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橋,位于興化市戴南鎮(zhèn)唐家莊诅迷,東西向佩番,毗鄰福興庵。
橋為三孔青磚拱橋罢杉。橋長13.7米趟畏,中寬2.74米,堍寬3.3米滩租。中間主孔拱高3米拱镐,拱跨約2.5米。兩側對稱孔拱高2.3米持际,拱跨約1.6米。主孔左右券圈上緣皆嵌赭石額哗咆,石形古拙蜘欲,陰書雄黃橋,無年代修造記事晌柬。
此橋形象美觀郭脂,固實厚碩。券洞大小孔設計澈歉,主拱基為六級青磚臺墩展鸡,遞殺疊砌,近水面處嵌有防撞石埃难。與弧形橋面結合莹弊,在增強苛載抵抗的同時,也利于從前幫船涡尘、貨桅船與漁船等大小船只分行忍弛,減少行船避讓對于橋墩、拱券等處的撞擊考抄。相對于目前保留下來的多數(shù)單孔古磚橋细疚,其造型別致,出類拔萃川梅。雖然橋南側被泥土掩蓋疯兼,缺乏通透。但整體營制迥巧贫途,毫無麄糙吧彪。窺一斑而知全豹,放在一個放大的視覺維度潮饱,草蔓叢生的連拱橋墩来氧,猶有崇墉百雉之美。筆者深深地被這橋的匠心獨具征服香拉。
該莊另有南北向兩單孔磚拱橋凫碌,為安樂橋和太平橋扑毡,長寬尺寸約8×2.2米,小于雄黃橋盛险,分別位于雄黃橋東西不遠處瞄摊,除橋脊部位裸露于地表外,橋身均陷埋土中苦掘。
有關三橋建造年代稽查换帜,《戴南鎮(zhèn)志》(2007年)古跡篇載:“相傳300年前同時建起三橋,今安樂橋鹤啡、太平橋已圮廢惯驼,而雄黃橋保存完好”。
73歲的村民殷高銀對此說:“這莊約三百年隙畜,有三橋五廟之稱。五廟是東廟说贝,東岳廟(北極觀)议惰,福興庵,福緣庵和隆興庵乡恕,現(xiàn)在只剩下福興庵與北極觀言询。你看到的福興庵,原來有個老和尚志堅几颜,人是我們莊上的倍试,做過西溪泰山寺主持。雄黃橋是他砌廟時修造的蛋哭,先前也被淤埋县习,包括河道,都是去年才重新挖開疏通的谆趾。此橋正對北面的佘家灣躁愿,因佘諧音蛇,而起名雄黃以避害沪蓬⊥樱”“福興庵解放后曾改為大隊糧庫,開放后由泰山寺達禪和尚組織信眾重修跷叉∫荼ⅲ”
福興庵在雄黃橋西巷道中,庵前后兩殿附別院云挟,禪堂共計十二楹梆砸。前殿天王殿供奉彌勒佛與韋馱,正殿七檁硬山园欣,梁架重疊帖世,卷棚軒廊內(nèi)置,供奉釋迦牟尼與脅侍等佛龕沸枯。西側為別院日矫,整潔幽靜沪铭。拱圓形的山門腾节,氣勢恢宏萤皂。上書“福興庵容燕,民國庚午年重修,住持志堅敬立”配名≡舛猓可見寺前橋雄黃修于民國十九年(1930)冰悠,距今93年。對于該橋年代確考褐奴,從橋磚整體風化程度與橋身普遍采用定制偏小的21×9×6cm的青磚,也能辨別出其營造時間上的分歧于毙。
另據(jù)該寺公眾號介紹唯沮,該廟庵始建于大清道光九年(1829年)脖旱。泰山寺第十五任主持達禪(1920—2001)曾少年于此修持學佛,因感懷舊地介蛉,1997年與留寺僧人馨墀等僧信士發(fā)心重修萌庆,留下“行修六度”題字高懸于正殿。六度為大乘義章的六種修行之法币旧,即“布施度慳貪践险,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吹菱,精進度懈怠巍虫,禪定度昏散,般若度愚癡鳍刷≌家#”瞻仰諸佛,這似乎又是一次肅穆于梵宇输瓜,以緣俗諦的人生修練瓦胎。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尤揣,是名般若波羅蜜搔啊。
