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的課后練習有一道選擇題,問的是《詠柳》中“碧玉”是指什么?有三個選項义钉,分別為“剛發(fā)芽的柳樹”“柳樹鮮嫩發(fā)亮的新葉”“長滿葉子的柳枝”。標準答案是第二項氓英。這和我上課的理解有點不同侯勉,我上課時的理解是“柳樹像碧玉”,也就是第一項铝阐。我又在群里問了同事壳鹤,她們都說是“柳葉”,我默然無語饰迹,不過總覺得哪里不對芳誓。難不成自己理解錯了?
稍有矛盾的教參
老師有了疑惑啊鸭,第一個想到的方法自然是查教參锹淌。我備課的時候,已經(jīng)看過教參了赠制,因此對教參中“碧玉指柳樹”的印象還是有的赂摆。教參在詩句理解中有這么一段話:
在這里,詩人用“碧玉”來形容柳樹钟些,一是與它們的顏色有關(guān)烟号,二是古代指少女,如成語“小家碧玉”政恍⊥粲担“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樹與俏皮可愛的少女聯(lián)系起來了,故而第二句就此聯(lián)想到那垂下?lián)u擺的枝葉就是她身上綠色的絲帶篙耗。
這段理解詩句的話迫筑,很明顯就是拿“碧玉”理解為“柳樹”,而不是僅僅指柳樹的新葉宗弯。
然而脯燃,我又看了教參的教學建議中,卻發(fā)現(xiàn)了前后矛盾之處:
多數(shù)學生沒有見過碧玉蒙保,教師可以出示圖片辕棚,讓學生觀察碧玉的外形特點,尤其是顏色和光澤邓厕,再想想它和柳樹的哪部分相似逝嚎,讓學生明白,詩人用碧玉來形容柳樹鮮嫩發(fā)亮的新葉邑狸。
這一段卻又把“碧玉”指向“柳葉”理解懈糯。如果是從小學教學上思考,怕二年級學生不理解单雾,處理地簡單一些似乎無可厚非赚哗。但是既然已經(jīng)用了圖示對比的方法她紫,選擇一塊碧玉和朦朧一些圖畫比較,也能理解柳樹如同碧玉屿储。如下圖:
我的理解
我的理解還是傾向于“柳樹”為宜贿讹。從觀物詠柳的角度理解,詩的第一句當屬整體觀察,整棵柳樹綠油油的看上去像一塊碧玉够掠。第二句屬于局部觀察民褂,細細的柳葉是由剪刀似的春風裁剪而出。由整體到局部疯潭,比較符合認知規(guī)律赊堪。同時,高明的詩人不太會將同一物在七言絕句那么點篇幅中重復去寫竖哩,第二句已經(jīng)突出去寫柳葉了哭廉,所以第一句不會強調(diào)柳葉。
為什么把“碧玉”理解成“嫩芽”相叁?我覺得更多的是從譯句的角度理解遵绰。“碧玉妝成一樹高”該怎么翻譯呢?如果把“碧玉”看作“柳樹”增淹,那么就可以翻譯成“長出新葉的柳樹綠油油的就像一塊碧玉”椿访,比較普通。如果把“碧玉”當作“柳葉”虑润,那么可以翻譯為“柳樹像是被碧玉一般的新葉裝扮而成”成玫,顯然比前一種翻譯更優(yōu)美,且融合了“妝成”的一點兒擬人的意思端辱。在這里要肯定的是“柳樹像……”這樣的譯句格式是正確的梁剔,是指向?qū)α鴺涞恼w感知。然而舞蔽,這兩句的翻譯顯然都不夠“詩味”,大詩人賀知章寫的詩難道只有“以物喻物”水平码撰,翻譯成直白的比喻句就是詩了嗎渗柿?顯然不是,因為這樣的翻譯完全忽略了教參里“碧玉指可愛的少女”的重要理解脖岛。當然朵栖,這也是我除了教參以外,請教了另外的“專家”所領(lǐng)悟到的柴梆。
“專家”的理解
這位專家就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陨溅,這算是理解唐詩入門級的“權(quán)威”了。我專門翻閱了《詠柳》一條绍在,里面對“碧玉”的理解更為清楚:
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里门扇,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
例如:成語“小家碧玉”雹有,出自南朝梁蕭繹《采蓮賦》,還有樂府吳聲歌曲古辭《碧玉歌》中“碧玉破瓜時”的名句臼寄,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用“亭亭玉立”來形容漂亮的年輕女性霸奕。
很明顯,賀知章以“碧玉”入詩吉拳,引經(jīng)據(jù)典质帅,形容柳樹,一出手就以“碧玉”定調(diào)留攒,以“貌美的年輕女子”來奪取讀者眼球煤惩,絕不會是單薄的一句比喻。這里就要提到詩歌的意象了炼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崧舟老師上柳宗元《江雪》時提到的“漁翁”之意象盟庞,專指那種懷才隱居,等待機會的高人汤善。和“漁翁”一樣什猖,“碧玉”也是一個意象,專指漂亮的小姑娘。
那回過去,我們該怎么翻譯“碧玉妝成一樹高”讓二年級的孩子懂呢染服?我覺得柳骄,就翻譯成“長滿新葉的柳樹,就像一位漂亮可愛的姑娘”即可虎敦。其實對于古詩的翻譯,很多時候不應(yīng)強求逐字翻譯,而是在于對柳樹形象的感悟驻仅。
再回過頭去,看這一選擇題登渣,如果第二項答案能改為“長滿新葉的柳樹”則是最好最標準的答案了噪服。
當我們老師對于這樣的習題,能留個心眼兒胜茧,問一個為什么粘优,多鉆研多思考,就能破除“唯教參”“唯標準答案”的思維慣性呻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