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不記得很久以前咱們有聊過傳統(tǒng)文化里的“五服”?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钝凶,遠房親戚一旦超出了五服的范圍仪芒,那就可以不再算是親戚。
比如逢年過節(jié)或者遇到紅白喜事的時候耕陷,五服以外的關系雙方無須按照親戚間的禮數來往掂名。除開五服之外,中國人還講究輩分哟沫,過去叫論“字”排輩(注意是論“字”排輩饺蔑,而不是論“資”排輩)。
過去嗜诀,人們有修撰族譜家譜的傳統(tǒng)猾警。家譜或族譜,就是通過記載家族世系人名字輩來達到“辨尊卑序長幼”的目的隆敢,所以過去老一輩的人发皿,都知道自己屬于家族里的哪一個字輩。
在同一宗族內拂蝎,人們通過字輩穴墅,就可以知道各自的輩分,輩分又和家族的世系次第相對應温自,比如“祖宗十八代”封救,實際上就包含了一個家族傳宗接代的十八個“字輩”。
之所以有這樣傳統(tǒng)捣作,和歷史上的“宗法制度”有很大關系誉结。什么叫宗法制度?如果簡單地來理解券躁,就是“國有國法惩坑、家有家規(guī)”,既有國法也有家法也拜,任何個體都必須在遵守國法的同時以舒,還要遵守宗族的族規(guī)或者家族的家訓。
這些古老的文化慢哈,在傳承的過程中蔓钟,也衍生出了很多規(guī)矩和講究,比如有句俗語說:人過五代另起墳卵贱,房過三代必走人滥沫。古人為啥這么說侣集?有什么現實意義嗎?
大家注意這句話里出現“五代”和“三代”這兩個關鍵詞兰绣,也就是說世分,當一個家族傳宗接代到第五代人的時候,就必須要另起祖墳缀辩;而當房子住過三代人以后臭埋,后面再下一輩的人就必須要搬出去住。
咱們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的深層內涵到底是什么臀玄。在古代的宗法體系之下瓢阴,中國人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的祠堂,住在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姓氏健无,而且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老祖宗荣恐。
如果往上追溯,牌位最上面的那個老祖宗就是“高祖”睬涧,高祖往下是曾祖,曾祖往下是祖父旗唁,然后是父親和兒子畦浓,這樣剛好是五代人。
當一個家族發(fā)展到第五代的時候检疫,已經開枝散葉人口眾多讶请,過去往往同一宗祠里的人、基本就都是五代以內的關系屎媳,比如咱們在電視里經常聽人喊“三叔公”“四大爺”夺溢,其實都是同一個家族的族人,只是輩分不同烛谊。
為什么人過五代以后就要另起祖墳风响?這就和古代的祭祀禮儀有關。我們知道丹禀,古代皇帝的列祖列宗都可以配享太廟状勤,但是平民百姓家里,一般供奉的都不會超過五輩双泪,也就是說持搜,子孫祭拜的,頂多就是到最上面的那位“高祖”焙矛,高祖以上的祖宗葫盼,那基本就管不到了。
而且古人也相信村斟,老祖宗對后人的庇佑也只能管五代人贫导,所以五代以后抛猫,你就另起祖墳,讓新的老祖宗繼續(xù)庇佑后面的子孫后代脱盲。
除此之外邑滨,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家族的墓地有限钱反,不可能永遠擠在一起掖看,所以在五代以后也要另覓一塊風水寶地,當然與此同時面哥,也就相當于族譜里面又分出了一個新的支脈哎壳。
“屋住三代必走人”,這句話很多七八十年代的人應該能夠理解尚卫,因為過去在農村里面归榕,當孩子長大結婚以后,就要進行分家吱涉。
比如我的爺爺當時就有一個大房子刹泄,他有四個兒子,后來這個大房子就分成了四份怎爵,然后四個兒子分別獨立生活特石,這就叫分家。
但是到了第三代的時候鳖链,這個房子就沒辦法再繼續(xù)往下分配姆蘸,一來實在是面積太小了,二來呢芙委,磚木結構的老房子也存在安全隱患逞敷,因此過去在農村里面,到第三代的時候就要自己找一塊宅基地建造新的房子灌侣,所以叫“屋住三代必走人”推捐。
當然現在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基本上都是一代人一代房侧啼,父母和子女甚至都不會同住在一起玖姑,相比過去的傳統(tǒng),少了很多家的味道慨菱,也少了很多傳統(tǒng)的溫暖焰络,所以,雖然很多傳統(tǒng)和習俗都已經慢慢消失符喝,但文化和思想闪彼、孝道和親情,更需要我們好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