志堅禪師(1884—1947)生平事跡,除見西溪泰山寺第十一代方丈慧峰《志堅禪師傳》外最欠,震華法師(1908—1947)在《興化佛教通志.人物卷2》(1943)中有補充:
其法名顯固示罗,字志堅號侶樵,俗姓孫芝硬⊙恋悖“興化孫氏子,幼失怙持拌阴,誓報親恩绍绘。年十四東寺(興化城廣福寺)凝嵐上人,為之下發(fā)(剃發(fā))。二十往千華(寺陪拘,鎮(zhèn)江)學習篇聚(戒律)厂镇。年余下山參禪於京口江天(寺,即金山寺)左刽,廿四腰包行腳捺信,遍歷四大名山而回。唐港觀音及祖庭初地欠痴,皆欲授以院務迄靠。師以年事猶青,學業(yè)未充喇辽,不欲即就掌挚。而東臺西溪泰山又以缺席來聘,一時勉之者眾菩咨,遂於宣統(tǒng)己酉(1909)四月八日升座(上高座而說法吠式,此時志堅成為泰山寺第十任住持)。時前人失職遠竄旦委,負累頗多奇徒。齋廚之窘,致拆廢蒲團以代薪缨硝。始終忍艱耐苦摩钙,發(fā)奮圖。殿上鉗錘(授受點化)查辩,自為引導胖笛。數(shù)十年無間晨夕,卒能反敗為治宜岛,盡復古規(guī)长踊。殿堂為之莊嚴,金容為之輝煥萍倡,更修持地行門身弊,改砌通圣橋以利往來。民國辛未(1931)因病退席列敲,所居陋室三楹阱佛,顏(額)曰聊蔽風雨。而所定恒課(課誦)仍不肯廢戴而,種蔬補衲凑术,淡泊成風。后學之染浮華習者所意,往往望崖而退淮逊。嘗手輯泰山志二卷將梓行焉催首。”
有關志堅禪師出生地點未見經(jīng)籍諸說泄鹏,皆言興化人氏郎任。
以上文“遍歷四大名山而回。唐港觀音及祖庭初地备籽,皆欲授以院務”之句觀察涝滴,當中“唐港”其義不清,或地名胶台。“觀音”按后句皆欲控授以院務推論杂抽,應為寺院廟名诈唬。“祖庭初地”缩麸,佛教用語铸磅,意指當初剃發(fā)寺院,即興邑廣福寺杭朱。但“祖庭”本身也有祖居阅仔、故鄉(xiāng)之意。如元歐陽玄《送振先宗丈歸祖庭》弧械,詩名中祖庭八酒,即指故里,這里則可指興化城刃唐。該通志“卷1.梵宇”中又言:廣福寺在縣東慕韓鎮(zhèn)羞迷,俗稱東寺,東臺泰山寺志堅初驅(qū)烏于此画饥∠挝停”民國十八年合并市鄉(xiāng),改行政局為區(qū)抖甘,興化城屬第一區(qū)公所热鞍,劃分為昭陽、安北衔彻、景范薇宠、慕韓、宗岳米奸、崇文昼接、毓秀等若干鎮(zhèn)區(qū),慕韓鎮(zhèn)位于縣城東北悴晰。
驅(qū)烏慢睡,本意指驅(qū)趕烏鴉逐工。佛籍《四分律卷34.受戒揵度之4》云:“有檀越家死盡。唯有一小兒在漂辐。將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泪喊。佛知而故問。此是何等小兒髓涯。阿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袒啼。世尊告言。何故不度令出家答言纬纪。世尊先有制蚓再。不得度年減十二者,是以不度包各。佛問阿難摘仅。此小兒。能驅(qū)烏问畅。能持戒娃属。能一食不。若能如是者护姆。聽令出家矾端。阿難報言。此小兒卵皂。能驅(qū)烏能持戒能一食秩铆。佛告阿難。若此小兒灯变,盡能爾者豺旬,聽度令出家∑饬梗”又《摩訶僧祇律》:“沙彌有三品族阅。從七歲至十三。名為驅(qū)烏沙彌膝捞√沟叮”可見“驅(qū)烏”一詞使用在佛經(jīng)中,是指有一定的行為能力且能夠接受佛經(jīng)教育蔬咬,初入佛門的小孩鲤遥。慧峰《志堅禪師傳》中有述:“朝山后林艘,復到金山寺盖奈。有隱老和尚者,道行甚高狐援,深器師焉钢坦。命往興邑東寺授記究孕。”