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伶
在中國,三思而后行秒裕,是一句人人都懂的古人告誡袱蚓。
印象中,有次一個美國小伙子在電視節(jié)目中几蜻,“三思而后行嘛”順口而出喇潘,可想它的傳播之寬廣,對人影響之深遠梭稚。
生活中很多人也常常用這句話來勸告他人颖低,做事要深思熟慮,反復(fù)思考弧烤,以權(quán)衡得失忱屑,周詳穩(wěn)重地做決定,才能獲得即定成功。
這好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那我們的理解到底是否有誤灶泵?
好多人都認為這是孔子說的話夷野,答案是孔子也是反對"三思而后行”的。
別罵我忽悠啊,請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公治長》,一起來揭開古語的真相。
《論語·公治長》原文中是這么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食店,子聞之曰:再渣淤, 斯可矣。
大致意思是:季文子這個人做事很謹慎吉嫩,往往都是三思而后行价认,孔子知道后批評他,說只要思考兩次就夠了自娩。
我個人推測用踩,這句古語有可能是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在一些文化普及不高的年年歲歲里忙迁,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遺失后半句脐彩,從而讓古訓(xùn)變了樣。
可如果只取前半句“三思而后行”這個成語是片面的姊扔,是斷章取義的惠奸,是違背先人文化智慧的。
歷盡千年恰梢,我們也無法用考究的態(tài)度去研究先人們的思考及處事理念佛南,其實道理應(yīng)該是相通的。
記得大概一年前嵌言,我在朋友圈發(fā)文嗅回,本意是分享先人智慧,糾正人們的錯誤認知摧茴。其結(jié)果是被人鄙視绵载,笑話我違駁常理自不量力。
今天我仍然想以自己低矮的認知力蓬蝶,來分享點我個人的觀點,以求盡量去解讀圣人先學猜惋。
舉個例子丸氛,如果某個投資項目擺在你面前,你首先要分析這個項目是否可行著摔。第一缓窜,可行的因素有那些?第二谍咆,不可行的原因有那些禾锤?
然后就可以跳到下一輪思考了:這個項目我自己該不該投資?
我認為此輪考慮也分“兩思”:第一:投資成功后有那些好處摹察?第二恩掷,投資失敗的后果自己能否承受?
以上兩點分析后供嚎,就可得出該不該做此項投資黄娘,就可以“后行”了峭状。
如果你硬要辯解,這怎么夠逼争?還要考慮怎么實施此項目才會成功优床,會遇到那些困難等等,問題一大堆啊誓焦,你怎么把重要的問題忽略了胆敞?
我想這些問題又該進入下一輪的“兩思”范圍了。為什么這些問題不能歸入上一問題的“兩思”之后杂伟,成全“三思而后行”呢移层?
我個人觀點是,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會面臨種種困難稿壁。而你可能在過分深入慎謹?shù)乃紤]中幽钢,被這些困難嚇倒,從而一拖再拖傅是,甚至是把自己嚇退匪燕。
然后N久后,看到別人同樣項目投資成功后喧笔,你只好懊惱地感嘆帽驯,早知道……
你早知道啊,只是你還在三思四思時別人已經(jīng)行動了而已!
如果你“兩思”后覺得书闸,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擔投資失敗后造成的后果尼变,你不得已而放棄。那再回想起來浆劲,也沒有什么可后悔嫌术。
因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沒能力接住這次的機會牌借,那就回去繼續(xù)努力度气,爭取下次機會來時,你有能力去把握膨报。
其實以上解釋還有狹義性磷籍,我相信孔圣人之所以反對人們過分思考,猶豫不前现柠,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院领。
就是人都有本心,如果過分思慮够吩,就會左右權(quán)衡利敝得失比然,還會做出違背本心的決定。
例如:
你看到一個男人在暴打一個老人周循。你本心認為這個行為不對谈秫,應(yīng)該想辦法制止扒寄。
但如果你過分權(quán)衡,可能就會考慮拟烫,要是自己也被揍怎么辦该编?去制止對自己有什么好處?等等…
你還在猶豫思慮中硕淑,老人已經(jīng)被打成重傷……
所以《論語·公治長》原文中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课竣,子聞之曰:再, 斯可矣置媳。
以我們現(xiàn)代人的口吻:三思而后行于樟?不 ! 對與錯、好與壞拇囊、得與失迂曲,兩思就該行動啦,要做事情就別拖拖拉拉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