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進來的朋友肯定會有疑問:難道飛天不是小仙女嗎别威?如果是的話萃花今天也就不會來科普了躯舔。
在開始深究飛天的性別之前,我們得了解一下敦煌飛天省古。敦煌洞窟里那些不長翅膀不生羽毛粥庄,頭頂沒有光環(huán),借助云但不依靠云的神就是飛天豺妓,他們不像西方油畫里的天使靠翅膀飛惜互,而是靠衣裙、彩帶飛上天琳拭,是不是突然很想買一打彩帶训堆?
然而,把這些彩帶運用得得心應手的臀栈,并不一定都是柔美輕盈的小仙女蔫慧。為方便大家有個初步了解,萃花列了一個粗略的時間軸供參考权薯。
北涼:石窟初建姑躲,西域飛天男主導
敦煌石窟在北涼時期創(chuàng)建,窟中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對西域石窟的模仿盟蚣,此時的飛天造型簡樸黍析,多為橢圓臉,大鼻子屎开,深凹的眼窩阐枣,眼睛大,耳朵大奄抽,多為男性蔼两,并且動作比較僵硬,飄帶舞動的形式單一逞度,身子只要是“U”字形额划,基本就是在飛舞了。
萃花總結(jié)了一眼認出西域飛天的方法:他們都有一張“小字臉”档泽。
這是因為西域習慣在臉部采用凹凸暈染法:為了表現(xiàn)立體俊戳,在物體的輪廓向內(nèi)或向外由深至淺染色揖赴,并在鼻梁、眉棱抑胎、臉頰往往先點染白粉燥滑,形成明暗關(guān)系。
也就是說飛天剛剛畫成的時候他們的臉是很正常阿逃,很立體的西方臉龐铭拧,現(xiàn)在的“小”字臉完全是因為掉掉掉色!
北魏:佛教東傳恃锉,小仙女初來乍到
飛天發(fā)展到北魏羽历,佛教開始向東傳播,印度傳來的佛教藝術(shù)出現(xiàn)了漢化趨勢淡喜,開始有了由男性轉(zhuǎn)為女性的趨勢。飛天整體比較修長诵闭,有的腿為身體的兩倍炼团,出現(xiàn)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臉型,但總體造型以西域飛天為主疏尿。
西魏:佛道融合瘟芝,男女搭配好熱鬧
西魏時期,中原的佛教褥琐、道教向西傳到了敦煌锌俱,此時的飛天顯著特點是“三合一”,有“小”字臉的西域式飛天?
身穿紅色袍服的中原飛天敌呈,造型清秀贸宏,肢體里有女性的陰柔美。?
還有佛道融合的飛翔之神磕洪。?
右邊的西王母(道教尊神)乘四鳳車吭练,她身后跟著的是佛教的飛天,能看出這飛天有兩撮胡子析显,為男性鲫咽。
北周—隋:樂舞兩不誤的是少女
據(jù)統(tǒng)計,敦煌里畫飛天最多的是北周時期的石窟谷异,這一時期的飛天婀娜多姿分尸,造型更加重視音樂和舞蹈的表現(xiàn),中原少女形象越來越鮮明歹嘹。
到隋朝箩绍,西域畫風完全被中原的技法取代,飛天的造型也基本為中原造型的女性荞下。
畫面里是袒露上身伶选,性別鮮明史飞,捧花盤供養(yǎng),彈琵琶仰税、舞蹈的伎樂飛天构资,這里面部用粗重的黑線勾勒,頭發(fā)和寶冠則不勾陨簇,形成了奇特畫面效果吐绵。
唐:最接地氣像仕女
之所以把唐代單獨拎出來講,是因為敦煌石窟在唐代空前輝煌河绽,現(xiàn)存唐代洞窟236個己单,占全部洞窟的一半,而飛天歷經(jīng)三百多年耙饰,在唐代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纹笼。受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飛天采用工筆勾勒苟跪,趨近人物畫范疇廷痘。
飛天的發(fā)式、服裝首飾件已、衣裙飄帶笋额,臉上的貼花,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篷扩。當然了兄猩,飛天體型豐腴,肌膚白皙鉴未,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枢冤。
五代—元:乘云一去不復返
之后的五代至元代,飛天繪制逐漸衰落铜秆。飛天的繪制趨于程式化掏导,沒有創(chuàng)新,基本沿襲的是唐后期的畫風羽峰。
壁畫中的飛天一般面相豐圓趟咆,神情凝重,身材窈窕如少女梅屉,菩薩裝束值纱。
發(fā)展到元代,佛教姿態(tài)的飛天不多見坯汤,此時的飛天更像是乘云飛行的仙童虐唠,飛天漸漸消失于天際。萃花也是在看完飛天的發(fā)展史后惰聂,才知曉會飛的不一定都是小仙女疆偿,也有留著白胡茬的大叔咱筛。
當然了,不論飛天是男是女杆故,我們都以生在飛天的故鄉(xiāng)為傲迅箩,作為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敦煌石窟,這是世界美術(shù)史上的一個奇跡处铛,他們表現(xiàn)出飛舞饲趋、開朗、樂觀的情趣撤蟆,正是飛天藝術(shù)的生命力所在奕塑。
好了,今天的藝術(shù)冷知識就到這里啦家肯,好奇心極強的萃花腦海里蹦出一個問題:西方的天使是男還是女呢龄砰?悄悄在評論里告訴我吧~
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chuàng)讨衣,轉(zhuǎn)載請私信藝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