震華《西溪泰山寺志堅禪師六十壽序》文中有載:志堅離開金山寺后爹凹,“無何朝禮海內(nèi)名山厨诸,備習苦行。歸后監(jiān)理祖庭事務禾酱。宣統(tǒng)己酉泰山護國禪寺發(fā)生轇轕微酬,士紳嘖有煩言,眾請禪師卓錫颤陶】殴埽”結合三文記敘,廣福寺為志堅修行始初地無疑滓走。志堅故里或為興化城忙上,但此說缺乏資料證實。若以“遍歷四大名山而回唐港”斷句闲坎,則“唐港”為志堅禪師祖居地之意較大。對照《民國續(xù)修興化縣志》(1943)卷七自治志臚列茬斧,民國十七年前興化市自治區(qū)域17市鄉(xiāng)1379個莊舍腰懂,以及民二十三年廢鄰閭制改保甲所設六區(qū)共計165個鄉(xiāng)鎮(zhèn)名稱中,均未見唐港地名詞项秉。
《興化佛教通志卷2.僧尼杲峰傳》載震華法師為興化唐港人绣溜。“民國八年秋娄蔼,(杲峰)嘗以租事至唐港見震華怖喻,方十一歲,與語大加嘆賞岁诉∶校”杲峰字云慧,鹽城人涕癣,興化城內(nèi)金善庵尼師哗蜈,因下鄉(xiāng)收租偶遇震華,慧眼識珠坠韩,引導震華步入法門距潘,成為一代佛教史學大師,有“僧中素王”之譽只搁。據(jù)茲傳可得知唐港為確實地名詞無疑音比。又該書卷6,其弟子西禪在“震華依師上人傳”中言:“師名乘寶氢惋,一名全心(其俗名唐全心)洞翩,興化翟唐莊人稽犁。”按圖索駿菱农,《續(xù)修興化縣志》載翟唐莊為第四區(qū)唐子鄉(xiāng)所轄缭付。《興化小通志》(1934)記為翟唐鄉(xiāng)循未。即今唐澤村陷猫。民國該村曾短暫設鄉(xiāng),駐地唐家莊的妖。83年《興化縣地名錄》載:“因翟唐發(fā)音不雅绣檬,故更名唐澤大隊∩┧冢”《興化佛教通志》記為安唐鄉(xiāng)娇未。該莊民風淳樸,有寶華庵建于莊北星虹,四面環(huán)水零抬,院內(nèi)植黃梅一株,虬枝叢生宽涌,懸癭累節(jié)平夜。寺為雍正五年僧海云建,光緒間僧壁成甚有道行卸亮,為唐子鎮(zhèn)(今昌榮鎮(zhèn))木塔寺中興開法之祖忽妒。據(jù)村民介紹,莊東1里外有唐港河川流兼贸,莊北離白涂河約3里余路段直,莊名來由與戴南唐家莊之間不存在襟連關系。
檢索該縣民國時期含“觀音”稱呼的寺廟甩苛。按該佛教通志“興化各區(qū)寺廟僧尼統(tǒng)計表”列舉的609所僧尼寺廟中蹂楣,共計17處,分散于全縣六個區(qū)內(nèi)讯蒲。此表為民國二十五年興化佛教會調(diào)查存冊制立痊土,是該縣歷史不可多得的檔案資料,其年境內(nèi)僧尼人員總數(shù)達2625人墨林。有趣的是赁酝,民18年該縣僧尼統(tǒng)計僅為“1730人”犯祠,七年內(nèi)激增895人。以縣志所載民二十五年寺廟登記酌呆,該縣廟產(chǎn)達565.02頃衡载,僧尼人均約21.52畝。對比民二十一年實業(yè)部調(diào)查:“興化縣農(nóng)田畝數(shù)為1979596畝隙袁,農(nóng)戶總數(shù)12萬戶痰娱,平均每農(nóng)戶所占農(nóng)田為16.496畝”;與喬啟明“1929年江蘇十七縣各村農(nóng)戶平均每家人口數(shù)5.62人”來計算菩收,該縣農(nóng)戶人均僅為2.94畝梨睁。農(nóng)村社會分化嚴重,土地漸為地主娜饵、富農(nóng)與寺院占有坡贺。大量的農(nóng)村子女投身寺院,不難看出是為失去種地所迫箱舞。數(shù)據(jù)引用《江蘇省鑒》(1935)遍坟、《申報年鑒》(1936)。