”的象喻之義
葉嘉瑩老師在《北宋名家詞選講》一書中硼婿,詳盡解讀了秦少游的一首詞——《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禽车。桃源望斷無尋處寇漫。可堪孤館閉春寒殉摔,杜鵑聲里斜陽暮州胳。? ?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逸月。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栓撞。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碗硬。
葉老師說:開頭三句“霧失樓臺瓤湘,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恩尾×朐粒”所寫的是一種絕望的感情,是說對天下美好事物的那種追求和向往之情完全都落空了特笋。這開頭三句,我以為是一種象喻性的寫法巾兆×晕铮“樓臺”“津渡”都不是實景,都是一種象喻角塑,而這個比喻蔫磨,它的這個形象,也不是現(xiàn)實所有的形象圃伶,是一種象喻之象堤如,是喻言的形象蒲列。“樓臺”代表一種崇高的境界搀罢,“津渡”代表一種指示出路的所在蝗岖。因為津渡是碼頭,它表現(xiàn)為一個出路榔至〉钟可現(xiàn)在在秦少游心中,這些東西都失去了唧取,本來在他的想象之中有一個崇高的樓臺——“西北有高樓铅鲤,上與浮云齊”,這是想象中的一個崇高境界枫弟,可是現(xiàn)在這個崇高的境界被大霧遮掩了邢享,看不見了,他又說淡诗,我本來想找一個渡口骇塘,一個出路,可是在月光之下的迷蒙之中袜漩,在這有霧的夜晚绪爸,我看不見這個渡口了。
他為什么寫出這樣的詞來宙攻?就是因為在他內心之中對那種美好的向往追求落空之后奠货,絕望之后,他要把他那痛苦絕望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座掘。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落空了递惋,他就是以這種沉痛絕望的心情,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形象溢陪。
第三句引用了眾所周知的“桃源”的典故萍虽。就算“望斷”,也找不到美麗傳說中的桃源了形真!
《桃花源記》本身就是陶淵明虛構出來的杉编,也有比喻和想象的性質。所以文末“后遂無問津者”咆霜,不僅僅指后來就沒有問路的人了邓馒,也同時喻指后來連追求理想的人都沒有了。
陶淵明《飲酒?二十》也有提到“終日馳車走蛾坯,不見所問津”光酣。意思是說許多人終日為名利競相奔走,不見有人去問津這治世的真道理脉课,去探求真正的道路救军!
所以“問津”一詞的象喻之義是探求人生的道路财异,追求人生的理想!
二唱遭、“無問津”的悲情憂世之道
王國維在《人間嗜好之研究》說:“若夫直正之大詩人戳寸,則又以人類之感情為其一己之感情〉ㄏ簦”陶淵明生活在一個大分裂庆揩、大混亂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矛盾重重跌穗、危機四伏订晌、戰(zhàn)爭頻繁、禍亂不已蚌吸⌒獠Γ“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羹唠。猛志逸四海奕枢,騫翮思遠翥∨逦ⅲ”(《雜詩》其五)“少時壯且厲缝彬,撫劍獨行游〔该校”(《擬古九首》)陶淵明是一位極熱烈極有豪氣的人(梁啟超語)可是在那個動蕩的社會谷浅,陶淵明報國無門立功無望,在數(shù)次入仕的過程中奶卓,他清醒地意識到他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無從實現(xiàn)一疯,雖然他也有頗以為豪的家世:他的曾祖父陶侃,晉大司馬夺姑,封長沙郡公墩邀。祖父茂,武昌太守盏浙,父親也曾出仕做官眉睹。他的外祖父孟嘉更是得到陶淵明的喜愛。他曾專門寫過一篇傳記《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废膘,從文中可以看出陶淵明受外祖父的影響較大竹海。應該說,能為黎明百姓做事殖卑,而又品德高尚才華橫溢的外祖父是陶淵明心中的榜樣!所以坊萝,即便躬耕田園孵稽,窮到徹骨苦到徹骨许起,陶淵明的志向并沒有泯滅!“借問游方士菩鲜,焉測塵囂外园细?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接校∶推担”(《桃花源詩》)請問在世間各處巡游的方士們,你們怎能推測塵世之外的事蛛勉?我愿意踩著輕風而去鹿寻,在空中高高地飛翔,去尋找那適合我的桃源神境诽凌。而一句“后遂無問津者”也是同樣的感嘆毡熏!是對高尚人士劉子驥的感嘆!是對自己的感嘆侣诵!更是對后世人的感嘆痢法!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杜顺,詩人之憂生也财搁;“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躬络,望盡天涯路”似之尖奔。“終日馳車走洗鸵,不見所問津”越锈,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膘滨。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甘凭。王國維說這一詩一詞都表達了詩人對個體生命的憂慮之心,詩人在感慨一己生命的坎坷之時火邓,也表達了一個時代和一個群體的憂慮丹弱,所以“憂生”之中也包含著“憂世”之意。陶淵明的“終日馳車走铲咨,不見所問津”表達了陶淵明的關懷世道時運的淑世情懷躲胳。
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并序》說,“余閑居寡歡纤勒,兼比夜已長坯苹,偶有名酒,無夕不飲摇天。顧影獨盡粹湃,忽焉復醉恐仑。既醉之後,輒題數(shù)句自娛为鳄。紙墨遂多裳仆,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孤钦,以為歡笑爾歧斟。”可哪一篇是“以為歡笑”偏形?詩人把深切的悲哀化在了詩中静袖,他始終忠于自己的志向,“詩人吟詩如杜鵑泣血壳猜,當后人的心靈能感受到詩人恬然表面下的大悲大喜勾徽、大驚大憂以及深深的遺恨、深深的嗟嘆時统扳,詩人的精神生命才得以通過詩的意境在后世延伸喘帚。”
