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認識是枝裕和是看了他的電影《海街日記》踢步,溫和清新的呈現(xiàn)感覺一掃我當時心情的陰霾,想來今年他已經(jīng)53歲了丑掺,真是個內(nèi)心柔軟心思細膩的大叔啊获印。再后來就看了他的這部《如父如子》,電影講的是一個關(guān)于報錯孩子的故事街州。如果單從觀賞性上來看(包括音樂)兼丰,我會更喜歡《海街日記》,而如果考慮到思想力度菇肃,《如父如子》則明顯高出一層地粪。
兩部電影在有些方面還是有些相似性的,可以看的出來是枝裕和導演的風格和思考的延續(xù)琐谤,比較突出的是家庭倫理的矛盾性蟆技,在《海街日記》里小玲是父親情婦的女兒,那作為父親原配妻子的大女兒幸要不要接收小玲呢斗忌?在《如父如子》里這種矛盾無疑是被強化了并且是作為了一個主要的設(shè)計點去呈現(xiàn)质礼。也就是說,報錯孩子的關(guān)注重心轉(zhuǎn)移到了是交換孩子還是不交換的選擇上來了织阳,矛盾變成了選血緣還是選一起度過的時光眶蕉。影片在這里形成了絕妙的戲劇張力,并沒有讓觀者產(chǎn)生不合理的情緒而是有了切身的一種體會唧躲,因為當代社會中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復雜性讓這種思考擁有了存在的理由造挽。但是電影的目的不是讓觀者的焦點落在選擇哪個孩子的問題上,而是盡可能地去呈現(xiàn)孩子家庭生活的樣子弄痹。就像是枝裕和所一直堅持的饭入,他認為電影作品不是用來解釋自己的手段,而是對話肛真,與這個世界對話谐丢。前者是端對端,是封閉的蚓让,我來講述你負責接收就可以了乾忱,而后者是開放的,是自由历极,是一種交流窄瘟,也就是我所展現(xiàn)的生活是生活最原本的樣子,不摻和主觀上的情緒趟卸,不是所意淫的自己所認為的生活寞肖,觀者和電影有著平等的姿態(tài)纲酗。
所以,這就能解釋《如父如子》里為什么是枝裕和要拍那么多的關(guān)于兩個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新蟆,具體到給孩子擦頭發(fā)是怎樣的觅赊,洗澡是怎樣的,孩子們的睡覺順序琼稻,哪一個先起床等等等等吮螺,這些情節(jié)的體現(xiàn)都是為了去向觀者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兩家人的生活圖景,從而更加理解整個故事的具體走向帕翻。那么鸠补,相較于刻意為之的所謂解釋自己的想像生活,或者制造些煽情的路數(shù)嘀掸,如此不動聲色的表達以致極致地呈現(xiàn)生活而引發(fā)自然的情節(jié)轉(zhuǎn)折無疑會給人帶來情感上更為強大的沖擊力紫岩。
電影中還有一個關(guān)于矛盾和選擇的事件:父親去拜訪自己的父親,聽父親談抱錯孩子的事情睬塌,父親認為“血緣會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像自己”泉蝌。而后來自己真正的孩子想去放風箏卻因自己從小沒有和父親放過風箏而不得,抱錯孩子一方的父親說了一句揩晴,“你可以這樣做勋陪,你不必要像你父親一樣”。兩個人的建議硫兰,兩次不同的選擇诅愚,最終造成了兩次不同的結(jié)果。是枝裕和有意埋下了選擇的命題劫映,而他想做的违孝,就是在選擇題里弱化選什么答案這個結(jié)果,所以選擇之前和之后才是必要和重要的泳赋,而選擇一旦出錯雌桑,意味著你就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后果,你會有失去摹蘑,“失去”會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你會成長轧飞。
所以衅鹿,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歸根結(jié)底过咬,看的是一種成長大渤。成長并不一定只局限于孩子,也包括大人掸绞”萌《如父如子》里耕捞,最后父親成長了,從孩子的拍照記錄里他看到了在一起的時光相較于血緣的重要性烫幕,也終于體會到俺抽,對于一個家庭,陪伴才是最根本的较曼。
所以磷斧,很多人都可以在是枝裕和的電影里找到共鳴,然后被感動捷犹,他的作品并沒有提供另一種生活的方式弛饭,而是復刻生活最真實的樣子,傳達我們所輕視的或未曾察覺到的關(guān)于家庭萍歉,關(guān)于親情的態(tài)度侣颂。這些電影中蘊含的情緒很大程度上直接來源于他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包括他和他女兒的相處經(jīng)歷枪孩。這些在他的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都有所提及憔晒,他說自己不是個孝順的兒子,因為一直都沒有好好地陪伴過自己的父親销凑〈陨危看他的書甚至和電影感覺是一樣的,一個年紀漸長的男人斗幼,試圖通過文字和影像去陳述自己的內(nèi)心澎蛛,所謂對話,就是這樣真誠吧蜕窿。
《步履不湍甭撸》亦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桐经,與家人一起的日子過一天便會少一天毁兆,而導演通過這些作品實現(xiàn)了自我的成長,更多的阴挣,他也希望看到這些作品的人們气堕,也能尋到些成長的力量吧。