而儔匹通志所載廣福寺僧10人的執(zhí)事規(guī)模晴股,對17所中能夠具備“欲授以院務”的寺院篩選愿伴,安豐鎮(zhèn)古觀音閣建制突出,僧13人队魏,梵宇烜赫,廟產(chǎn)504畝万搔,其它冠以此名廟庵僅1人至7人不等胡桨。古觀音閣原為道觀,康熙六年始改佛教叢林瞬雹∶烈辏《興化佛教通志》載該寺“同治年重修大樓,其梁上字跡模糊酗捌,有大唐字樣”及“明萬歷乙未住持道人戚早王樓劉瑜重修”等署名呢诬。通志“捃拾.椽上書名”有云“名剎正梁皆附安木條,書名創(chuàng)建年月及住持或疏首名稱胖缤,最早者如木塔觀音北寶尚镰,皆有明萬歷字跡∧睦”木塔即指唐子鎮(zhèn)木塔寺狗唉,北寶即白駒北寶寺,而句中觀音及上文“唐港觀音”涡真,確系古觀音閣簡稱無疑分俯,可見安豐鎮(zhèn)是為唐港地帶肾筐。該鎮(zhèn)位于興邑東北30公里處,海溝河與塘港河兩河曾十字交匯于集鎮(zhèn)中心缸剪,素有“唐港分流”之景吗铐,向西4公里余另有西塘港河縱貫其境。其鎮(zhèn)域古屬安仁鄉(xiāng)杏节。溯此鄉(xiāng)名唬渗,明《寰宇通志.揚州府.古跡》(1456)“蓮花垛,在興化縣安仁鄉(xiāng)”拢锹。蓮花垛即今安豐鎮(zhèn)蓮花溝村谣妻。舊有姑嫂刈稻,姑墜溝嫂救之俱溺卒稳。葬溝旁蹋半,忽生蓮花數(shù)朵皆從口出。故事凄美充坑,履仁蹈義减江。《元豐九域志》(1080):“興化捻爷,(泰)州北一百二十里辈灼,二鄉(xiāng),陵亭一鎮(zhèn)也榄,有千人河巡莹。”所云宋兩鄉(xiāng)甜紫,疑為明清季東西兩鄉(xiāng):安仁鄉(xiāng)與長安鄉(xiāng)降宅。
《嘉靖興化縣志》(1559)“塘港册养,縣東六十里⊙构蹋”《萬歷興化縣新志》(1591):“東塘港去縣治東六十里捕儒,南通泰州運鹽河(泰東河),北通鹽城蒙喻×跤ǎ”“西塘港去縣治東六十里阎毅,南北橫亙,通梓辛河入得勝湖点弯∩鹊鳎”《咸豐重修興化縣志.河渠》將西塘港定位為“在縣治東四十五里∏栏兀”《興化縣地名錄》:“西塘港狼钮,位于縣城之東,南北流向捡絮“疚撸”“名稱來歷待考。北與興鹽界河交界福稳,南至復興莊與蚌蜒河相連涎拉,全長約41公里”;“東塘港分唐港河的圆、南塘港鼓拧、東塘港3個河段,總稱東塘港越妈。位于縣城的東部季俩,南起泰縣港口接鹵汀河,北至興鹽界河梅掠,全長70多公里酌住,境內(nèi)長約60公里。海溝河以北稱東塘港阎抒;海溝河以南至白涂河稱南塘港酪我;白涂河向南稱唐港河;名稱來歷待考挠蛉〖朗荆”從興鹽界河向南肄满,在衛(wèi)星圖上看此段兩河并列谴古,東西間距4~6公里不等,穿白涂河稠歉、車路河蜿蜒南至梓辛河掰担、蚌延河的狹長地帶。以萬歷志所載西塘港南端為界定怒炸,推測包括今天的安豐鎮(zhèn)带饱、昌榮鎮(zhèn)、大垛等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歷史上有可能被慣稱為唐港勺疼,且上文唐港翟唐村地理位置也處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教寂。比照舊東臺縣時堰南薌溱潼等水鄉(xiāng),因在范公堤西执庐,人們慣之堤西酪耕。當然也不排除,唐港可能只是指塘港或唐港河段兩岸地帶轨淌;甚至是更小范圍內(nèi)安豐鎮(zhèn)的俗稱迂烁。