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中評: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咒钟,吾觀其意不在酒吹由,亦寄酒為跡焉。其文章不群朱嘴,辭采精拔倾鲫,跌宕昭彰,獨超眾類萍嬉。抑揚爽朗乌昔,莫與之京。橫素波而傍流壤追,干青云而直上磕道。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行冰。加以貞志不休溺蕉,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悼做,不以無財為病疯特,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肛走,孰能如此乎漓雅?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淵明之詩邻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庶灿,一切精義在其中〕孕疲化用王國維的話說,淵明的文字都是至性至情的文字腾誉,這種至性至情之中包含著人類共用的性情——悲情徘层。
三、“無問津”構建的美學意義
(一)利职、自然之美
梁啟超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說:淵明何以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藝呢趣效?一定有整個的人生觀在背后,他的人生觀是什么呢猪贪?可以拿兩個字來包括:自然跷敬。梁啟超認為:“自然”是他理想的天國,凡有絲毫矯揉造作都認作自然之敵热押,絕對排除西傀。他做人很下苦功夫,目的不外保全他的“自然”桶癣。梁啟超說拥褂,陶淵明一直到臨死的時候,還是悠然自得牙寞,不慌不忙地留下幾篇自祭自挽的妙文饺鹃。對此,梁啟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古來忠臣烈士慷慨就死時幾句簡單的絕命詩詞间雀,雖然常有悔详,若文學家臨死時留下很有理趣的作品,陶淵明外好像沒有第二位哩惹挟?
陶淵明就是這樣保持著原本的大自然的率真狀態(tài)茄螃,就是在這樣純粹素樸之中表達至真至切的思想感情,后世追逐他的人很多匪煌,但陶淵明是最特殊的一個责蝠。所以木心說:陶淵明不在中國文學的塔內,他是中國文學的塔外人萎庭。我把這句話看作是“后世無問津者”的最好的詮釋霜医!陶淵明的人生之路后世無法復制,“不懂其精致驳规,就難感知其樸素肴敛,不懂其樸素,就難感知其精致”(木心)“要自然、樸素的白賁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美應該是本色的美医男,就是白賁砸狞。”(宗白華)劉熙載的《藝概》說:白賁占于賁之上爻镀梭,乃知品居極上之文刀森,只是本色”我覺得這段話用在淵明身上,便是極佳报账!極絢爛又極平淡研底!即便是被貶途中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那個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都光芒萬丈的大才子透罢,也狂熱崇拜陶淵明榜晦,自嘆“我不如陶生”!
斯人已逝去羽圃,世上再無陶淵明乾胶!……
二、玄幻自由之美
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說:晉人欣賞山水朽寞,由實入虛识窿,即實即虛,超入玄境脑融。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更是晉人玄學之美的典范腕扶。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吨掌,中無雜樹半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膜宋×蓿”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過程,桃花源人熱情待客秋茫,淳樸的古風史简,都是近乎真實的記憶與體驗。
“土地平曠肛著,屋舍儼然圆兵,有良田、美池枢贿、桑竹之屬殉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局荚。其中往來種作超凳,男女衣著愈污,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轮傍,并怡然自樂暂雹。”處處帶著現(xiàn)實世界的影子创夜,但其安寧祥和怡然自樂的狀態(tài)又是現(xiàn)實世界所沒有的杭跪。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驰吓,聞之揍魂,欣然規(guī)往。未果棚瘟,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喜最≠苏海”由忽逢而終杳,“境與神會瞬内,真氣撲人迷雪。”空明虫蝶、晶瑩的世界深透著玄遠幽深的哲學意味章咧,現(xiàn)實的神話、逼真的幻境成為人們的一種精神需要能真×扪希“它將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引入一種審美的自由境界,化人們永遠解不開的生死得失粉铐、成敗榮辱之心結為一種詩意疼约,從而讓人們總能夠從任何痛苦、憂慮蝙泼、恐懼程剥、悲哀的情緒中得以解脫而超然物外、超然世外汤踏≈ǎ”
桃花源社會本是一種人生最簡單最單純的樣子,是陶淵明經歷了坎坷世事溪胶、洞徹世俗百態(tài)之后的想要回到的生命自由之真搂擦,人格自由之真』┎保“繁華落盡見真淳”盾饮,只是這繁華、名利包裹裝飾了“本色、初心”丘损,誰堪清貧普办、寂寞,“天下熙熙徘钥,皆為利來衔蹲;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呈础,天下人無不在名利這兩條船上擁擠著掙扎著舆驶,“無問津”三個字把世俗人擋在桃花源之外,而桃花源卻又成為人們的向往……向往而不得而钞,是因為他們無法達到精神的凈化和靈魂的自由……
都云作者癡沙廉,誰解其中味!一句“后遂無問津者”也許值得你細品臼节!
參考文獻:
葉嘉瑩《北宋名家詞選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01—01
陶淵明著郭平譯著《陶淵明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華書局 2011—11—01
宗白華《美學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