其河流尾部貫穿蚌蜒河與泰東河相接,該段舊屬東臺縣递鹉,民國元年實行地方自治區(qū)制盟步,在西周卜莊、黃岱躏结、光孝莊却盘、顧家莊、刁家莊等唐港河流經(jīng)地設立唐港鄉(xiāng)窜觉,可見唐港南北綿袤谷炸。民18年實行新的縣組織法,屬縣八區(qū)沈埨鎮(zhèn)禀挫,包括上文雄黃橋唐家莊旬陡、佘家灣,兩莊原屬沈埨市语婴;戴南(戴家澤)原屬時堰市描孟。四月中旬觀荻垛萬盛橋,借機對該莊西6里的唐港村名等情由詢問砰左。村民董慶香老人匿醒,為董萬盛后人,有說:“今天唐港村是由原周吾舍缠导、進士舍合并成廉羔。”“唐港大概是指唐港河周邊僻造”锼”這與唐港疑竇的含糊解答,黃岱莊經(jīng)賢橋髓削、唐澤村竹挡、蒼朱村、觀音泊立膛、蓮花溝等老者也有同類言語揪罕。似乎震華書中相關“唐港”梯码,在民間并不是通行說法,或因時光荏苒而淡忘好啰,但大致都肯定了因河而名的揅榷部分轩娶。
訪聞中,唯一得到的肯定答復框往,是與路人安豐鎮(zhèn)64歲徐大勇的交流:“以前到河西窯廠水泥廠的運貨船全走這河罢坝,河向北一直通到海溝,淤塞是近三四十年的事搅窿。這兒就是老唐港嘁酿。稱謂唐港人,就是以這條河說的男应∧炙荆”當然這種回應,隨后遭到其它更年長的居民和增慶十組村民否認沐飘∮巫“唐港河原來也不通海溝”,“我們這兒沒有唐港人一說”耐朴。但以民國興化“全境水道圖”觀察借卧,此河至少在1943年仍保持向北暢通狀態(tài)。從鎮(zhèn)內(nèi)唐港河填淤處繞向南走筛峭,水面平靜漸闊铐刘,沿岸舊建筑上的路標寫作“塘港河東”。過一閘橋影晓,便是永豐圩镰吵,村民稱之“黃圩”。腳下圩岸明顯高于圩內(nèi)平房屋脊挂签,不難想像出這條河的前身會該是如何般水深湍急笆豁。
《興化市志》(1995)載: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催蝗,建立新的區(qū)鄉(xiāng)政權踢关,推行新鄉(xiāng)制咐鹤。于1943年12月,成立唐港辦事處(后改稱唐港區(qū))侨核。相比興化佛教通志上唐港稱呼的隱晦草穆,這是該縣地方志上首次以唐港為名稱的建制區(qū)域。該年底芹关,“全縣轄臨城草馮海河合塔老圩永豐唐港等七個區(qū)续挟〗糇洌”建國后侥衬,1950年全縣轄“永豐合塔老圩唐港海河海南草馮沙溝中堡李健臨城平旺大垛梓辛茅山戴南周莊花順”及城區(qū)等19個區(qū),下轄242個鄉(xiāng)鎮(zhèn)為止,其間除1944年3月“唐港老圩兩區(qū)合并為三圩區(qū)轴总。5月撤銷三圩區(qū)直颅,恢復唐港老圩兩區(qū)”的短暫變動外,該區(qū)建置另無其它變動記載怀樟,推斷民主政府唐港區(qū)域應處在一個較穩(wěn)定的范圍狀態(tài)功偿。1956年春區(qū)鄉(xiāng)鎮(zhèn)調(diào)整,唐港區(qū)被撤并往堡。按1950年興化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名表械荷,唐港區(qū)下轄“楊盛、中北虑灰、三河吨瞎、劉文、雙馬穆咐、同盟颤诀、中南、新陸对湃、青洋崖叫、圩中、安豐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拍柒。其中劉文心傀、同盟、青(清)洋等鄉(xiāng)拆讯,這些今天在地圖上可以直接搜索的地點剧包,與雙馬、圩中等鄉(xiāng)于1957合并組成唐港鄉(xiāng)往果,1959年更名為下圩公社疆液;包括由楊盛鄉(xiāng)(楊家舍盛家舍)、新陸鄉(xiāng)(新陸宴)等鄉(xiāng)村組成的中圩公社陕贮;海溝河南原安豐鎮(zhèn)駐地等地域堕油,基本上為原唐港區(qū)轄地組成,其面積也與今天安豐鎮(zhèn)駐地及海溝北非老圩部分的鎮(zhèn)域大體重疊肮之。參見《安豐鎮(zhèn)地圖》(2018)掉缺、《興化縣地名錄》相關公社概況介紹「昵埽可以推敲出民主政府唐港區(qū)的取名初衷眶明,仍是以舊安豐古水系為特征,經(jīng)拆分后重組筐高,實現(xiàn)新鄉(xiāng)制搜囱。以村組制取代保甲制丑瞧,完成基層政權改造,鞏固抗日根據(jù)地建設蜀肘。適如市志所載:1943年8月“因安豐偽據(jù)點橫亙于五區(qū)之中绊汹,逐撤銷五區(qū)“绯瑁”將其所轄境域劃分給各相鄰區(qū)域西乖。“10月更改各區(qū)行政名稱坛增』竦瘢”這一過程再次壓縮了以安豐鎮(zhèn)為核心的古鄉(xiāng)境版圖,盡管嗣后界塊屢有調(diào)進收捣。舊五區(qū)區(qū)域:東至寺港河(雌雄港)與第六區(qū)交界典鸡,南與第三區(qū)北蔣鄉(xiāng)(今海南鎮(zhèn)北蔣村)第四區(qū)鎮(zhèn)林鄉(xiāng)(今林湖)分界,西至渭水河與第三區(qū)交界坏晦,北至興鹽界河與鹽城交界萝玷。
蒐閱唐港一詞球碉,較早見《知縣傅公珮疆界議》:“梓新(辛)河在興化縣東南一十五里,自唐港西出得勝湖仓蛆≌龆”傅珮,仁和人看疙,嘉靖十三(1534)知興化縣豆拨。監(jiān)察御史婺源洪垣批略言此河“自塘港西出得勝湖∧芮欤”可見“唐”通“塘”施禾。《說文解字注》云:“凡陂塘字古皆作唐搁胆∶指悖”“隄、唐也渠旁∨世”塘字本義為堤岸。該河詞條參照地理實情顾腊,文意晦澀粤铭。新志在形勝章節(jié)給予修訂:“梓新河去縣治東南十五里,自塘港西杂靶,入得勝湖梆惯,下運鹽河酱鸭。”得勝湖在興邑東十里加袋。對比該節(jié)愽真河等詞條:“去縣治東南一百里,由泰州界入運鹽河抱既≈吧眨”“捵鹽河去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南循捍海堰入運鹽河,近名串場河防泵∈粗”判斷梓新河“下運鹽河”即流經(jīng)泰州界再入泰東河,立論明季梓新河并非果真如傅珮所言捷泞,僅為“興化腹里之河”足删,“一路不通”鹽場。傅氏竭力平賦又免站役锁右,為興邑民兵謀利可贊失受。但以小港不可為界,來議定疆壤未免牽強咏瑟。又《興化佛教通志.卷10》云:“中正門外圓通庵與唐港黃葛莊(卷1統(tǒng)計表記為黃家鄉(xiāng))西方庵俱有肉身和尚拂到。”黃家鄉(xiāng)即今黃家莊码泞,位于海溝北東塘港河畔兄旬。根據(jù)唐港“翟唐、古觀音閣余寥、黃葛莊”三個地點位置左右毗鄰東塘河领铐,可以邏輯該書中“唐港”即為嘉靖志“塘港”,新志“東塘港”宋舷,且有沿河地域?qū)傩陨系囊晷髂臁_@與新鄉(xiāng)制中“唐港區(qū)”的建制截然不同。而解放后將東塘港分段命名祝蝠,無疑局限了“唐港”這一全流域古水道概念莲兢。
清明過福興庵,不遇其門弟子续膳,志堅故里和該庵淵源竟成迷惑改艇。
? ? ? ? ? ? ? ? ? ? ? ? ? ? ? ? ? 劉曉東 2023.5.17
為了找尋書中唐港觀音谒兄,有時陷入感覺。即使明知這違背常理的情緒結果社付,跟所追求的事實毫無關聯(lián)承疲。但單憑“觀音泊”三字魅力驅(qū)使邻耕,穿越興化市腹地,從昌榮燕鸽、翟唐兄世、蒼朱再沿西塘河至喊陳、影山頭遺址到魏莊啊研。黃昏曠風下御滩,佇立于水天一色又浩瀚流長的觀音泊前,立刻忘記掉一路旅途疲憊党远。就像起初以放大的視角去觀量雄黃橋墩基削解,我相信,這寰宇冥冥中也有雙眼晴沟娱,天父一樣照耀著擁抱著藐小的你氛驮。闃靜無聲的藍色水泊,讓人靈魂清澄空明济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跋記
附志堅禪師生平事略:
光緒十年(1884)矫废,出生于興化縣。俗姓孫砰蠢,幼年父母早逝磷脯。
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四歲娩脾。剃發(fā)于興化城東廣福寺赵誓,依師祖凝嵐老和尚座下學習佛經(jīng)。
光緒二十九年(1903)柿赊,二十歲俩功。往鎮(zhèn)江句容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
光緒三十年(1904)碰声,二十一歲诡蜓。往鎮(zhèn)江金山寺參學,得青權和尚傳法胰挑。
光緒三十三年(1907)蔓罚,二十四歲。參拜四大名山瞻颂,歷盡跋涉豺谈。朝山后復到金山寺,深受高僧隱儒(1851—1910)器重贡这,命回興化廣福寺授記茬末。
宣統(tǒng)元年(1909),二十六歲。佛誕日卓錫西溪泰山寺丽惭,承乏廟宇事務击奶,為泰山寺第十代住持。時值寺院負累頗多责掏,寮廚用火僅以蒲團拆開代薪柜砾。
民國二年(1913),三十歲换衬。泰山寺開堂傳戒痰驱。為第七代方丈廠譯和第八代方丈蓮祖修建墓塔。
民國四年(1915)冗疮,三十二歲萄唇。夏4月檩帐,寺內(nèi)關帝殿毀于火术幔,數(shù)間棟宇盡成瓦礫。與西溪士紳王賓甫等人倡議湃密,為重建該殿申募化緣诅挑,鳩工庀材,并著手同修東岳大殿等建筑泛源。
民國十三年(1924)拔妥,四十一歲。重修泰山寺山門石牌坊达箍。
民國十九年(1930)没龙,四十七歲。經(jīng)15年節(jié)衣縮食缎玫,苦心經(jīng)營硬纤,關岳殿、東岳大殿赃磨、十王殿等建筑群及內(nèi)部神像重建裝裱完畢筝家。殿堂壯嚴,金容輝煌邻辉。因其戒行清高溪王,兼住持縣西南隅唐家莊福興庵。該年重修韋陀殿值骇、齋堂莹菱、客堂,建造廟東雄黃橋吱瘩。
民國二十年(1931)芒珠,四十八歲。因病退居方丈搅裙,命慧峰接任皱卓。秋洪災裹芝,西水下注,臺城街道行船娜汁,居民遷往泰山寺臨時棲身嫂易。志堅囑咐眾僧騰出廟房,接納災民食宿時長月余掐禁。
民國二十四年(1935)怜械,五十二歲。重修寺前通圣橋及庫房大寮傅事。同年縣當局計劃分撥境內(nèi)廟產(chǎn)補充它用缕允,各寺主持觀望無計,惟志堅據(jù)理力爭蹭越,向省司請愿障本,東邑廟產(chǎn)方有保全。
民國三十二年(1943)响鹃,六十歲驾霜。隱退陋室三楹,布衣蔬食买置,手輯泰山寺志二卷粪糙。因日寇時常闖入泰山寺惹事生非,暫赴金山寺避亂忿项。
民國三十六年(1947)蓉冈,六十四歲。該年春國民黨軍隊進駐泰山寺轩触,志堅再度漂泊京口寞酿,不久圓寂于金山寺。
? ? ? ? ? ? ? ? ? ? ? ? ? ? 劉曉東? 2023.5.18整理
本文為筆者原創(chuàng)怕膛,如若引用熟嫩,請著明作者及簡書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